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到底什么改变命运? 精选

已有 7585 次阅读 2011-8-9 18:39 |个人分类:说说时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知识, 智慧, 改变命运, 寒门子弟

【前言】这篇东东想了很久,写了很久,早晨9点多开始写,又处理了几件事情,下午又开了会,到现在才写完,而科学网的在线访谈也大概结束了吧。但愿没有跟专家的观点雷同,以免涉入学术道德的问题;也但愿没有很过时,能够跟大家分享。

【正文】

这几天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有关农村孩子跳农门的艰难历程,也有一系列关于农村的孩子是否有春天的讨论。

 

在金小伟博友的博文《出生改变命运——农村孩子一开始就输了》一文后留言,您说的好像是出生决定命运而不是出生改变命运吧?,后来该文的题目就变成了现在的《出生决定命运》了,首先谢谢小伟博友能采纳鄙人的看法,其次谢谢小伟博友让我连续不断地思考了很久到底什么改变命运?

 

(一)先说点背景

1.本人没有出生和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没有很多切身的体验,因此想法难免偏颇,请海涵,即使拍砖也挑块跟豆腐硬度密度差不多,好吗?不过也有近亲在农村生活,小时候经常到乡下去,也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很多来自农村的人。

2.本人也不是什么富二代官二代,跟他们没有亲也没有仇,所以没必要吹捧和打死,只是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

3.本人只是在一个相对不发达的省会城市中出生,成长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中,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现在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工作的普通人,因此,从骨子里也没有所谓的城市人的优越,也从不贬低或瞧不起农村人。

基于以上背景,希望本篇的思考能够尽量客观。

(二)再谈几点疑问

1.常说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定义出什么是寒门,什么是朱门呢?这是一个相对概念还是绝对概念呢?还有我们是不是能定义出什么是贵子,什么是伟男呢?这直接关系到我们要将命运改变成什么样。

2.电视中或广告中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定义出什么是,什么是呢?难道人的一生中只有输赢吗?赢了就一定快乐吗?

3.命运到底是什么?既然是命运,是不是能够改变?

4.如果能够改变,是靠自身改变呢,还是靠外力?是金钱改变命运,还是知识改变命运?

5.如果是金钱改变命运,那么该如何获取金钱呢?难不成真的是笑贫不笑娼吗?如果是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等同于读书改变命运呢?

(三)简单说说关于上述疑问的思考

1.我们每个人能够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四十亿分之一的概率,都是胜利了的强者。因此,每个人都是值得骄傲的,即使出生在相对困难的所谓寒门中。如果父母中的任何一人娶(或嫁)另外一个官二代富二代,那么出生在所谓的朱门中的就一定不是同一个人了,因此我们要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机会。大家都是光着身子在自己的哭声中呱呱坠地的,没有什么不同。那么这个新生命究竟是不是贵子今后能不能成为伟男,还真不单单由父母的身份或家庭的贫富决定的。

现在的“寒门”是不是就是指农村居民呢?还真不能这么说,在城市中也有大量的生活不富裕的家庭,也不是每一个城市孩子都能学钢琴跳芭蕾的。比如我亲身体会过父母是怎样精打细算地用那每个月不足百元的工资养活我们三儿小孩,怎样节衣缩食地给我们订报纸杂志和儿童读物。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出身“寒门”的孩子。

窃以为,所谓伟男当是那些受人尊敬的人,而不是特指金钱堆积的大款或富豪。正因为此,才可能寒门出贵子、成伟男。不说历史,我们每个人看看自己周围,大概都能找出寒门子弟奋斗成功的实例来;每个人也都能看到或听到纨绔子弟的种种劣迹;反之,我们也同样能看到不成器的寒门子弟,也可以找出出身富贵的令人尊重的伟男。对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是不是可以归结为教育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许我们不能否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情况下,家庭教育更为重要;不过很多时候家庭教育会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家长是否有足够的生活智慧和成熟的教育理念,是否能够得到孩子的尊重,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决定至少影响孩子的命运。学校教育是否能帮孩子们塑造完善的人格,学会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会直接影响或决定孩子的命运。社会教育就更不用说了,会给每个人最现实和直接的影响,真的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理想甚至命运。

因此,我们可以说,自己的命运应该是怎样呢?不管出生在哪里,在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几十年中,最多也就百余年吧,我们可以内心充实地生活,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能够受人尊敬地有尊严地生活和有尊严地死去。

2.关于“输”和“赢”,真的不知道什么结果是“输”,什么结果是“赢”。难道说,会弹钢琴跳芭蕾的就是赢,不会乐器没有体育特长的就是输?有房有车的就是赢,没房没车的就是输?拥有了一切就真的快乐了吗?这个还真的不好说哦。物质的东西是没有穷尽的,多少就够了呢?有人说,奋斗了多少年,发现自己拥有的还没有别人一出生的多。这很奇怪吗?纵观古今,放眼全球,哪个时代哪个地方,是从生到死所有人拥有的都一样多呢?

