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博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bt92 资深水利水电能源工作者

博文

警惕中国反水电精英们与时俱进的骗术

已有 3224 次阅读 2010-4-12 18:20 |个人分类:三峡|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骗术, 水电开发, 造谣, 伪环保, 反水坝

水博

 

在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放问题引起了国外的广泛关注。很多人都非常不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我们的很多百姓的生活还没有解决温饱,为什么国际社会就要对我们的发展,提出如此尖锐的批评和苛刻要求呢?

 

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我们也不得不进行一些反思。细想起来,国际舆论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我国目前的GDP与美国还差几倍,但是我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我们的人均GDP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我们的人均碳排放就已经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我们的发展模式确实可能是有问题的。可是问题会出在哪里呢?看看在根本哈根会议期间,绝大多数的中国的环保组织几乎都在减排问题上销声匿迹,我们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极端环保和伪环保们,就是加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

 

很多人不理解,某些环保组织提倡环保即使态度激进了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啊。怎么会成为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的元凶呢?的确,要说这些人是想故意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温室气体排放,确实是在冤枉他们。因为这种破坏全球环境的结果,毕竟是对他们自己也会产不利的影响。因此,要说有人是从主观上,就是想让中国多排放温室气体,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客观上说,很多所谓的环保人士,确实正在用极端环保和伪环保的方式,起着加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的作用。其中有一些科学养不高的极端环保人士,他们由于分不清保护生态环境工作中的轻重缓急,过分强调自己眼前或者是自己所关注到的局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至于忽视了温室气体排放这个影响全球的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另外,也还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伪环保人士,他们的目的是打着环保的旗号为自己捞取各种名誉、利益。所以,当减排温室气体与他们追求的名利发生了冲突之后,他们就会想尽各种办法破坏我国的温室气体减排工作。

 

众所周知,全球目前能够替代化石燃料的主要能量源就是水电与核电。但是,一些环保组织为了能够哗众取宠的显示出自己的环保据觉悟高,对越是人们认为最先进的、最环保的产业,就越要找出它的问题。所以,世界上存在有反对水电的极端环保组织、也有反对核电的极端环保组织,然而,就是没有反对煤炭、石油的环保组织。由于以往中国的核电还非常少,所以反核电组织在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是,中国水电资源世界第一,而且至今的开发程度还很低,今后还有大量的开发任务。所以,国内一批以哗众取宠为目的伪环保人士,就敏锐的意识到反水电里有他们巨大的“商机”。于是一批国内的NGO和伪环保,为了能从世界的反水坝、反水电极端组织那里获得经费和各种支持,就把反水坝、反水电作为了他们的奋斗目标。

 

由于这些人的环保目的是获得名和利,所以,当自己的环保口号与真正的环保发生矛盾的时候,就免不了要编造谎言,欺骗公众,以维护自己的环保形象并同时从国外颜色革命势力那里继续得到各种资助。例如,江河十年行的组织者汪永晨和所谓的地质学者范晓等人的所作所为,就中国的伪环保势力经常与时俱进的造谣,误导公众,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的典型。

 

众所周知,从我国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大江大河,必然要产生巨大的能量。千百年来这些能量不断地冲击河谷、切割岸坡,从而带来河流沿岸不断的滑坡、崩岸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只有利用、消耗了江河中的这些水能后,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地质灾害的产生。水力发电就是这样一种,利用河水能量造福人类同时减少地质灾害的最有效方式。然而,范晓、汪永晨和中国一些反水坝、反水电精英们,一方面危言耸听的警告说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如何如何严重,绝不能修建水坝、水电站。一方面又要把任何水电站修建后所出现的地质灾害,都污蔑称为是水电建设造成的灾难。

 

在四川的紫坪铺水电站修建时,范晓和众多伪环保人士曾极力渲染威胁说一旦遭遇地震后果将如何如何后不堪设想。而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了之后,事实证明了紫坪铺水库电站不仅没有出现任何不堪设想的后果,而且还在地震中为抗震救灾立下了汗马功劳。看到自己所编造的谣言已经被事实所揭穿,范晓、汪永晨和伪环保们马上换了一副嘴脸,转而开始变为炒作是紫坪铺水库的修建才造成了汶川大地震。可悲的是,在众多的伪环保组织和媒体的配合下,这种无耻的造谣,即使在谣言被揭露之后,常常不仅没有让责任人受到应有的追究,反而会让造谣者与时俱进的发明出新的谣言,把自己炒作成社会名人。

