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应骅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in 一位IEEE终身Fellow对信息科学及其发展的看法

博文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110126)

已有 5146 次阅读 2011-1-26 08:44 |个人分类:科研管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成果, 高速列车, 微纳电子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110126)
闵应骅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仍然严重偏低,长期、累次受到诟病,最近又热闹起来。

1.科研成果不一定能产业化

    基础研究、理论研究成果不应该要求产业化,事实上也无法产业化。即使是技术研究,其成果也不一定是个物件,可能是提出了新方法、改进了材料工艺、提高了质量。就拿最近我国高速列车世界第一来说,这是一个转化了的、产业化了的大成果。但它是成千上万个科技成果的集成。它包括铁道建筑、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运输组织一系列的难题。它和一个科研课题无法比拟。譬如在列车控制方面,高铁最高时速达到486公里/小时是什么概念呢?那是200米/秒。过去慢速列车制动距离是800米,而高速也许需要8000米。如果前方碰到什么情况,如何紧急制动?手动肯定是不能保证及时的,需要自动控制?如何感知紧急情况?如何采取制动措施?如何保证绝对可靠?这些都是科研课题,对高铁至关重要,但不一定是单独的产品。也许你会想到两弹一星。两弹一星不是一个科研课题,它包含了成千上万个课题,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对两弹一星做出了贡献。青藏铁路的成功是大家都能见到的成果。但是,它包含了多少课题的科研成果、包含了多少科研工作者的劳动,可能大家就不一定清楚了。我记得,1960年代初期,铁道科学研究院兰州分院就开始研究青藏铁路冻土层路基的问题。你要求那时候就造出青藏铁路,可能吗?但是,没有他们的探索,直接就开始建青藏铁路,行吗?肯定不行。有些应用技术成果未应用或停用,也很正常。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曾经开过一个玩笑:美国公司的科研成果“没用的发表;不用的申请专利;有用的走向市场。”某些想法、某些结果有创新、有科学意义,但是,真正用于生产就可能还有成本问题、市场问题等。例如生产节能LED灯饰可节能,但往往生产成本高,消费者接受程度低,市场推广难度大。这是个市场问题,不是科研的问题。未能足够推广的板子不能打到科研人员身上。所以,要求80%的科研成果都要产业化是不对的。

2.科研立项和所谓“顶层设计”,的确有问题

    有人批评:“在科研立项的时候就“脱离了实际”,成果鉴定之后,只能束之高阁成为“展品”。”这个批评有一定道理。我特别同意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周治平的意见。他说: “中国一些应用技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不注重实用价值,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只能是‘展品’。比如,32纳米的芯片处理器制造技术,英特尔已经推出,中国科研部门也准备投入研究。然而,根据目前的立项要求,就算我们研究出来尖端的32纳米技术,与之配套的光刻、薄膜沉积、化学抛光、离子注入等生产工艺也根本不具备,技术变为成果十分渺茫。”立一个科研项目,不管你投多少个亿,你就想让微电子产业世界领先,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牵涉的面太广。过去有人老谈集成电路设计。其实设计不过是微电子产业之一环,而且不是最大的一环。谈到制造,那么多生产装备,我们没有,靠进口。谈测试,我们会生产测试仪吗?所有这些,还有很多,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纳电子产业链。最近又听说32纳米存储器芯片生产出来了;40纳米TD芯片研制成功了,也不知道是那个环节解决了。
    科研立项和顶层设计的问题,我觉得主要是过于相信专家、过于相信院士。大项目必已院士牵头。其实院士的专长也很窄,或者甚至不在技术本身,而在管理。可换一个别人又难以服众。怎么解决?我看只有“发动群众”,即发扬学术民主,让更多的人发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鉴别这些意见又是一个关键任务,这就要看CEO的胆识与见地了。有人批评,“目前中国许多科研活动的开展以申报项目、开展研究、报奖、鉴定为主,科技成果的数量主要表现为:成果鉴定、各级获奖、专利,而不是以最终形成产品、商品来认定和评价,难以促使科研活动更好地联系实际。”这个意见有一定道理,建议科技奖不由国家、政府发放,改由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给奖。政府发奖,太权威了,容易引起歧义。成果鉴定可以采用国际评价或国内第三方评价,出点问题也不大。

3.不要以为“企业牵头,科研参与”就会达到产学研用相结合

    企业对某项目的科研投入并不都是从科学研究出发,它要考虑市场、成本、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等许多因素。现在,国家出钱,把钱给企业,它何乐而不为呢?有的甚至把这钱当利润。何况,把钱给这家,不给那家,是否也欠公平呢?
    有人提到传感网的技术。说:“全世界的研究都在“钻牛角尖”,产业界普遍认为这项技术不可转化应用,但中国一些机构还在大力投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此外,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的“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项目”,已做了5年,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通信企业这几年忙于3G技术的开发应用,这个项目近期才进入试商用阶段,项目的效益有所延迟。”这两个问题都牵涉到技术细节,无意在此详谈。但是有一点,似乎值得注意:政府主导科研,不要太细,粗线条地指引一下方向就可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937-407941.html

上一篇:iPod狂人
下一篇:信息论应该创新了(110209)
收藏 IP: 117.79.69.*| 热度|

4 许培扬 刘立 文鸿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