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诺贝尔奖这个百年老奖,人们每年都会疯狂一次,而目光无疑都是落在了获奖人身上。其实,我觉得这个奖项的创办人才更伟大!
Alfred Nobel 在世的时候因为阴差阳错在报上读到了自己的悼文,让他想到了去世以后别人如何评价他的问题。于是修改遗嘱,设立奖项。他拿出个人资产的94%(相当于2008年的一点八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基金会投资的盈利支撑一百多年的奖金和运作经费。经过多年的投资运作,诺贝尔基金会的钱已经增长到了$5.6亿美金(不过因为近十年股票市场不景气,
去年诺贝尔奖“降价” ,这是63年来首次降价,引起担心),保证今后百年还会让全世界的科学家痴狂。
Alfred自己是一个发明家,共有355项发明,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炸药。显然,他是一个
技术匠,不是典型的科学家 。
一个通过开发技术产品在市场上赚钱的人每年給科学家发钱,这个事实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显然,区区几亿美元连一个市政府都能拿出来,是什么让大家单对诺贝尔奖这么情有独钟呢?诺贝尔奖的吸引力到底在哪里?我想,它的吸引力可能有这些:
(1)独特性。能在一百多年前,在他人之前想到这样做,需要很独特的思维能力和胆识。
(2)物质刺激。在政府大量投入基础科研以前,科学家是很穷的。能拿到诺奖是很多人毕生的追求。
(3)权威性。出了金钱奖励以外,得到同行权威的认可也是科学家的追求之一。
(4)公正性。除了几个错误以外,绝大多数的奖项都是无可争议的。
(5)品牌效应。公关做得很好,品牌已经无法替代。
(6)地域效应。立足北欧,面向全世界。比许多限于一个国家的“爱国奖”更有眼光。
我们在感叹
中国本土科学家没有诺奖 的同时,
是否更应该感叹中国没有更多的靠技术产品在市场上赚钱的技术匠 ?是否该想想为什么中国不是Nobel奖的发源地?
我们缺的不仅仅是世界顶尖的科学家,我们更缺世界顶尖的技术匠,也缺顶尖的人文理念,市场和公关技能。仅仅把目光集中在诺贝尔奖获奖者身上,即使得了奖,还是落后。
假设今天有一个煤老板良心发现,也拿出个人资产的94%, 设立一个“金黑奖”,成吗?为什么?
我们是该多要几个能发奖的Alfred Nobel?还是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关博文:
对“国家中长期生物技术人才发展规划”的思考 从科学家到技术匠
相关专题: 诺贝尔情结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韩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603894.html
上一篇:
为什么年纪大的人有“电脑恐惧症”? 下一篇:
在美国,开小会更能解决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