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kfeng08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kfeng0810

博文

致敬国际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博士 精选

已有 4673 次阅读 2024-12-2 15:15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致敬国际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古道尔博士

 

冯永康(四川省特级教师 绿色教育志愿者)

 

国际著名的灵长类动物学家、“根与芽”环境教育开创者,年届90高龄的珍•古道尔(Jane Goodall1934.04.03   )博士,又来到中国了!

获悉这一信息的那一瞬间,有关珍•古道尔博士科学人生的片段,再一次出现在笔者的深深回忆中。

早在1980年代初期,笔者执教初中《动物学》课程时,便从备课查阅的科学教育资料中,对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的科学人生有了一个初次的了解。

1983年人教版初中《动物学》(部分书影).jpg

笔者执教所使用的《动物学》课本(部分书影)

 

此后不久,笔者从新华书店的新书订购预告中,获悉到古道尔博士的重要代表作《黑猩猩在召唤》出版的消息。当笔者一鼓作气读完《黑猩猩在召唤》一书的20章后,不仅开拓了视野,增加了学识,也坚定了笔者毕生致力生物学教育教学与业余学术研究的信念。

就在那一刻,一位女性科学家的伟大形象——古道尔博士,从此便开始传播并矗立在千千万万学子的心目中

·古道尔,1934年出生于英国伦敦。7岁那年,妈妈送给了她一本描写非洲珍奇动物的小人书。于是,在古道尔的心里便萌生了一个愿望,长大了一定要到那块遥远的非洲大陆去,去看看那里的各种动物,并与它们亲密地接触。

高中毕业后,古道尔在牛津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她以一个打工妹的身份,汲取着这座高等学府的智慧与灵气。她去的最多的地方是自然博物馆,读的最多的书是有关动物的著作。

机会终于来了。一位举家搬迁非洲肯尼亚的中学同学给古道尔来了一封信,邀请她前去做客。真是一个天赐良机!古道尔的非洲之梦终成现实。

正是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古道尔以极大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肩负起了一项艰巨而有危险的使命——只身进入到非洲热带丛林中,乐于和野生黑猩猩为伍。在灵长类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史上,第一次揭开了野生黑猩猩行为的奥秘。珍·古道尔的发现,被誉为国际动物学界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

很显然,古道尔关于黑猩猩行为学的研究,对于人类有着重大意义。《黑猩猩在召唤》这部著作,也第一次填补了关于人类最直接的近亲——黑猩猩的生物学知识领域的空白。

IMG_20161029_200156.jpg

 

捧读《黑猩猩在召唤》这本写得极其出色的书,不仅启迪人们需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来认识人类与其它动物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来了解并估价人类与其它动物在行为表现及其机制方面的共同遗产。

p3391239.jpg

image002.jpg

同时,这本书也告诉人们需要充分掌握那些使人类成其为人类的决定性的重要区别——这就是人类智力突破式的发展,从根本上有别于黑猩猩以及其他的所有动物。

f6aa832bb7553d1b4d98be155000e2b.png

 

《黑猩猩在召唤》这本书,还促使着人们回顾人类在达到今天这样一个现代生活状态之前,所走过的漫长而艰难的道路;帮助人们如何以应有的谦虚,去估价人类在动物世界中所占据的地位。

时隔30多年后,仍然留在笔者大脑中多年的生物学教育梦,终于实现了。

2016113日,成都根与芽环境公益活动在锦江河畔举行。笔者十分荣幸地获得邀请并参加了全程活动。

特别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这次环境公益活动即将结束之时,笔者邀约同行的老友,留下了一张与珍妮·古道尔博士的合影照。

201611-与珍妮 古道尔博士在一起.jpg 从《黑猩猩在召唤》到充满《希望的理由》

(右下图左起:笔者、珍博士、达鹏福)

 

2024年,时值珍·古道尔博士开创“根与芽”环境公益活动的30而立之年的纪念。笔者与更多的长期致力于“绿色教育”的志愿者们一道,将继续坚持“保护环境,保护未来”的环境教育理念,行走在“善待生灵、天人合一”的漫漫长路中。同时,为古道尔博士送上九十高寿的最美好祝福——平安!快乐!健康!长寿!

人类需要一个共同的梦想:“一起努力建立一个更美好、更持久的世界。”这就是珍妮·古道尔博士在《致地球青年人的一封信》中的殷切冀望。

2024122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4644-1462614.html

上一篇:胡先骕编著《植物分类学简编》的史料补正
收藏 IP: 139.205.185.*| 热度|

6 张晓良 崔锦华 郑永军 王安良 张珑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