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feng08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kfeng0810

博文

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3) 李先闻等人的粟类作物之细胞遗传学研究 精选

已有 6435 次阅读 2022-9-24 17:28 |个人分类:中国遗传学史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3


李先闻、李竞雄、鲍文奎的粟类作物之细胞遗传学研究


 

冯永康(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2022828日笔者推出了《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1——陈桢的金鱼变异、遗传与演化的实验研究》

2022912日笔者推出了《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2——李汝褀—谈家桢等人的遗传学实验研究》

今天推出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3——李先闻、李竞雄、鲍文奎的粟类作物之细胞遗传学研究

 

在中国遗传学的百年发展史上,李先闻(1902-1976)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奋斗到为国人以国士待之而享誉学术界。

1915年,李先闻考取四川省保送生名额进入清华预备学校读书。1923年,他以位居清华学校高等科全年级前列的成绩毕业并取得留美资格。随后,他便离开八载相依的水木清华园,搭乘杰克逊总统号远洋客轮,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园艺系深造。

1926年,李先闻获得普渡大学的学士学位后,考入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国际著名的玉米遗传学大师埃默森(R.A.Emerson1873—1947),攻读植物细胞遗传学专业。

 在玉米遗传学的研究团队中,李先闻与导师埃默森、细胞遗传学讲师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19021992以及同学比德尔(G.W.Beadle,1903—1989)等一起,从事着手脑并用的遗传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1929年李先闻获得博士学位。

1927-玉米遗传学大师R.A.Emerson研究团队。图中后排左1为R.A.Emers.jpg

3.1 玉米遗传学大师的R.A.Emerson研究团队(1927)

(图中后排左1R.A.Emerson;前排蹲者左1为李先闻,左2G.W.Beadle

 

1930年代初期开始,李先闻先后辗转于中央大学农学院、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武汉大学农学院等高等学校,极为艰辛地为谋取一份执教和研究植物细胞遗传学的职位而南北奔波。

1937年,李先闻接受杨允奎之约,前往成都担任四川农业改进所食粮作物组主任,随后做过四川稻麦改良场场长。在以后长达8年的岁月里,他与杨允奎、赵连芳等一道,头戴斗笠、脚穿草鞋,任劳任怨、合作无间,以充沛的精力全身心投入到抗战大后方四川省的粮食增产的研究和水稻作业方面实施检定计划的工作中。

 在承担异常艰辛与忙碌的行政工作期间,李先闻仍然忘不了他钟爱的粟类作物进化理论的探索和作物良种的选育。只要能挤出一点点的时间,他就要跑到那间只有六、七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里,关心李竞雄、鲍文奎等助手们发现的新奇遗传现象,或是给他们必要的指点。李先闻师徒多人同力共苦甘,潜心育粟禾,在粟的细胞遗传、多倍体系和进化途径,小麦矮生性状的遗传,小麦联会基因消失的作用结果,以及秋水仙素诱变植物多倍体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1948-李先闻-1.jpg

3.2 李先闻在进行粟类作物的杂交工作

 

 从1930年代初期开始,李先闻等人先后撰写并发表了《粟作育种问题》《粟属种间杂交之细胞与遗传研究》《粟属之演化》《Cytological and Genetical studies of the interspecific cross of the cultivated foxtal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L.) beauv and the green foxtall millet, S.Viridis L.》等以粟类作物遗传为代表实验研究论文。特别是在194l—1945年的短短几年间,李先闻和李竞雄、鲍文奎等主要用英文撰写了遗传学实验研究论文,大多发表在美国的学术期刊上,引起了国际遗传学界的高度关注。

1945-李先闻等论文(32、34).jpg

3.3 先闻、李竞雄、鲍文奎的粟类遗传之研究论文(1945

李先闻主要论著目录(1-2).jpg

3.4 先闻主要论著目录(部分)

 

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中,李先闻不轻易相信书本,力图获得第一手数据,以真正的身体力行,乐于担当“粗活”,使得他的成功变得实实在在,并不掺杂许多“天才”的含糊,足可体现出作为一个科学家品质的灼灼其华。

 由于李先闻在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1948年,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大会上,李先闻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共同推荐为院士候选人,以小麦、小米、玉蜀黍杂种染色体之行动等研究曾主持四川省稻麦改良场的突出贡献,当选为生物组25位院士之一。他也是当时唯一一位从事植物遗传学研究的院士。

1948-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合影(1).jpg


 1940年代末期,李竞雄经李先闻的引荐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选用X射线照射玉米花粉分析杂种一代各种染色体畸变的频率及其分布规律,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鲍文奎被李先闻推荐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生物系,进行链孢霉菌的生物化学遗传研究,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这之后,李竞雄依据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培育纯系的方法育成了具有抗倒伏、抗旱并显著增产的农大4等系列的玉米双杂交种并育成中国第一个通过品种审定用于生产的高赖氨酸玉米杂种中单206”等。鲍文奎从1950年代初期开始禾谷类多倍体育种之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将育成的小黑麦2小黑麦3等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应用于生产。李竞雄和鲍文奎二人分别以自己在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924 整理成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4644-1356681.html

上一篇: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2)——李汝祺—谈家桢等人的遗传学实验研究
下一篇:20世纪中国遗传学家的重要研究成果(4) 陈士怡、赵保国的细胞质遗传之研究
收藏 IP: 125.67.136.*| 热度|

4 史晓雷 张晓良 许培扬 康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