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谷歌眼镜揭示隐私吗?(131111) 精选

已有 7787 次阅读 2013-11-11 09:05 |个人分类:网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隐私, 谷歌眼镜

谷歌眼镜揭示隐私吗?(131111

闵应骅

 

大约10年前,就知道国内有朋友在研究可穿戴计算机。那时的理解,可穿戴计算机对战士在战场作战肯定很有用处。到今天,谷歌眼镜实际上就是一种可穿戴计算机。其实,可穿戴计算机与平视显示器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MIT的多媒体实验室开始可穿戴计算机项目,那时就觉得移动电子设备的功能应该包括音乐、视频、电话、照相、录音、上网游戏和短信。15年后,智能手机出现。但是需要从兜里掏出来、开锁、启动接口,至少要20秒。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很浪费时间的。不知道大家有这种经历没有:我和一个朋友在智能手机上通话,他想要另外一个人的电话号码,这时,我没法打开号码簿来查这个号码,只能说我查好以后用短信通知你吧!这就是一个麻烦。现在许多青年在马路上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能既看马路,又看手机,当然更好。所谓微交互(microinteraction)使用户进入和退出交互都非常快。微交互的平视接口可以保持前视,而且避免注意力隧道效应。



   谷歌眼镜(Google Glass)是由谷歌公司于20124月发布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以及上网冲浪、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等。这款眼镜集智能手机、GPS、相机于一身,在用户眼前展现实时信息,只要眨眨眼就能拍照上传、收发短信、查询天气路况等操作。

   自从1991年普适计算开始引入,就预言计算机将进入我们的生活,当时有不少人采取怀疑态度。在中国手机非常时兴的时候,许多美国人还不原意用手机。几年以后,智能手机,iPad在市场开花。现在,这些东西在美国也很普遍了。谷歌眼镜也碰到同样问题。主要是如何保护隐私。谷歌在做隐形计算,那么谷歌眼镜究竟能做什么?一个群体系统(groupware system)包括多人的交互与协作,其成败决定于用群体系统的人和由此得到利益的人是不是同一群人。如果承受隐私风险的人得不到与感知风险成比例的好处,这个技术就会失败。就像赌博,其风险很大,但是,能得到的利益也很大,那它还是会存在。看来,现在许多人被谷歌眼镜用户小心地监视着,并不感觉有任何问题。一旦这种感觉改变,外界仍然会给予负面评价。新用户一般不善于预言用了一个月以后他们会有什么反应。譬如说,在没买手机之前,许多有手机的人会告诉他如何烦那些开车打手机或者在公众场所,如饭店和电影院,手机聊天的人。但几个星期以后,这些人也在干这个。而且,会对朋友说他们预见到手机的用处。

   19世纪后期照相机刚发明的时候,说照相机在几秒钟内侵入了神圣的私地和家庭生活。柯达克相机被认为是侵犯了隐私。海边旅游胜地不许使用相机。电话在早年也曾有此情形。那时,反对装家庭电话,因为它允许律师、低级音乐承办商、窃听者的侵入,甚至认为电话线可能传播细菌。这些担心现在看来显得古老,但是,低级音乐等东西现在还打扰着大家。主要问题是社会规范和法律变了,人们的期待也变了。

   对于谷歌眼镜,有两点:第一,我们对可穿戴计算机缺乏经验,我们期待它顺利起步;第二,我们的期待是会改变的,只有看到它的实际价值的时候,才会采用这种技术。譬如2006年引入的脸书(Facebook)新闻。在引入前,这些新闻都出现在个人的剖面文件中,而脸书新闻把这些刷新信息集中起来,一览无余。一开始,人们是拒绝的,脸书群组甚至公开谴责。几个月后,许多人看到了它的价值,而且习惯了。几年以后,反对者几乎消失。这并不是说人们认为隐私不重要了,事实上,许多侵犯隐私的产品或产品特性被取消。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是感知的价值。问题是在以最好方式保护隐私的理解和管理、设计这些变化的最好途径之间找到平衡。不妨记住:在如此疯狂、野蛮但是激动的汽车里,系好你的安全带。

技术进步,像摄像机、大数据库、因特网、移动手机、传感器、谷歌眼镜等人机接口设备都在侵犯隐私,需要规则和法律来保护。无论对于什么国家,加强技术系统的隐私特性都非常必要。这需要人际间、国际间规则和协议的干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740756.html

上一篇:从统计数字看科研方向(131104)
下一篇:以经济学观点看技术研究(131118)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17 张南希 李健 赵斌 王春艳 罗帆 张忆文 曹聪 仲银鹏 陈冬生 陈安 刘钢 温世正 张利华 孙崇然 dulizhi95 biofans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