窃以为,“输”和“赢”大多数情况下,自己给自己的一种纠结,或者是“物质欲”的一种缠绕。

3.命运到底是什么呢?作为唯物主义的人,我不信奉生命轮回,也不知啥是命运。不过也不妨随便说说,相信命运的人是不是认为命是天注定的,要是这样的话,还谈什么改变?反正已经注定了。即使后30年与前30年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内容,难道不也是早已注定的吗?比如一个孤儿是很不幸的,当TA在福利院被某个有钱的家庭收养了,突然变得很幸福了,这是那个家庭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呢,还是命中注定就是这样呢?谁能说的清楚呢?

4.所以我们不说命中注定,我们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是可以改变的。那么要怎样才能改变呢?首先或者说是原动力应该是自己有改变的意愿并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其次或者说是辅助力量则是合理有序公平公正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金钱能不能改变命运呢?不能绝对的说,金钱是个双刃剑,可能将人的命运向两个方向改变,尤其是饱受缺钱困扰的人,突然变成有钱人,随之而来的问题恐怕比没钱时更多。所以不能将命运简单地归结为“钱”的问题。还有不能为了钱没了底线,“笑贫不笑娼”其实就是为了钱没底线的表现,难不成咱能这样改变命运?

那么我们常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就是有道理的了。很多人也正是通过这条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5.紧接着就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内涵了,我们是不是能够将这句话简单理解为“读书改变命运”呢?当然不读书是不可能有知识的,尤其是基础知识,一定要通过读书学习获得;但读很多的书,真的不一定拥有改变命运的知识,或者说是智慧和能力。请不要说我在散布读书无用论,我只是想说明,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通过读很多的书来改变命运。

(四)试着想想“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对策

1.基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状,不可能全国都普及了钢琴和芭蕾,即使是相对发达的北上广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音体美样样通的,而且很多家庭中对孩子的这方面的投入也是倍感压力的。所以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基础知识、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做人的基本原则等。而这有赖于优良的教师队伍,因此,如何培养、建立并稳定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需要政府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方面整体考虑,尽可能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一视同仁。

2.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国家要求企业发展转型,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而且现在真正短缺,珠三角地区招聘合适的技术工人的难度超过招聘大学生,而且广州的技校学生几乎全部被预订,有的干脆就实施“订单式”培养。鉴于此,国家可以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地方开办更多的技工学校,同时给予困难学生更多的学习补贴,是一举数得的举措。

3.也许走进公务员队伍算是“赢”的一个结果,那么各级政府也可以给予这样的机会,例如,前段时间在我校进行的这场考试,或许就是一个进步呢。

4.归根结底,还是要各地方想方设法谋发展。我多次说过:“如果我国所有的乡镇农村都跟东莞、顺德一样了,那中国就算是真正的发达国家了。”珠三角地区的农村也有农民、也在种地和养殖,但是他们的收入不是单一的种植或养殖收入。所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地方政府应当谋划的。当一个地区整体发展了,每个个体的日子就好过了,所谓的优质资源和公平公正就更容易实现。中国太大,不可能像新加坡一样全国同时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没问题,这为共同富裕提供了物质基础,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用已有的财富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

5.建立合理的资助机制,当然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行为,也需要或者更需要有良知的企业和企业家更多地通过一个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资助品学兼优的孩子,也需要有能力的爱心人士为暂时生活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这些帮助必将成为社会将来更大的财富!

6.最后很重要的就是,不管是“寒门”还是“朱门”或者是“豪门”子弟,要想成为“伟男”都是经过艰苦奋斗的,不劳而获的房子和车子是可以有的,但是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

 



寒门子弟没有春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3156-473512.html

上一篇:今晨,真的困惑了!——精选博文是如何产生的?
下一篇:哈尔滨趣行
收藏 IP: 58.254.92.*| 热度|

36 刘华鼐 陈湘明 吕喆 许培扬 王芳 丁甜 曹广福 苗元华 张鹏举 李小文 杨秀海 霍艾伦 孟津 文双春 潘学峰 王世通 李阳 李学宽 鲍海飞 吕向峰 刘庆丰 刘立 李大鹏 张玉秀 曹周阳 武夷山 吉宗祥 李志俊 刘晓峰 陈绥阳 吴江 张海权 xiaxiaoxue86 zzjtcm opticssim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