 

长期以来,为了反对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范晓、汪永晨经常和一批伪环保造谣炒作我国西南地区的水资源开发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四川、云南等一些地区已经达到100%。并已经造成了不亚于大跃进时代砍伐森林的生态灾难。然而,当今年的严重干旱发生之后,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披露的资料,我国云南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绝不是什么100%,而是仅为6%。我国的水资源开发不仅不存在任何过度,而且是严重的不足。恰恰就是因为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受阻,水资源开发严重不足,水库蓄水能力差,不能在洪水期存蓄足够的水资源,以至于一旦出现长期不降雨的天气,我们就没有足够的水资源满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特大旱在面前,范晓、汪永晨和中国伪环保们为了掩盖其长期以来造谣欺骗宣传,阻碍了我国水资源开发,以至于造成了让大旱成为大灾的恶果。再次拿出了利用媒体与时俱进的造谣本领,继续编造新的谎言。达到一方面掩盖过去编造谎言破坏中国的水利水电建设的恶果,另一方面又想要通过造谣污蔑,让大家认为是水电开发造成了旱灾的目的。

 

西南大旱发生之后,这位一贯造谣反坝的伪环保人士(范晓),就在媒体上发表过“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熊与鱼掌不可兼得,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所以实际上功能常常被单一化,使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例如,当西南地区众多的水利工程都是以发电为首要功能时,水库的‘调丰补欠’就成为一种宣传的误导,由于电站水库的基本运行模式就是汛期泄洪、枯期蓄水,所以往往造成汛期洪峰加剧,枯期流量更枯的效果,在具有梯级水库集群的大河干流上,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的欺骗说法。

 

大型骨干水电工程,确实都具有发电、防洪、供水、航运等诸多功能。其中,有些功能也确实是相互矛盾的。例如,防洪和供水;供水和航运。这些矛盾的产生在于:防洪和供水以及供水和航运需要对水库的水位提出不同的要求。一座水库如果要想发挥防洪作用,就必须先要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下来,留出足够的库容吸纳即将到来的洪水。然而,一旦你把水库的水位降低之后,如果洪水没有如期到来,反倒来了旱情,这时水库里面就缺乏足够的水量,难以在干旱中发挥水库的供水作用。这就是水库防洪和供水的矛盾。供水和航运的矛盾也在于水库的水位,例如,在目前的干旱季节,三峡水库利用自己的库容发挥出了向下游供水的巨大作用。但是同时,由于三峡水库向下游供水后,水位急剧下降,就会对重庆河段的航运造成很大的困难。这些问题确实都是水库管理上的一些必然矛盾。非常需要我们统筹兼顾的科学调度,恰当的选择好平衡点。

 

然而,由于水电站的供水和发电目标几乎是完全一致的,为了防洪减低水位是要损失发电效益的。枯水期水库里没有水,就无法发电同样是要损失发电利益的。由此可见,实际上任何一座水库的发电和供水之间存在着完全对应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水库的放水进行放电。因此,水库的供水的过程,往往就是放水发电的过程。水库的供水的时间长,它的发电时间就多。水库的供水能力远大,水库的发电能力就越强。因此,上述所有防洪和供水的矛盾;供水和航运的矛盾,甚至也都可以说就是防洪和发电的矛盾以及发电和航运的矛盾。在水库管理中防洪和发电,航运和发电都是有可能会发生矛盾的,需要我们统筹兼顾。但是惟独不存在伪环保谣言所说的供水和发电之间的对立。任何水库的供水能力一定是和发电能力成正比的。水库供水的同时,也就是水库发电的机会。

 

此外,从逻辑上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会有“汛期泄洪、枯期蓄水”的水电站存在。因为,汛期泄洪不利于发电,枯期要蓄水又不能发电(因为任何发电必须要放水),那么我们还要建设这种水电站还有什么用处呢?从基本逻辑关系上看,这种造谣说法,绝对就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样的操作不仅对水资源的调节不利,而且对发电者本身也是不会有任何好处的。

 

其实,在实际当中,越是发电为首要功能的水电站,越要在洪水期间首先蓄水。因为,只有把水库的水位提高了,才有可能增加发电的效率。在枯水期任何水电站它也不可能不想发电,而只要想发电,就必须放水。所以,说水电站在“枯期蓄水”绝对也是一种违背基本逻辑的谎言。倒是有一些以防洪为主要目标的水电站的防洪任务,有时候确实需要让发电(和供水)为防洪让路。

