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缺乏深入思考犹太-基督教的“上帝的子民”和“亚伯拉罕的后代”与中国文化的“炎黄子孙”和“祭祖文化”的异同。尊重前人的努力和贡献,才会得到后人的敬佩与尊重 – 这是对在以色列问及我的祖先是做什么工作的回答。
社会地位和等级的歧视文化和本位主义,在前苏联有过著名的李森科事件,在中国也批判过摩尔根遗传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这类行为不是专业内严谨的学术辩论或争鸣,而是权力和外行干预的现象,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反思。
自我反馈的儒家每日3省吾身和基督教的忏悔等缺失,往往很少对自我进行分析与反思,导致容易导致争执和冲突,应该思考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模式,不是辩论,而是提问和回答。
有关“民科”与“官科”的争论,在20世纪90年代我没有或很少听到有关谈论,而在回国之后,才发觉这类争论,包括,李约瑟、钱学森之问和中西文化、中西医学争论,都存在反复的循环辩论,却欠缺历史史料和社会考察,乃至国际学术界发展动态的分析与思考。
而且,看到不少这类现象:非常成功的科技型企业家,或非常成功的科学家,往往出现科学与技术之间彼此对立情绪化的思维。其实,2者是相互促进而又有别的行业。
“官科”与“民科”,美国科幻电影里也有很多描述,之间的区别不是专业训练,而是资金的来源或任职单位的归属。官方不是“office”,而是“government”,决定于研究经费来源是私人或是政府,“民营科技企业”(证书)私营投入的研发,一般认定为“民间或民营”科学。
很多人说到“官科”,其实,却是学院派科学,完整称为“官科”的是曼哈顿工程、航天科学、粒子加速器和2弹1星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一般说的“民科”是中国社会的通俗和贬义说法;但是,美国或国际社会的“官科”非常明确定义为政府(government)或国立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原有的“民科”与“官科”定义不伦不类。
科学没有国界,只能是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共识才能确定定义和概念,而不是地理区域性的定义或概念,如,“创新(innovation)”是国际经济学界的概念,不同于创造、发现和发明等,国际化规范才是科学的客观精神。
新年已到,希望改变过去的定势思维,“官科”与“民科”是官本位思维的产物,科学无国界,应该走向国际化的科学规范,排除学院派科学与非学院派科学之间的芥蒂,科学没有以地位或权威等其它标准,只有逻辑和求证的客观标准。
也谈一下专利: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健全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路径就是公开专利,权利基本无效,不让其它后来的申请能够拦住自己的技术路径,可能也是一个选择模式。
-(创新型社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