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力论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apple

博文

中国要用新思路扩大内需-(转)

已有 2807 次阅读 2008-12-4 20:12 |个人分类:技术力论坛

中国要用新思路扩大内需

上海  阮永松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带来了世界经济衰退,长期依赖出口的中国也面临失业洪峰。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不得不提前收拾行囊回乡;在企业缩小投资的背景下,数百万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已经浮现;在上海人才市场,数百人争夺一个职位的现象屡见不鲜。就业洪峰如何解决?

    笔者走访过一些乡村,发现那里缺少合格的电工、医生、心理咨询专家,中小学则普遍缺乏合格的教师。这真是中国社会的奇特现象:一方面,大批学生在大中城市流浪;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工作,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因为那里基础设施欠缺,文化生活落后。长期以来,中国将大量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沿海地区,造成了今天“两个中国”(一个像欧洲,一个像非洲)的局面。笔者认为,农村落后是现状,也是改变的起点,更是扩大内需的源泉。

转变投资导向,均匀分配资源

   中国政府可以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将一些重点项目,如太阳能沼气、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设立在靠近资源产地的农村地区,以减少运输成本,实现节能、减碳的目标。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可以通过国库投资,修建公路,兴办图书馆、互联网、运动场、邮电局、医院、银行等。这样既可以吸引人才,又可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改变赌博盛行的习气。中国商务部过去要求每个村子有超市,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如果政府下决心,在农村地区普及图书馆、互联网,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中国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可以邀请大学生去农村地区参观,了解基层现状。对赴农村就业者提供优惠待遇,对有突出贡献者予以重奖,回城后享受购房补贴、工资升级。对于在农村地区工作数年要求回城者,应予以优先考虑,回城后创业可以享受优惠贷款政策。农村可进可出,一潭活水,就能吸引人才。
大学生到了农村,可以补充教育资源,竞选乡镇领导职位,也可以联合农民承包土地,从事精致农业和多种经营。政府应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提供小额贷款扶持、税收减免和科技指导。

中国近年来有百万人报考公务员,初次测试基本上是公平竞争,二次面试就出现许多重金贿赂和歧视女性的现象。今后中国可以改变公务员的录用规定,规定在农村工作一定年限、贡献突出、群众评价良好者,可直接进入省级或者国家级公务员队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奔赴农村基层的积极性,也可以确保中国未来的官员更加熟悉国情,了解民间疾苦。

减少公路收费以降低成本

中国的《公路法》已经沦为路政单位和地方警察牟利的工具。昂贵的过路费、养路费,还有各种名目的乱收费,大大推高了物流成本,对内陆地区的物资外运是雪上加霜。中国物流成本远远超过美日等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制造业利润日渐稀薄、各个环节成本上升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公路法,废除或者减少收费,以便大幅降低流通成本,为农村地区造血,从而造福整个国家。日本目前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中,就包括大幅减少公路收费,降低流通费用。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个大学生每个月的收入除掉交通、住宿、伙食费用,所剩无几。如果在农村地区能有一番作为,这种成就感不是每天在茫茫人海中挤车的都市小职员所能比拟的。农村有新鲜的空气,有机的蔬菜、低廉的消费、纯朴的民风,关键是国家要尽快增加投入,健全各项基础设施。笔者就希望有朝一日到有宽带上网的乡村中学去教书,享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幽静。

中国内陆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是国家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现在的政府不应该使农村地区的贫穷落后世袭化。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才能合理消化就业压力。
中国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饱和状态,大批人才宁愿留在城市的洗脚房而不愿意下乡,这是人才资源的浪费。只要加大投入、扩大优惠、做好宣传辅导,做到来去自由,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果做得好,其意义不仅仅是解决了就业问题,更是解决了涉及内需扩大的全局问题。一个规模更大的内需市场一旦出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分量将更加令人刮目相看。因此,只要抓住问题症结,合理分配资源,就可以化危机为转机,开辟一片新天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62-49776.html

上一篇:刷盘子读书系列-6(转)
下一篇:被外资掌控的中国汽车产业-(转)
收藏 IP: .*| 热度|

2 王铮 向峥嵘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