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也论科学网何去何从?

已有 4297 次阅读 2009-9-5 00:15 |个人分类:看看社会|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学网, 何去何从

今天读了吕乃基老师的博文
吕老师文中说,进入科学网的时间尚短,不知科学网的深浅,影响也有限,本不该说三道四;只是考虑到科学网在某种意义上是我等“科技工作者”(包括“准”和“疑似”)的精神家园,“我等”大概可以自命为社会的精英,“精英”的精神家园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社会的典范,如此等等。为科学网,也为我自己,似乎应该参与这样的讨论。
 
 与吕老师相比,在下更是新手菜鸟了,开博还未满月呢?准备明后天写篇东西纪念一下。更没什么资格在这里说三说四了。但今晚看到吕老师的担忧,有点想法,先是在吕老师文后评论了一下。但感觉纸短话长,还是另开一文更能表达清楚。
 跟吕老师一样,为科学网,也为自己,发表一下意见。
 
吕老师讲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文后的评论也见仁见智。
 
科学网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怎么会没有社会的景象的,科学网具有社会属性,说明科学网具有真实性,这应该是我等的幸运。如果这里是真空,我等感觉不到这里是自己生活的空间,我等还会来这里吗?
 
当然博文的含金量各有不同,评价似乎也应有客观标准;作为“科学工作者”的推荐者应有科学的判断标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里一定会有沉底的黄金,千里马一定要遇到伯乐的。就在这个家园中也会有世界级的成果,因为它的顶级、因为它的高深,曲高和寡,真正懂得并能够推荐的知音,何其难觅啊!我等普通的教师或研究者,或许连题目也没看懂就错过了,或许看后评一句:“不懂”。正因为具有科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不敢为了表明自己的高深而妄加推荐。而大家熟悉的话题、通俗易懂的内容、引人注目的热点焦点、或者那些感到神秘遥远想要了解的地方,一般会有较多感兴趣的人关注和推荐,是正常现象吧?至少我觉得。
 
再有一点,就是我等这些所谓的“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精英”确实把“科学网”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有空时,来这块自留地浇浇水、施施肥。我等将“科学网”看作自己的精神家园而非单纯的“学术论坛”,在这里,自是家人聚在一起,可以开家庭会议,讨论严肃的学术问题,科学命题、科研结论、学术成果还是要严肃认真的,开不得玩笑的。也可以品茗饮咖,自得逍遥地海阔天空,也说娱乐消息、八卦新闻。既是家园,自是兄弟姐妹,就是我等的精神家人,感觉轻松愉快,当然,家中必是辈分不同,尊老爱幼是和睦家庭的不二法则。
 
 我等这些“社会精英”每日在实验室、办公室严肃认真、严谨工作10小时以上,若来到这块自留地里,还要板着脸孔,老师长同志短的,多累啊!在这精神家园中,就是要能够找到自己的乐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所幸,这里的精英真是精英,让人感到是文明的、讲道理的,即使是争论也是文化人的争论;即使批评也是建设性的意见。这里没有人身攻击、没有粗言秽语(至少我还未看到或领教过)。每个人在这里有了乐趣和兴趣,才会更喜欢这里,向周围更多的人推荐“科学网”,让更多的人(现在的或未来的包括“准”或“疑似”科学工作者)来这里享受科学、分享思想,科学网才能大发展,我们的家园才能更兴旺,不是吗?在下寻找了近两年的时间,才找到了这里,通过浏览和体验,最终决定将教学与博客相结合的实验或实践带到这里,就是希望这里能够让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也体会到与一般网站不同的气质,不仅是学术的、道德的,同时也真实的。
 
这些只是说说自己的想法,为科学网,也为自己。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3156-253501.html

上一篇:材料化学第一讲
下一篇:湛江湖光岩之湖边
收藏 IP: .*| 热度|

21 薛长国 鲍得海 刘玉平 毛飞跃 梁进 陈儒军 陈绥阳 蒋敏强 肖重发 吴渝 杨秀海 陈国文 吕喆 刘畅 苗元华 刘岩 王力 李学宽 刘华鼐 侯振宇 yingl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