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扬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peiyang 跟踪国际前沿 服务国内科研

博文

韩春雨 论文质疑国外反响

已有 4788 次阅读 2016-11-29 08:38 |个人分类:今日热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编辑部关注”全文:

《自然-生物技术》的编辑就上述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此次,我们发表三个团队的实验结果(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他们都设法去重复韩春雨及同事发表在原论文中图4的结果,这一关键图表展示了对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基因位点的编辑。这些团队无一能在任何位点,或在任何高于检测方法敏感度的条件下观察到NgAgo所诱发的变异。另外一组作者在《蛋白质与细胞》期刊也报告了类似结果(doi:10.1007/s13238-016-0343-9)。

我们和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调查造成可重复性缺乏的潜在原因。我们向其告知了这一声明。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中,但韩春雨和沈啸同意我们发表的这一编辑部关注,高峰、姜峰和 Yongqiang Wu则认为目前并不合适。这些调查一旦完成,我们会向读者提供最新信息。


《自然》发文或将否定韩春雨工作,1月完成调查

http://news.sina.com.cn/pl/2016-11-29/doc-ifxyawmm3744195.shtml


国内媒体大肆炒作,国外对论文质疑无人过问。韩春雨基因编辑技术论文国际科学界持续高度关注,11月分论文得分从300分到338分。大家也注意到清华、协和的科学家没有什么反响。

韩春雨NgAgo 研究进展与动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017167.html

热度 1

2016-11-28 08:14

韩春雨 发现问题 不断改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016838.html 热度 4 2016-11-26 08:00 科学研究,需要时间,切忌浮躁,发现问题,不断改进。科学研究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任何科技研究都需要无数次的验证、重复、改进、完善。上千次失败的科研也很多。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研究也 ...502 次阅读|1 个评论

    Researchers Question NgAgo Work
    BLOG POST—in The Scan

    A team of 20 researchers reports it was unable to replicate the use of NgAgo for gene editing, Nature News reports.

    The Next New Thing
    BLOG POST—in The Scan

    Researchers are already looking for alternatives to CRISPR, Nature News says.

    New Genome Editing Tool Elicits Interest, Concern About Reproducibility
    Premium
    ARTICLE: IN-DEPTH—in Gene Silencing/Gene Editing

    A bacterial argonaute protein is being touted as a DNA-guided, DNA-targeting genome editor, but some scientists are having trouble reproducing those results.

https://www.genomeweb.com/search/content/NgAgo


三国际团队重复韩春雨实验失败,《自然-生物技术》称1月结束调查

2016-11-29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编者按:

     备受关注的韩春雨及其同事在《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的NgAgo论文可重复性争议日前有了新的进展。《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韩国首尔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和美国梅奥研究生院等研究机构10位科学家表示使用NgAgo无法检测到基因组编辑效果的来信。《自然-生物技术》表示,调查将于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届时将公布最新进展。


  


11月28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就此前发表的韩春雨及同事所著论文“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发表了“编辑部关注”,并发表德国弗莱堡大学Toni 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题为“利用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NgAgo)未能检测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



《自然-生物技术》就韩春雨等人NgAgo论文的声明



《自然-生物技术》在声明中指出,他们已审慎考虑过所有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原著论文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自然-生物技术》都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此次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不仅发表了Toni 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这可能会否定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而且我们还连同原论文一起发表了“编辑部关注”,以确保读者知晓Cathomen及同事的论文,以及另外一篇在别处发表的论文(doi:10.1007/s13238-016-0343-9指林硕、魏文胜、王皓毅等人11月15日发表在《蛋白质与细胞》杂志的来信所提出的担忧。”


《自然-生物技术》在发表“编辑部关注”之前,也与原论文作者韩春雨和他的同事取得了联系。“目前,原论文的作者中有两位,即韩春雨和沈啸,已同意我们的发表这一“编辑部关注”,而高峰、姜峰和Yongqiang Wu则认为这并不合适。”


《自然-生物技术》认为,让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担忧展开调查,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并在声明中表示,“我们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届时,我们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自然-生物技术》编辑部关注



《自然-生物技术》的编辑就这一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此次,我们发表三个团队的实验结果(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 ),他们都设法去重复韩春雨及同事发表在原论文中图4的结果,这一关键图表展示了对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基因位点的编辑。这些团队无一能在任何位点,或在任何高于检测方法敏感度的条件下观察到NgAgo所诱发的变异。另外一组作者在《蛋白质与细胞》期刊也报告了类似结果(doi:10.1007/s13238-016-0343-9)。


我们和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调查造成可重复性缺乏的潜在原因。我们向其告知了这一声明。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中,但韩春雨和沈啸同意我们的发布这一编辑部关注,高峰、姜峰和Yongqiang Wu则认为目前并不合适。这些调查一旦完成,我们会向读者提供最新信息。



三国科学家表示使用NgAgo无法检测到基因组编辑效果





《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韩国首尔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和美国梅奥研究生院的10位学者的来信显示,三个独立的实验小组利用NgAgo未能发现基因组编辑的迹象。


“三个小组都合成了5’磷酸化的gDNA序列,使用高峰等人在Addgege提供的NgAgo质粒去转染相同的细胞系,并分析了基因组DNA寻找基因编辑的迹象。”


“尽管在报道的三种细胞系中做优化NgAgo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不同尝试,但未能检测到成功编辑靶向序列的证据。”这十位科学家在来信中说。


“我们认为,在设计用于复制Gao等人的条件下,同时转染编码NgAgo的质粒DNA和单独的5'磷酸化单链gDNA不足以诱导在原始研究中报道的培养的人细胞中的indel,实现基因编辑。”



10位署名作者名单


Seung Hwan Lee,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基因组工程中心;

Giandomenico Turchiano,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慢性免疫缺陷中心;

Hirotaka Ata,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研究生院;

Somaira Nowsheen,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研究生院;

Marianna Romito,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慢性免疫缺陷中心,德国弗莱堡大学生物研究院;

Zhenkun Lou,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肿瘤研究部;

Seuk-Min Ryu,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基因组工程中心,国立首尔大学化学系;

Stephen C Ekker,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部;

Toni Cathomen,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慢性免疫缺陷中心,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部;

Jin-Soo Kim,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基因组工程中心,国立首尔大学化学系。



注:部分内容来自“Nature自然科研”官方微信公号macmillan-natur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1017385.html

上一篇:普京清理高官院士
下一篇:空气污染已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