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题目有点儿夸张——我与围棋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只是一个旁观者和爱好者,我不能影响它,而它却影响过我。所以,题目应该是“我看围棋”。
因为陈先生(祖德)去世,想起围棋,也想起《超越自我》。我没读过那本书,但仔细听过张家声先生的演播,至今还回想着当年的声音——特别是他那独特的声音、语调、节奏,还有力量,比文字更生动,更有力量。(这句话,就是模仿他的演播写的,不太像,是因为句子太短。)
《超越自我》给我两个影响,一个是“超越自我”,就是没想过去超越别人,超越自己吧,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也算一种超越。看别人,有超越不了的高峰,也有不屑去超越的小水沟,怎么超越呢?所以只好超越自我了。这也许(当然)不是陈先生的本意,但我是这么感想的。
另一个影响是,学着从境界去看围棋。围棋与象棋的“本质”区别是,象棋棋子儿越下越少,围棋越下越多,两个游戏有不同的演化法则,而围棋似乎更自然。我原先也喜欢过中国流,后来不喜欢了——现在也少有人下,是因为大家都熟悉应对方法了——它很能代表刚出门的游子的心态,既想着落脚,也想着开拓,而根本是落脚。我更喜欢“宇宙流”,不仅因为它的壮美,更因为它的自然。
刚学围棋的时候,我不理解开头的一两个棋子怎么能决定整个棋局,现在也不能完全理解和认同(因为对局的随机性很强),但多少能感觉到它们的差别了。假如用计算机来模拟棋局的演化,初始条件分别选星、小目和三三,演化的过程肯定不同(如果相同,就说明机器不会玩儿),而最好的我想是“星”——怎么算“好”呢,就要它与其他棋子儿的相互作用。局部说来,作用的模式也许可以借像元胞自动机之类的算法。可是全局呢?不知道现在做围棋程序的用什么方法。机器下象棋能战胜或打平顶尖高手,但机器下围棋,听说连业余高手的水平都达不到,不但是算法复杂,也许程序思想也有问题——肯定是不能单从算法去考虑。
如今流行讲兵法和博弈,从古人和今人的各种“战”中寻求“智慧”,我想不如让围棋走出棋院和业余班儿,直接走进课堂——不论小学的、中学的还是大学的,如果大学毕业还不会,就在研究生课程里补,早晚都要学一点儿——不算体育课(把棋艺列为体育项目,有点儿小气了),应该算德育课。香港有部电影(名字忘了)里有句台词说,“赌品高的人,人品也不会差”,那么,用围棋来培养境界和品格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