 

像我国三峡这种以防洪为首要目标的水电站,必须在每年的汛期到来之前,就把水库放低到汛限水位,留出足够的库容以保障在长江的洪水到来的时候,能够截住洪水不让它对下游构成洪涝威胁。到了汛期的最后阶段,人们认为确实已经没有洪水的威胁了,又要抓紧机会尽快把水库蓄满。以保障整个冬春季枯水期的发电和向下游供水。在实践当中,像三峡这一类以防洪为主的水电站,倒是经常因为我们的水库能力还不是很充足,产生某些防洪与发电或者供水不能完全兼顾的矛盾。

 

范晓所说的“三峡水库在2008年、2009年两次试图蓄水到175的过程中,都使下游出现罕见低水位,导致严重干旱。据2009年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10月份三峡库区的平均入库流量为12500立方米/秒,而因蓄水下泄流量可低至6500立方米/秒,后为了缓解下游旱情,责令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即按9500立方米/秒下泄,小于9500立方米/秒则来多少放多少,最终使三峡水库无法蓄水到175米。”就可以说是属于这样一种情况。

 

在三峡完成了09年夏季的防洪任务之后,必须马上进行汛后蓄水,以满足整个冬春季节的发电和供水。然而,不料2009年秋季由于遭遇到了严重的枯水年份,国家为了保障下游的水资源,决定让三峡采取了“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即按9500立方米/秒下泄,小于9500立方米/秒则来多少放多少”的蓄水措施。最终,以至于三峡自己承受了“水库无法蓄水到175米”的巨大损失。这完全是由于我国长江上水库的蓄水能力严重不组造成的结果,就是因为总的库容有限,我们如果要照顾到夏季的防洪,就不得不让秋冬季节的供水和发电承受一定的风险。只有我们的水库蓄水能力足够的强,我们才能比较从容的同时解决防洪和发电、供水的矛盾。而我们的伪环保却要相反的欺骗公众说“目前在乌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干流上,还有数量更多、库容更大的电站集群正在建设,一旦建成,长江流域冬春季的水荒将更为严重。”

 

此外,范晓所说的“2007年初,嘉陵江多个梯级电站的坝下都出现历史低水位、甚至人可涉水而过的状况,重庆主城区因取水困难出现危机,后责令上游水库放水才得以缓解。”也是一种欺骗人的炒作。2006年川渝地区遭遇到特大干旱,到了2007年初,上游水电站正常的枯水发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下游抗旱的需要。这时候通过国家防总统一调度,要求上游已建的水电站加大下泄流量支援下游抗旱。由于旱情严重,一些水电站的水库水位甚至已经倒了死水位以下,根本就无法发电。但是为了支援下游的抗旱,有的水电站不惜“破库取水”保障了下游的水资源供应。这分明是水电站发挥了巨大的抗旱作用的典型,却被伪环保污蔑成为是水电站“枯期蓄水”造成干旱的“事实”。这分明是我们水利水电的开发建设不足,还没有能力存储足够的水资源应对特大干旱,却被伪环保们污蔑成是开发过度造成的后果。

 

为了达到欺骗公众的目的,范晓还故意编造谎言说“黄河已有前车之鉴,当黄河干流上的水库库容远远超过黄河的年均径流量时,黄河断流就难以避免了”。而我国黄河的实际情况是: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前,由于没有办法解决好黄河的水资源存蓄矛盾,经常会出现断流并导致了1997年黄河历史上最长时间的断流。一度对黄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进入新世纪后,在黄河已经建成了小浪底和一系列梯级水库的基础上,水库的存蓄能力达到了黄河年径流量的150%。使得国家水利部能够比较从容的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的跨年度的统一调度。自从小浪底水库建成之后,不仅黄河从此不再断流。而且在黄河口的东营出现了两片湿地,引来了400多种候鸟。2009 年春天,华北、华中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小浪底紧急调水三十余亿立米水,使山东、河南粮食产量超历史纪录。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见,范晓、汪永晨和中国的伪环保们常常就是利用这种似是而非的篡改某些关键点、混淆时间概念或者颠倒黑白的做法,达到捏造谣言,进行欺骗宣传的目的。他们总是一方面危言耸听的编造各种水坝、水电站破坏生态环境谎言,另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的把我国目前由于水利水电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非要说成是水利水电开发过度的结果,从而制造和挑拨全社会反感和抵制水利水电开发建设的舆论。

 

