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以经济学观点看技术研究(131118) 精选

已有 6238 次阅读 2013-11-18 09: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经济学, 技术研究

以经济学观点看技术研究(131118)

闵应骅

 

  科学研究有些是不讲经济效益的。但是,技术研究就一定要讲经济效益。我们的许多科研项目,只出论文,不出带经济效益的成果,使人觉得白花了老百姓的银子,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所以,需要以经济学观点审视技术研究,给它算经济账。CACM今年2月发表一篇文章,“The Value of Microprocessor Designs”,最近还有人反驳。特以此文介绍一下,并议论一番。

   INTEL不断推出微处理器设计:286386486、奔腾、奔3、奔4、多核,被称之为微结构。如果把它们看作微处理器市场,它们值多少钱?这种考量可以评估公司的策略和价值。许多公司只做设计,制造根据合同外包。无制造公司的价值主要看设计,即产品设计知识产权的价值。而用户不看是不是新的设计,而看新设计的计算效率。农民看一块地好不好,就看它能否用较少的劳动获取较大的收益。一般来说,更快的微处理器设计可能价格比较高。为了收益,INTEL也许需要多卖老设计的微处理器,以免新设计带来的许多劳力付出。但新设计能提高性能。怎么平衡呢?新老设计产生1美元收入所需的付出之差反映了公司使用新设计的价值。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积分就是该设计的总价值。计算效率的提高并不单来自新设计,譬如晶体管尺寸变小。从80863微米到现在的22纳米工艺,不改设计也能提高计算效率。所以,一个新的微处理器可以用一对属性来定义:设计和制造技术。如果制造技术不变,其收益之差归于设计。如果设计不变,制造技术变化,其收益之差属于制造。用INTEL1997年第三季度数据,奔腾(P5)和奔腾IIPII)用两种制造工艺,0.35微米和0.25微米,即(P50.35),(PII0.35)和(PII0.25)。如下图所示,纵轴表示付出率,即平均付出/平均价格;横轴表示总收益。可以看出:(P50.35)是最老的,付出率比较高,用相同制造工艺的新设计,成本率降低。二者都更新,成本率更低。上面的那个蓝色竖线矩形的面积表示使用PII设计节约的成本,而其下面那个较小的蓝色斜线矩形表示采用0.25工艺以后节约的成本。这就是INTEL本季度这三种情况的收益比较。改进工艺能节约成本,改进设计也能节约成本。总计各季度的图形,得出下表。新设计成本节约许多亿美元。但是,新制造工艺的收益一般是新设计的三倍。本表还包括不同设计的比较。奔4带来的收益很少,主要是发热的问题。奔III 收益最好,也许是因为1990年后期因特网的兴起推高了价格,而且用了0.13微米工艺。虽然这些估计都是马后炮,不是预报,但表明了无形资产的价值。

 

当然,经济学家对微电子可能外行,其实,制造工艺与设计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不是独立的自变量,不能只算经济账。譬如奔III的微结构不可能用0.8微米工艺实现,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晶体管。486也可以用90纳米工艺实现,但与其他90纳米微处理器比起来速度就太慢,而且其流水线只适合1980年代的芯片,1990年代以后晶体管大大增加了,不必那样省了。这些微结构不是相互无关的。奔III和奔II的微结构是一样的,不过增加了几条指令。它们都来自后奔腾P6。奔腾M也是P6的后继。奔4的微结构完全不同,但也不能说与P6无关。设计者认为,说奔4没有价值是不对的。它没有过热,也不影响与热有关的可靠性问题。制造能力和机会成本必须考虑。根据当时市场情况,推出486,当时工程师和科学家只有PC机;到1990年初期,家庭电脑普及;后期则兴起因特网。这些市场情况影响设计以及最后的结果。设计必然受限于市场和实现技术,这些经济学的考虑只能作为参考。

   以经济学的观点看技术研究,需要进行专题研究,不是评奖时开个会计证明那么简单。这样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正确的技术政策。我国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有人主张应该大力搞设计,因为中国人聪明;而制造只能靠外包,因为我们基础太弱。现在看来,这个意见就未见得正确。设计的路子越走越窄,比人家的设计又好不到那里去,而制造技术全靠进口不是办法。这方面现在已有若干转变,但是,还是没有算经济账。

   我们有许多研究科研管理的专家和项目。他们计算中国发表了多少论文,影响因子有多大,H参数是多少,世界排名是多少等等。很少看见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科研成果推没推向市场、赚了多少钱、比类似产品多赚了多少。就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吧!自从他当了院士以后,听到的是说他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好像没有人从经济学的观点算算他这些年,每年增产了多少,比其他的杂交品种多增产了多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742685.html

上一篇:谷歌眼镜揭示隐私吗?(131111)
下一篇:你怕被机器人劫持吗?(131125)
收藏 IP: 159.226.43.*| 热度|

17 李健 徐晓 赵凤光 黄盛珠 张忆文 徐明昆 李伟钢 吕乃基 曹聪 陈冬生 杨顺楷 仲银鹏 张骥 xuexiyanjiu goett dulizhi95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