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改革规划意见发布以来,由于比较忙,没有写东西,但一直关注中。这几天两会上关于高校去行政化成为热点之一,一些学校校长和教育部的高官先后发表意见,对于这些高居庙堂的精英们的言谈非常担忧,忍不住还是要写上几句。
平心而论教育改革规划把去行政化提出来是个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能在两会间引起关注是好事。但个人认为这些学者精英们的言论有些偏颇,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教育的行政化有外部行政化和内部行政化,外部行政化就是各级行政机构对高校的限制和约束,内部行政化则是指学校权利向行政部门倾斜,行政部门占据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学而优则仕成为高校主流价值取向。
两种行政化中更为严重的是内部行政化,危害更大的也是内部行政化。内部行政化的发展使得教师地位下降、资源分配向行政部门倾斜,评奖、申请项目、评职称、津贴设置等无一不体现出行政化的取向,甚至于连教职工代表大会也被各种长们占据。如此的利益导向必然带来两个直接的结果:一、教师工的利益受到损害,积极性受到打击,二是能者都会去争着当官,学而优则仕成为高校主流价值取向。学优者都去仕了,又如何能做好教学科研,又怎么期待创新性成果。这种价值取向抹杀了很多有潜质的学者,他们刚取得一些成果就从事行政事务,没有了学术兴趣,逐步走向平庸。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位曾经的青年才俊,确有其人,不再点名。16岁上大学、25岁博士毕业,1992年前后从德国读完博士后回国,被公认为是学术精英,必有大成。然而以后却走上了行政的路,先副院长、院长、后副校长、校长,很快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之一。十几年的行政非常平坦,但学术的成绩却鲜有闻,那些远不如他的师弟师妹都已成名,成为所谓的杰青和长江。他没有用自己的行政资源去争学术光环,这是我很钦佩他的地方,同时也为他惋惜,为失去一位非常有潜质的学者大家痛惜。我们无权指责这些学优者的选择,是高校行政化利益导向的驱使。
内部行政化是扼杀高校创新能力的两个罪魁祸首之一,另一个是过于功利的量化评价体系。内部行政化不除就不要妄谈创新社会,或有言可以先去外部行政化后除内部行政化,提这种建议的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没有调查。试想在高度内部行政化的学校去除外部行政约束的后果是什么,必然是内部行政化的进一步加强,内部行政权力会不受限制的加强自己的利益,不要奢求既得利益者会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开明君主式的传奇不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大量出现。因此去行政化必须首先去除内部行政化,如果不能去除内部行政化,就不如用外部行政权力规范约束内部行政权力,失去约束的内部行政权力就会在自己的自由王国为所欲为。
去内部行政化的关键是要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管理体制,由谁治校的问题也是两会上争论之一,有人提出教授治校,有人提出教授治学、行政治校的模式,唯独没有人提出教职工治校的问题,可见代表委员里没有副教授及以下的代表。新的选举法已经实现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同等代表权,不知何时能实现普通员工与为官者的同等代表权?
还是回到谁来治校的问题,首先应该明晰几个概念,现在的教授是不包括副教授,副教授在高校是没有话语权的,除了工资待遇高些外,地位与讲师差别不大。也不是那些已经当长的教授,现在的学校学术委员会也都是教授,或者自称为教授治学,但这些教授中有几个是不带长的?可以说是披着教授名的长们委员会。这里的治校不应该是指行政事务,而是事关教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权,那位提出行政治校的校长显然是有意模糊行政与治校的区别。教授治学是必须的,能否让教授治校哪?我们的教授都是学术的精英,治学没有问题,但他们也是人,不能要求他们都成活雷锋,在教师与行政的选择中他们可能代表教职工,但在教授与广大基层教职工的利益选择中,他们该如何选择?这不是让正直的教授两难吗?与其如此不如让大多数人决策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中明确规定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教授治学、职工治校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
要真正做到教授治学、职工治校就必须让教授委员会真正回到教授的行列,让职工代表大会成为职工的代表,明确限制教授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中长们的比例,并且从制度上确立教授委员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流动性,明确哪些决策必须由职工代表大会决定。同时成立教师监督委员会,对教授治学和重大行政行为行使监督权,并且负责教职工的申诉。唯有此才能真正让广大教职工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术取向回归高校。或许有人会说麻烦,缺乏高效,但在事关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上公平要比不麻烦更重要。
上述设想或有些理想主义,但社会不缺务实主义,缺失的恰是些许的理想主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6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