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大概都记得十年二十年前的“抗胃酸”药物吧?满街都是,许多药厂靠这类药物发财。因为当初认为胃溃疡,胃癌是和胃酸有关的,能把胃酸控制住,就不会得胃溃疡,肿瘤。结果呢?胃溃疡不是胃酸引起的,是幽门螺旋菌感染引起的。发现病因的 Barry Marshall 得了诺贝尔奖(2005),而且他一路和“学术界”争辩最后得到认可的故事也成为佳话。
象抗酸药物那样的“治疗疾病”的药物现在还很多,降压药,降血脂药,降血糖药等都是,他们的特点都是在
不知道真正病因的前提下治疗症状 ,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
也不是不想治,而是不知道如何治。
我没有否认这些药物在缓解症状,减慢疾病进程方面的作用。我想提醒我自己的是,这些药物都不是我们最终想要的,真正治疗(或者预防)病因的药物。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个医学名词,意识就是原因不知道,病人就是有高血压。
血脂高和心脏病有直接(统计学上的)关系,可是为什么高?不知道。
血糖高是糖尿病的直接临床表现,但不是病因,治标的结果最终还是失败。
做科研的,不能因为临床上已经有治疗一个病的药物了就放弃了目标。放眼望去,有几个病是我们真正知道病因的?还就是感染性疾病诊断比较准确(就是现在的技术还太慢),所以治疗也很有效(诊断正确时)。肿瘤就更别提了,因为连症状都还没有描述好(分类不够细)。
也正是因为许多病我们都不知道真正的病因,我们才把有同一个症状的人归成一类,一起用一个(滥药)来治疗。所以,当我们知道了真正的病因以后,许多这些治疗症状的“包治百病” (英文叫Blockbuster drug)药物就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那些“个体化”的药物就会成为主流。
认识到这个趋势,实际上就能看到两个急需创新的领域:把许多人都得的大病(心脏病,糖尿病,肿瘤)按照病因再详细分类的技术和方法;根据对疾病(个体化)新分类制定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的技术和方法。
因为整个医疗体系都正在经历着这个聚变,所以创新和创业的机会也就格外的多:可以去做技术(如分子鉴别诊断,影像),做信息管理,做经营模式改造,做个体化药物和“大众化药物”的接轨,做诊断和治疗的评估等等。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战略眼光,才能知道怎样才能迅速达到目的地。是否有捷径?我是否已经走了弯路?我的方向是否对?
都说个体化医疗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则认准了“个体化医疗的第一步就一定是个体化的
诊断 ;而个体化诊断就需要分子
鉴别 诊断;分子鉴别诊断又一定需要
多重 PCR; 多重PCR又一定要做到
全自动,全封闭 才能上临床。” 这,就是
iCubate 正在走的路子。
而
iRepertoire 的路子又有所不同,它更偏科学,而不是技术。通过免疫组库的研究,我们希望能把更多的常见病的真正病因摸清楚,这样才有利于更准确地使用老药,或者更快地开发新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韩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052-345307.html
上一篇:
“外行” CEO 很出色 下一篇:
哈森阿尔法研究院: The best place to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