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信号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rong1940

博文

汉语的旋律 精选

已有 12415 次阅读 2012-8-10 02:4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汉语, 评剧, 旋律, 四声, 四川民歌

  1982年至1984年,我作为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在日本信州大学进修两年,长野市政府有20余名中青年职员请我教授中文。
  语言的学习通常从发音开始。一般日本人遇见日语里所没有的音素,发音很困难。起初,我十分卖力气地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不久便发现,外国人学习汉语,相对于发音来说,四声的问题更严重。学习四声的声调并不难,难的是要外国人记住每一个字是第几声。为了让外国学生重视汉语的四声,我在黑板上写了老大的四个字——“洋腔洋调”,并解说,诺大一个中国,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山东话、河南话、甚至四川话等与普通话的发音差别不大,不同的仅仅是四声。有许多地方话与普通话相差甚远,如广东话、福州话等…… 比如一个广东人对于普通话的发音,比起日本人强不了许多,但不论他普通话讲得多么不好,北方人听了,一般不会当他是老外。这是因为,广东人自幼学习语文课,汉字的四声已根植于脑中,发音再不地道,四声却不至于差得远。而外国人学汉语则不同,即使发音再好,多说几句便会由于四声不准露出马脚。中国人说:“老外说中国话,洋腔洋调的。”就是指的这个。老实说,外国人要把普通话的四声全记住,真真是太困难了!
   我们这个中文班选用的教科书是中央电视台CCTV编写的。有一天课间,偶然看见一位学员手持另一课本,那是一册日本人编写的中文会话教材。顺手翻开一看,发现在每一个典型的中文句子底下,标注了一行数字,是每个汉字四声的序号。如:
       ● 昨天我和朋友们去北海公园划船。
         21322324331222
       ● 星期天请到我家来玩。
           111343122

  例句下方标注的数字序列“21322324331222”,被该课本起了一个很生动的名称“メロディー”——“旋律”(melody)。
  突然从语言课本里冒出来“旋律”这个词,一下子点悟了我。可不是嘛,咱们的汉语本来就具有很丰富的音乐性。“旋律”原本是音乐的两大要素之一,另一要素是“节奏”。此文就来说说汉语的旋律,关于汉语的节奏,将另文讨论。

   汉语的“旋律”源自普通话每个字的声调,通常称之为“四声”,严格说来,还应加上一个“轻声”,应为“四声半”。我曾学过的外语有俄、德、英、日,它们的每个词有重音,但每个音节却都没有声调的变化。因此,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汉语是比较特殊的。
   为什么汉语有“四声”呢?我不是搞语言学的,对语言的发展史也知之甚少,但能够理解这“四声”的必要性。我认为,汉语和其它语种相比,是一种信息传递效率特别高的语言。即表达相同的意思时,汉语用的总音节数较少。音节数一少,效率虽高,却容易产生歧义。其主要原因是会出现大量同音字词。为了区别同音字,咱们的老祖宗就给每个音节,添加了不同的声调。

   凡是自幼学过普通话四声的,都知道标准的四声是:
             1、高平;2、升调;3、低平;4、降调。
   在此,举一句四个字的话作例子,这四个字的声调恰好按四声的顺序排列,就是“天堂好上”,它的旋律是“1 2 3 4”。
   有许多北方的话,如陕西、河南甚至四川方言,虽然声调和普通话不一样,但都具有四声,而且,它们每个字的声调的序号都与普通话严格对位。
   如果用四川话来说“天堂好上”,它的旋律也是“1 2 3 4”,而声调却是:
             1、高平;2、低平;3、中平;4、升调。
   陕西话(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话)说“天堂好上”,旋律也是“1 2 3 4”,声调却是:
             1、低平;2、升调;3、降调;4、高平。
   河南话说“天堂好上”,旋律也是“1 2 3 4”,声调却是:
             1、升调;2、降调;3、高平;4、低平。
   如果用时域曲线表示上述四声随时间的变化,本文近似地将它描绘于下图。
   有一个民族乐器的演奏节目,用雷琴模仿人说话。在各种各样乐器中,雷琴的音质是最接近人的嗓音的(如果将二者的声音做频谱分析,想必可以证明它们的“声纹”非常相似)。雷琴虽不能模仿每个汉字的发音,却容易奏出四声的声调(参照上图),把一句话的四声连贯地演奏出来,恰似鹦鹉学舌一般。可以想象,若用雷琴来模仿英语,那是绝对讨不到好的。
   普通话、陕西话与河南话的四种声调大致相同,仅仅排列顺序不一样,它们的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大约为五度音程。
   四川话的声调与以上三种相比,没有“降调”,却多了一个“中平”。而且,四川话声调的起伏最明显,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大约为八度音程。从这一点来说,四川话更富于音乐性。

