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院士候选人王如松的科学素养令人堪忧

已有 14272 次阅读 2011-7-23 17:29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如松, 院士候选人, 素养低

/水博

 

最近,中国工程院公布了第二轮院士候选人名单,其中仍然包括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王如松。出于对中国工程院院士整体素质的忧虑,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慎重考察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院士候选人王如松的科学素养。

 

我本人并不认识也不了解王如松候选人,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几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冒充兰州大学教授的“风水先生”张正春,认为圆明园的防渗阻断了中国的龙脉将给中国带来灾难。然而,由于这种断了龙脉的迷信理由,不可能被拿到媒体上来公开宣传。于是就被某些聪明的记者加工演绎成了,圆明园的土工膜防渗破坏生态环境。

 

由于我所从事的水利水电建设行业,经常要涉及到大量的防渗问题,所以,我和我的很多同行都非常清楚,土工膜防渗早已是一项在工程界非常成熟的实用技术。它不仅广泛的用于各种供水水库的防渗,而且,还有很多缺水地区的景观甚至皇家花园的防渗。

 

例如,2000年悉尼奥运会,支持整个悉尼奥运会用水的自来水的波特山水库(Potts Hill Reservoir500X360);摩洛哥王室也采纳防渗膜技术在位于斯克希赖特的御花园造观赏用湖(Royal Palace in Skhirat);英国诺丁汉的豪富敦华伦湖(Haughton Warren;加拿大温哥华水库(Vancouver Reservoir);印尼班达盖邦湖(Bantar Gebang);美国西雅图灯塔山水库(Beacon Hill Reservoir) 密执安州Homestead Resort, Sylvan Resort湖;亚利桑那州Green Valley Resort湖; 密执安州Hidden River, Birchwood Farms湖; 爱达荷州Dip Creek Ranch湖;加州Coachella 运河; 怀俄明州Shoshone 湖; 蒙大拿州Helen Valley 运河;俄勒冈州Franzen 水库;中国北京的植物园等等,都是成功应用土工膜防渗材料进行人工湖防渗的工程实例。

 

很显然,防渗膜的使用不仅不会是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是在水资源没有保障的情况下,最重要的生态保护措施之一。因此,我们很多了解情况的工程技术人员早就预言,所谓“圆明园防渗膜破坏生态环境”的伪科学闹剧,最后一定很难收场。

 

果不其然,最后通过的圆明园防渗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一点也没有出乎我们工程科技人员的设想和预言。因为一旦这个环境影响评价得出了防渗膜将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不仅拿不出来有力的证据,而且它还将直接挑战全球数以万计的已建和在建的工程。不过,为了能让当时已经骑虎难下的国家环保局面子上过得去。环评报告没有敢直接评价防渗膜的生态保护功能,而是,而是巧妙的以“目前没有使用复合土工膜防渗材料产生环境毒性的报道,但其综合环境友好性低于天然防渗材料。”的说法,回避了防渗膜不会破坏生态的科学答案。以至于最初以尝试公众参与环境评价而发起的圆明园防渗问题,最终不得不以严格杜绝任何记者和公众的参观而收场。

 

在这场让很多政府部门下不来台的伪科学闹剧中,除了“风水先生”张正春和个别记者利用媒体的造谣欺骗之外,某些不负责任的所谓生态学者参与炒作,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如松就是公开诬蔑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学者之一。

 

由此,我认为王如松候选人的科学素养是不高的。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王如松幸亏还不是院士,否则,不仅会对社会公众的欺骗性更大,而且,也会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整体形象。

 

最后,附上当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供大家参考:

王如松:普及生态学知识迫在眉睫

2005 04 21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圆明园防渗膜隔离的实际上不是水,而是生态活力,拆除物理上隔离水与土地的防渗膜容易,但拆除思想上隔离人与自然联系的膜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圆明园最缺的不是水,而是有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技术的人!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王如松认为,圆明园事件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管理者、决策者、甚至相当一部分专家对生态学了解不足,普及推广生态学知识迫在眉睫。

王如松说,生态学是人类认识环境、改造自然的一门世界观和方法论或自然哲学;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学和美学;是科学与社会的桥梁。圆明园防渗工程是不懂生态学的例证,其涉及的不只是水生生态功能的改变,更涉及园区植被、土壤、生物等陆生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变;不只是保水问题,还涉及水文循环、水体净化、土壤活力、生物、小气候调节、湿地生态、景观生态、城市生态和人文生态问题;涉及园区周边海淀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北京城市地下水的整体生态服务功能;涉及北京城市生态用水、生态服务功能、绿色奥运、宜居城市建设……

王如松说,圆明园防渗膜隔离的实际上不是水,而是生态活力,拆除这层在物理上隔离水与土地的防渗膜容易,但拆除思想上隔离人与自然联系的膜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生态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生态意识,要在行政管理部门、科技教育部门、宣传出版部门、工商企业部门以及普通市民中树立起生态意识,这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也有赖于新闻媒体的推动和宣传。

北京大学教授李迪华说,生态学家要主动出击,占领生态学教育阵地,不能让不懂生态学的人打擦边球,借宣传普及生态知识的名义为个人牟利。同时,生态科普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感性的语言,让人理解生态学的真正意义。

中国生态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徐凤翔女士表示,生态科普教育工作具有大众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的特点,面对人们目前似是而非的认识,这项工作更是任重道远,生态工作者要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积极主动唤起民众的生态意识。 (方芳 宗建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467648.html

上一篇:感谢网络博客带给科技工作者传播真理的权利
下一篇:规范小水电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收藏 IP: 211.160.90.*| 热度|

18 曹建军 唐常杰 李传亮 田灿荣 袁斌 尚松浩 李学宽 苗元华 茹永新 丛远新 曾新林 余世锋 侯成亚 余海燕 laokanke tanzhjin hanglin11 mq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