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无人驾驶汽车的现状(151005) 精选

已有 8913 次阅读 2015-10-5 08:37 |个人分类:学术导航|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动化, 无人驾驶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的现状(151005

闵应骅

 

   无人驾驶汽车在我印象里一直是个远景,实现起来太难。要是像大众集团那么造假,不知道要有多少人死于车轮下。但是看到IEEE Spectrum 2015/9的报道,这种汽车已经上路了。

   按照wikipedia的说法,自治车、无车组人员车辆、无人驾驶车辆、自驾驶车辆、机器人车辆都是一个意思。按照美国标准,汽车自动化可以分为五级:

0级:驾驶员所有时间完全控制车辆

1级:实现自动化车辆单一控制功能

2级:至少两个功能可以自动控制

3级:在某些条件下驾驶员完全放弃控制,必要时车辆给与足够时间让驾驶员介入控制。

4级:车辆完成整个旅程中的所有安全控制功能,驾驶员完全不用管,包括 泊车和空车的控制。

无人驾驶车辆大概至少要达到三级,但是,即使完全自动,还是必须有驾驶员,以保证故障安全。请看下图。


图中分别列出了2014/102014/122015/32015/6加州汽车制造商注册的自驾驶汽车数和通过自驾驶课程考试的驾驶员人数。去年9月以前,自治汽车在加州无需注册。谷歌从2009年开始已经在公路上测试改进的PriusLexus汽车。在2014/10,特斯拉有一个半自治模型S电子车跑上加州的高速公路,希望在1年内能推给模型S的所有者。2015/3谷歌的驾驶员数占整个加州自驾驶员总数接近2/32015/6谷歌有48辆车上路,186人通过驾驶员资格考试。允许进行测试的最后一家公司是Cruise Automation,它计划今年底推出售后市场自治工具包。谷歌车辆股票上涨是由于有20辆无方向盘的样机上路了。这是到目前为止的第一个专用自驾驶汽车。

   加州公路上的自驾驶汽车和经营者比其他地方都多,一个自主的淘金热即将来临。目前这种早期的新一代汽车的路上测试还是要求温和干燥和阳光充足的气候,回避下雪、雾天和大雨天。邻近的内华达州也有幸比加州还早几年就开始给试验性的自治汽车发执照。但是,加州有一个优越性,许多人从家到硅谷对无人驾驶汽车有无限的需求,譬如软件工程师、硬件达人、机器人专家、风险投资家等。其实,每一个大的技术公司和大多数主流汽车制造商在湾区都有办公室。但是,加州在车辆自动化方面的霸主地位主要是因为某些公司的出现。谷歌并没有发明自驾驶汽车,它自称创造了自驾驶汽车产业----创办公司、雇用专家、开发关键的策划和运行技术。谷歌总是比竞争者先走一步。它第一个上规模的测试试验车辆;第一个从相对安全的高速公路移到无法预知的城市街道上;第一个建造特殊的无钢轮自驾驶汽车样机。即使到今天,整个汽车行业和某些暴发户,像特斯拉,都很重视以后,谷歌还有比其他公司总和两倍还多的自主汽车和司机在加州的汽车路上。

   当然,自驾驶汽车在加州的统治地位谁也不敢保证,密歇根大学的高技术汽车的安全城市测试环境,Mcity,希望能够引诱原来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而州政府能够出台对产业界友好的规定。英国和法国已于今年早些时候开放了街道给自治车辆做试验。中国的技术巨人百度,和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合作,也忙于在北京和上海做自驾驶汽车的试验。

   但是,加州还需要某些配套设施,譬如自连接和自治的测试中心,即自动驾驶实验基地,那是一个20平方公里的原来的海军基地,称为GoMentum Station。如果苹果公司也要做高技术汽车,加州将继续声称其世界上最自动化的道路通向未来。

  无人驾驶汽车,如果不可靠,后果很严重;如果很可靠,可以避免许多事故,不会有故意撞人、横行霸道的行为了,大大提高安全性。无论是可穿戴设备,还是无人驾驶汽车,这些新技术都迫使我们创新,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我们非这样做不可。我一直呼吁:不要等人家做好了,我们去买、去仿造,而应该自主创新,搞出我们自己的品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925338.html

上一篇: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150928)
下一篇:火星上穿什么衣服?(151019)
收藏 IP: 114.111.166.*| 热度|

20 陆泽橼 武夷山 姬扬 张亮生 吴开宁 张阳阳 李本先 王恪铭 王小平 陈筝 杨海涛 张家峰 赵斌 余皓 李健 杨正瓴 刘锋 icgwang sunxiaofei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