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150928) 精选

已有 9341 次阅读 2015-9-28 08:55 |个人分类:网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可穿戴设备, 老年保健

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150928

闵应骅

 

   98日“淮南大三女生扶老人反遭讹”事件很热,科学网上也有好几篇博文,大家都很关心。老人说是大学生撞倒的;学生说不是,是她在做好事;家属说“如果不是你撞倒,你怎么会扶,且还垫付2000元的医疗费用呢?”网上议论纷纷。那时候,舆论趋向于大学生是被讹,老太太不地道。但是,最近揭发出的一些事实却说明这名大学生企图隐瞒真相,蒙混过关。这些都是人们道德风尚、诚信水平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从技术上讲,如果老年人身上有可穿戴设备,这个诊断可能会好办一些。如果知道老人摔倒的确切时间和激烈程度,也许有助于确定事实真相。

   听说有老人死在自己家里半个月,邻居闻到臭味才发现死了人。最近又看到一个新闻,说浙大一位老教授在阳台上光着身子20天,一身的褥疮。由于老年痴呆而不会回家的就更多了。为了避免孩子丢失,跟踪宠物的活动等,都可以说明可穿戴设备的确很有用,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监视更是有各种各样的用处。IEEE Spectrum 2015/9 发表一篇文章,“Wearables for Frail Seniors”说:Satish Movva住得离他父母只有10英里路,每个星期都去看望他们。去年有一次,他发现他父亲拖着脚走路,已经好几天了,但没有告诉儿子。Movva知道,这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前兆,譬如心脏病。Movva的父亲医治以后,走路好了,使他想起怎么远程监测年迈的双亲。市场上好像没什么东西是适合的。他在IT行业干了30年,最后两年关注保健。2013年建起CareProduct,开发Tempo,那是一件老年人的可穿戴产品,今年上市。像一根手表带一样(见下图),Tempo装有一个9轴微电子机械传感器,包括一个3轴加速器、3轴陀螺仪和一个3轴磁力计,它可以跟踪像散步或躺倒等行动。电池驱动的指针指向家或者传感器中心的位置。譬如在浴池、卧室或厨房,系统可以认知行动发生的位置。带有WiFi或互联网的基站和备用的蜂窝式移动电话台压缩和传送这些数据到云,并记录在佩戴者的节奏日志中。CareProduct用日志数据去推断一系列的正常习惯,譬如在浴室里刷牙,记录此次行动发生在何时,持续了多长时间。如果参考数据已经建立(可能需要一周),CareProduct将监管你的日常行动,以监测任何日常生活的异常。按理说,人观察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那需要一天24X7都跟着你。做儿女的一般做不到这一点。

   另一个新的老年人可穿戴设备是一种安全手表,叫做Lively,它可以和附近家里的传感器通信或与中心基站交互。与Tempo类似,它寻找日常生活的异常,譬如忘记吃每天都要吃的药,就送出一个提醒。这个安全手表现在在美国賣50美元,加每月28-35美元的服务订金。它还有一个应急按钮,按下这个按钮,Lively的关照团队就会派送应急服务。一个扩展的蓝牙天线,卷在手表中,允许配戴者离开家450米仍然与中心连接着。这手表能够识别佩戴者是否摔了跤。如果摔了,就会自动派送应急服务,无需按应急按钮。该系统可以计算摔下去时几个g 重力加速度和寻找其他线索,譬如事故后每秒的运动量,以确定是否需要提供帮助。这些传感器本身并不需要贴上“老人”的标签,孩子也能用,不过为孩子用的是智能手表。我发现,现在为老人和孩子的商品很多,而且很贵,看来这个市场不错,年轻人都舍得为老人和孩子花钱。但是,计算摔下去时几个g 重力加速度的技术看来不会很简单,反正我不知道怎么个计算法?做一个新产品总得有something new,靠广告是不够的。不过,请创业者注意,做这些产品需要有技术和生产的基础。没有这些,光凭想象,想得再好,你也可能是做不出来的。恕我说得比较直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923991.html

上一篇:物联网配件(150921)
下一篇:无人驾驶汽车的现状(151005)
收藏 IP: 114.111.166.*| 热度|

20 赵凤光 黄永义 鲍海飞 刘锋 王小平 陆泽橼 邹谋炎 杨正瓴 彭思龙 张忆文 韩枫 李健 宁利中 郑波尽 蔡小宁 科苑往事 icgwang shenlu crossludo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