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屠呦呦教授的学术论文、科研基金、H指数

已有 7211 次阅读 2015-10-6 13:07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屠呦呦先生获诺贝尔奖真的没有文献证据可循吗?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81385&do=blog&id=926442

宁笔  屠呦呦先生的SCI论文列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8109-925806.html

李澄清  屠呦呦的NSFC项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68853-925815.html

 

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下午,我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商西的采访。
商记者:你以前关注、了解青蒿素研究工作吗?认识屠呦呦教授吗?
许博主:我以前知道青蒿素研究的文献和有些争论,但没有专门去关注这些情况。我不认识屠呦呦教授,这次她获得大奖,我就非常感兴趣,关注她和青蒿素的信息。
商记者:屠呦呦教授获拉斯克奖,引起很大反响和很多议论,你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许博主:我是搞医学信息工作的,我尽量收集青蒿素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和信息,也包括对屠呦呦教授获奖的各种评论信息,但我不去做分析和评价,因为我对青蒿素的研究历史和真实情况不太了解。不过,我认为有人对屠呦呦教授获大奖有意见、看法和评论是很正常的,是允许的。
      最近,我做了很多关于青蒿素研究的国内外文献计量分析、知识发现、引证分析等研究报告,都放在我的博客上了,供大家研究、讨论、交流参考。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为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检索和信息分析评价服务。
商记者:你有一篇博文写的是屠呦呦教授的国内论文H指数是13,这是什么意思?
许博主:我检索查证了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屠呦呦教授的H指数为13,她在国内发表了34篇论文,其中有13篇论文至今至少引用了13次以上,这个分数不算低,也不算高,国内科学家H指数最高的有60以上的,但她在青蒿素研究的同行里是高的。H指数是对一个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的一个客观定量评价指标。
商记者:你有一篇博文是关于屠呦呦教授获奖的历史记录与证据,依据是什么?
许博主:我从新浪博客网上看到了一个《青蒿素博客》,全是关于青蒿素研究的博文,有青蒿素研究的详细历史文献记录和大事记年表。还参考了很多青蒿素研究的历史文献资料、科学网相关博文和其他媒体的资料。
商记者:为什么说拉斯克奖十分权威?甚至比诺贝尔奖更权威?
许博主:我看了一些资料介绍拉斯克奖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评委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际科学界最知名的科学家组成。拉斯克奖获得者可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选。
商记者:怎么看待屠呦呦教授获奖与其他研究人员的贡献?
许博主:在科学网和媒体上这方面的议论和评论很多,你可以看看饶毅的博文,他认为屠呦呦教授首先发现青蒿素是明确的,她的科学贡献是很大的。杨振宁院士对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也有评论,还有国内外很多科学家和媒体的评论,你可以参考。
       我看了青蒿素研究的历史文献资料,青蒿素研究项目是1967年5月23日确定的国家保密科研项目(523项目),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抓的,组织了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研究工作,是一项重大科研协作项目,这些研究机构和参与人员有不同的贡献。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取得了青蒿素研究的重要科研成果。但美国拉斯克奖必须搞清楚青蒿素的发现者到底是谁?他们也来中国进行了调查核实,最终认定了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第一人。
屠呦呦获大奖追踪:青蒿素开发源于越战需要(图)

http://www.chinanews.com/jk/2011/09-21/3342513.shtml

 


图为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

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当地时间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委员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分享该奖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925820.html

上一篇:屠呦呦说: 获诺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荣誉
下一篇:屠呦呦诺奖预测的艰难历程
收藏 IP: 114.111.167.*| 热度|

3 侯成亚 蒋永华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2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