   以上,我把普通话和几种方言的声调称作旋律,似乎只不过是一种比喻。其实不止于此,汉语四声的序列就是真实乐曲的旋律!
   先以四川话为例。四川方言非常优美动听,它声调的音域较宽,并覆盖了云、贵、川、陕南以及部分湖北等较广大的地域。四川民歌和川剧,几乎都是以歌词的四声为基础来作曲的,可以确确实实地说,词的声调构成了主旋律。仅举一例——四川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其歌词和“旋律”如下:
        高高山上(啰)一树槐(哟喂),
         1 1 1 4          2 4 2
        手把栏杆[se]望郎来(哟喂)。
         3 3 2 1          4 2 2
        娘问女儿(哟)你望啥(子哟喂)?
         2 4 3 2          3 4 4  【“啥”字四川话为第4声,普通话为第2声,是少有的例外。】
        我望槐花[se]几时开 (哟喂)。
         3 4 2 1          3 2 1
   【《我望槐花几时开》歌曲音频的链接: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RDzGuAXRew/  】
  凡是唱过这首歌的、尤其是会说四川话的读者,你可以静心品味一下,是否歌词的四声就构成了该曲的主旋律?其中,只有语气词的“拖腔”——“啰”、[se]、“哟喂”等不拘于四声另行配置音符,以增加旋律的变化。

   不仅四川民歌和川剧,评剧也非常明显地具有此特征,以歌词的四声为基调。流行于北京、东北一带的评剧,大多是按普通话的四声来配曲的。举一脍炙人口的《刘巧儿》为例: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呀)。
           3 2 3     4 4 0      3 4 4 1    【其中的0为轻声】
           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
           3 2 4 0   2 4 0      3 3 2 4 1
              …………
           这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
            4 2 3 3 4      4 3 3 2 0
    【评剧电影《刘巧儿》的视频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YRSVIdA9gA/  】
  评剧《刘巧儿》中,几乎每一句唱词,按普通话四声的音调稍将音域扩展,立即形成该句的唱腔。

   除了四川民歌、川剧和评剧,在中国各地,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戏曲,它们或多或少都采取上述的方法,依照歌词的方言声调来配曲。各位读者,不妨从自己熟悉的方言与民歌、戏曲及说唱音乐中,仔仔细细地品味这——汉语的旋律!

【后记】
   谨将此文作为语音学的科普,奉献给读者。不过,用无声的文字来解说以上的内容,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如果哪一位有曲艺创作才能,将此文的内容编成相声节目表演出来,让更多人体验汉语内在的音乐色彩,功德无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2387-600694.html

上一篇:“地漏”臭气熏天,你家如何?
下一篇:汉语的旋律(续)
收藏 IP: 76.71.24.*| 热度|

23 李伟钢 王芳 冯大诚 曹裕波 徐迎晓 吕鹏辉 王号 吉宗祥 赵斌 柏舟 叶威源 陈安 翟自洋 余昕 孟津 胡俊峰 王军强 赵宇 刘钢 张学文 sanwenshi xdsongy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7 07: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