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动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巡课笔记之三
课堂互动是本科教学重要环节. 上文谈到,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筛选和分级(详讲,略讲、自学),可从紧梆梆的课堂学时中,腾出若干时间,用于师生互动,这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为什么这里只说本科生?因为研究生教学是先天互动的,其优势来自“研究”+“生”,他们 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讨论,在讨论中研究,在各种讨论班中,导师们各师各教,或以宽松而鼓励创新,或以严格而攻坚取胜,研究生导师并不怎么纠结于教学方法,也能出人才出成果,能出成果出人才的方法就是好教法。
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多,有些急切并且很负责的老师,渴望把全部所知都灌输给学生,课堂上做三快式(说得快,PPT翻得快,思路变得快)的信息轰炸,常使学生思维疲劳。
能不能通过教师的努力,让本科生沾点研究生的“研”气呢?当然能。办法就是师生互动,这是解决思维疲劳、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是课堂的活化剂和清新剂。
我们从课堂故事开始。
龙星计划和杨强教授的课堂游戏 2007年,香港科技大学杨强教授在川大的讲一周龙星计划课程《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在讲解聚类技术的K-平均算法时,他导演了一场课堂游戏,学生充当聚类对象,按照问题空间中规定的距离,自主地皈依到较近的聚类中心,经过3-5次迭代,就收敛了,收敛的标志是质心点成为不动点(详见《 农村中学并迁选址、K-平均聚类及蛋鸡悖论--趣味数据挖掘之八》)通过游戏而互动,听课者领悟了聚类的深刻道理,而且印象特深:如此深奥的道理,居然可以如此轻松地化解!
专业英语费思量,三次改革定方略. 我们的督导组和学生代表开过一次交流会。会上有同学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叙述了Zh老师在专业英语课程中探索课堂讨论模式的辛苦过程。
专业英语是选修课,课堂讨论大致是分组用英语PPT作报告,讲述一个计算机科学中的简单问题或事件。报告涉及的词汇和计算机内容都不算难,但也不是不用心也不费力就可以学好。把孟子描述弈秋教棋的话用在这里,比较合适:“...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为寻找一个好的课堂讨论的方式和力度、Zh和他的学生以及课代表们,颇用了一些时间探索,作了试验、又作“民意调查”,三次改革,才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模式;在讨论课之前,老师还在QQ上指导学生修改英语PPT,有几次修改到了深夜。
这样的课,既学习了计算机术语,又得到英语讲演的锻炼。在笔者实验室实习的本科生中,有多位在本科四年级时,在国际会议上发论文,还有出国作报告的,在报告时,内心虽然紧张,但表面上还能不惊不诧、从容淡定,他们谈体会说,受益于这类锻炼。
尴尬的问答者 在“三快”的信息轰炸下,巡课老师的思维也会疲劳,有时也委婉地提意见,是否可加强互动环节?有位老师模拟歌词回答: “不是我不用心,只是因为班情难以抗拒”,“这个班的风气拘束、不活跃”;据说有两种尴尬:
尴尬的提问人:老师选了一个很得意的好问题,提问 “谁来回答?”或者征求意见,“Any question ? ”, 几分钟没人响应,问题则像泥牛入海,化在水里了,老师觉得是自寻了尴尬。
尴尬的答题者:一位老师在一年级新生班级抽问,“请这位同学来回答”,“请那位帅哥来回答”(开学一段时间了,老师还不能叫出每个学生姓名),不知是学生不喜欢被代词指代,还是真的答不上,尴尬地站着。
有备而问 ,可减少尴尬 对上面的尴尬,笔者曾在研究生课程上试用过一种方法:有几个要点:
(1)课将结束时,预告下一次将要提问的大致内容;
(2)预告下次将随机抽问同学的学号区间,例如**1230 --**1239,如果再写一个几行的伪随机程序,就可实现随机抽号,投影到屏幕上,增加互动的游戏性(这比投掷骰子更有学术味道,也更严肃);
(3)有奖问答和报告,虽然教师没钱没权,但教师也拥有一个资源—分数, 曾经试行过,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定长度发言,可在总分上增加3-5分;为减轻学生负担和扩大发言面,常分解题目,使每位学生发言不超过15分钟。发言者多付出、多学知识,多得锻炼,还得奖励,还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4)鼓励学生带照相机,拍下他们在讲坛上的风采。有学生把照片寄给父母,寄给朋友,说明学生们很看重这个体验;
(5)为尽快能叫出学生姓名,老师有一个带照片的点名册,word格式,每位学生一行,如下所示:
学号 姓名 电子邮件 电话 照片
123456 ABC ab@cd.ef 136*88
这行记录由学生本人或经由班干部提供,这点要求,不算过分吧? (学生自己作一个记录,可用四年)。
嵌入提问页面 有的老师讲到高兴时,会眉飞色舞,乐而忘问,忘记了课堂交互。如果在PPT中适当的地方,有计划地插入提问页面,可避免这种遗忘。
这种类似定时广告的提问页面有四种作用:
(1)提醒做思维的课中操, 讲了10-15分钟的难点,学生“被长知识”了10-15分钟,思维可能有点累了, 教师提一个(在学生能力内的)问题,征求学生回答,如果用了上面“有备而问”的几个要点,可让学生思维在信息轰炸后缓一口气,换一个主动的方式思维,也是一种休息。
(2)调查学生感觉: 在课程切换知识点之前,提一个“Any Question?”,让学生问,老师答,也有思维换气的作用。如果学生提出了难以回答的有深度的问题,老师只要夸奖“好问题,有思想深度”,也就自下楼梯了。能提好问题的学生是好学生,常可能引起研究生导师的注意。
(3) 自问自答引出新的章节: 例如:用单独页面 提问:
“前面讲了在条件 AAA 下,BBB的性质,如果条件AAA不成立怎么办?”
思考,停顿 半分钟后,若有学生愿意回,当然好, 没有,也不介意,因为这正好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4) 营造气氛, 有一次,笔者给新同学讲专业故事,说了几分钟后, PPT跳出提问页面:
为什么今天教教室这么亮?
学生有点茫然,不知问题意图何在,停顿5秒钟,PPT翻出下一页:
因为你们的脸上充满阳光!
教室的气氛立刻就更加活跃了。
一次活跃的网络课讨论,笔者参加过一次Zm老师组织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丰富,以半期考试题目分析为线索,但不限于半期考试内容,一个学生组的代表报告了UDP和TCP协议的比较,另一个组报告了三次握手相关的问题;考试中比较难的题目,由把该题目做得最好的学生来报告,报告其创意,描述其想法。报告都配有PPT,有的还是双语PPT;当然,老师预先看过PPT,并略加指点; 最后,老师给以足够时间的点评,整堂课调度得活而不乱,管而不死。
在同学报告时,坐席中的同学可不像老师讲课时那样拘束,提问大胆,质疑也大胆,争论的气氛出来了,学生的才气也出来了;谁说我们的学生都像“尴尬的问答者”那一段中说的那样拘束?
小曲好唱,唱好了它也难. 学生做一次报告,准备时间是报告时间的8-10倍,甚至更多。学生报告之后,才觉得,平时看到老师讲课,觉得“不怎么样嘛”, 自己讲讲,才知道其中的艰辛,才知道“小曲好唱,唱好了它也难”,对教师更加尊重,这也许是在策划课堂互动之初,并没有想到的、意料之外的收获吧。
(下篇也许讨论实验,也许说说考试,什么时候发? 大约,不,肯定会是在冬季)
其它相关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