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中国高度重视禽流感H7N9的流行动态

已有 2376 次阅读 2013-4-1 14:00 |个人分类:传染病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禽流感

 

春季,传染病流行旺季,新型病毒变异快。

清明节放假,人口流动性大。

必须高度警惕,防止疾病爆发流行。

非典10年,教训深刻。

 

 

【世卫组织通报3例中国H7N9禽流感患者病例】该组织称将与中国政府部门保持联系,及时公布疫情发展的最新情况;世卫组织说,迄今中国共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2例在上海市,1例在安徽省;世卫组织表示,中国卫生部门正在评估H7N9禽流感疫情状况 http://t.itc.cn/U9hk6

 

 

 

 

 

禽流感H7N9首现人感染 上海安徽2人死亡 1人危重 研究资料很少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0034&do=blog&id=675772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且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上海2名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安徽滁州1名患者正在南京抢救中。

 

        H7N9是禽流感的一种亚型。流感病毒颗粒外腊由两型表面糖蛋白覆盖,一型为植物血凝素(即H),一型为神经氨酸酶(即N),H又分15个亚型,N分9个亚型。所有人类的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禽类流感,但不是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可以引起人类流感,禽流感病毒中,H5、H7、H9可以传染给人,其中H5为高致病性。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这个病毒生物学特点、致病力、传播力,还没有依据进行分析判断。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北京市流感发病已成下降趋势,从实验室监测情况来看并未发现有H7系列病原出现,根据卫生委昨天对人感染禽流感的通报,将于2013年4月1日起加强对该流感病原的监测,就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而言,将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的关注,一旦发现疑似该病毒感染者的患者须及时上报。
        针对H7N9病毒不在本市日常检测体系中的现状,庞星火透露,卫生委将于今日起向各地疾控部门下发针对该病原的检测试剂,因尚未有实验室证明该类病原体在人际间传播,尚只在禽类间传播,因此市民无需恐慌。

 

 

 

研究显示H7N7型禽流感病毒可能产生致命变异

(2004-02-08 14:21:40)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4-02/08/content_1303715.htm

 

 

新华网华盛顿2月7日电(记者毛磊)据最近一期美国《全国科学院报》报导,荷兰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显示,H7N7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有可能产生让人致命的变异。 

    禽流感病毒按其表面血细胞凝集素的不同被划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其中H5和H7两种亚型存在 

高致病性病毒类型。正在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蔓延的H5N1为H5型。去年2月底至5月底,荷兰家禽中曾大面积暴发H7N7型禽流感,先后有89人受到感染,其中一名兽医死亡。 

    据报道,荷兰伊拉兹马斯医学中心富希耶博士及同事对受到感染的89人进行了研究,其中86人与家禽有过接触,另外3人是感染者的家庭成员,没有接触过病禽,很可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渠道而感染病毒的。 

    研究结果显示,这89名感染者绝大多数患上结膜炎,少数人表现出类似感冒的轻微症状。死亡兽医既有肺炎症状又表现出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 

    研究人员从这些感染者体内分离出H7N7病毒,并与病禽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感染者体内的病毒都没有产生有意义的突变,但死亡兽医体内分离出的病毒,却有多达14个氨基酸出现变化。研究人员推测,在死者体内发现的H7N7所出现的变异病毒可能对人更具危害性。

 

 

 

 

 

 参考文献

 

1.  h7n9禽流感 .  2013-04-1

2.  沪皖3人染H7N9禽流感2人亡 .中国日报网   2013-04-1

3.  安徽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正在抢救中 .中国日报网  2013-03-31

4.  此次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 .搜狐  2013-03-3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675858.html

上一篇:医学家与医学史 4月1日
下一篇:继续医学教育平台
收藏 IP: 222.35.21.*| 热度|

1 曾新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