遗憾的是,像伪环保这种明显违背事实、违背科学逻辑的造谣宣传,不仅经常可以在我国的各种媒体上大肆传播,而且即使在被事实所揭露之后,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肃清和追究。造谣者和谣言非但得不到警示,而且几乎每次都有某些新闻媒体,给伪环保造谣者制造新的谣言的机会,每每让他们成功的利用新编造的谣言,掩盖旧的谣言,最终达到继续欺骗公众、误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目前,在我们国家几乎已经形成了伪环保们造谣有理、造谣有功,谣言始终严重的误导着我们整个社会的不正常的局面。不能否认,无论在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还是在水资源调控能力的问题上,我们都已经为这些伪环保的谣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伪环保的欺骗宣传才是破坏中国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

 

参考伪环保造谣文章:《大旱启示:不要让水利变成水害

20100328新京报 作者:范晓 四川地质学者

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熊与鱼掌不可兼得,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所以实际上功能常常被单一化,使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

去年至今的中国南方大旱,暴露出两个问题:对广大农村最为重要的基础水利工程或年久失修,或投入不足;近年来大江大河上大量建设的水电工程与民争水,加大了水资源供求矛盾。

把干旱全部归咎于天灾,是最省事最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眼下抗旱的问题,更重要的也许是对水资源战略和水利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中国南方总体上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与年均降水量300mm、近半地区在150mm以下却是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以色列相比,我们的水资源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要好很多。

中国是一个水利工程很多的国家,尤其是1949年以后,不同时期都伴随着大兴水利工程之风,目前已是世界上水库数量和规模最为庞大的国家之一。但已有专家指出,近三十年来,真正对于解决地域广阔的农村供水和农业用水的水利投入却处于恶化趋势,已有的工程系统大量病损,导致应对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

近年来,相对于农村的基础水利工程备受冷落,大大小小的水电工程特别是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水电工程却备受各级政府青睐,在西南地区各流域遍地开花,如火如荼。个中缘由,不难理解。农村水利建设是长期利益,见效缓,对GDP贡献小、无财税之利、无政绩之显。而河流水力资源的出让寻租,和经营土地、矿产等公共资源一样,都是不断给政府带来利益的摇钱树

许多水电工程特别是大型骨干工程,都被赋予了发电、供水等诸多功能,但熊与鱼掌不可兼得,许多功能本身就互相矛盾,所以实际上功能常常被单一化,使水资源的供求矛盾加剧。

例如,当西南地区众多的水利工程都是以发电为首要功能时,水库的调丰补欠就成为一种宣传的误导,由于电站水库的基本运行模式就是汛期泄洪、枯期蓄水,所以往往造成汛期洪峰加剧,枯期流量更枯的效果,在具有梯级水库集群的大河干流上,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2007年初,嘉陵江多个梯级电站的坝下都出现历史低水位、甚至人可涉水而过的状况,重庆主城区因取水困难出现危机,后责令上游水库放水才得以缓解。三峡水库在2008年、2009年两次试图蓄水到175的过程中,都使下游出现罕见低水位,导致严重干旱。据2009年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10月份三峡库区的平均入库流量为12500立方米/秒,而因蓄水下泄流量可低至6500立方米/秒,后为了缓解下游旱情,责令入库流量大于9500立方米/秒即按9500立方米/秒下泄,小于9500立方米/秒则来多少放多少,最终使三峡水库无法蓄水到175

长江上游来水减少,也和上游主要支流乌江、嘉陵江、岷江、雅砻江已建成的梯级电站群蓄水有关。长江水利委员会有专家已指出,三峡水库以及湘江和赣江上游众多电站水库的蓄水,是近年来洞庭湖、鄱阳湖冬春季水荒的重要原因。而目前在乌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干流上,还有数量更多、库容更大的电站集群正在建设,一旦建成,长江流域冬春季的水荒将更为严重。黄河已有前车之鉴,当黄河干流上的水库库容远远超过黄河的年均径流量时,黄河断流就难以避免了。

在上述情况下,我们是应该花相对较少的钱,去切实改善广大农村小型分散的水利设施,还是花更多的钱,不顾客观的水资源量,在大江大河建更多的大型、巨型工程,显然是值得思考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5826-311341.html

上一篇:科普:澜沧江水库的蒸发不会加剧下游湄公河的干旱
下一篇:如何保障发挥我国小水电的碳减排作用?
收藏 IP: .*| 热度|

3 陈儒军 马志飞 袁斌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