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li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glie

博文

看文献:倾听与偷听 精选

已有 8063 次阅读 2009-8-26 08:55 |个人分类:写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前些天突然看见老师们讨论鲁迅,原来是文章被撤下课本的事情,好玩儿。课本怎么做我都没意见,因为我都不会去看。我是从鲁迅的名字想起他的一句话,而那句话刚被我拿来评论同学的论文,所以借他的大纛旗引出这儿的话题。
 
看到有几个同学的文章,有几个数据和结论令人惊讶,却是“无一字无来处”,有“名家名著”作参考文献。我说,这么荒唐的数据你也信?一个小结论,你要用到大范围,这是什么逻辑?鲁迅先生在《论辩的灵魂》里活用了这个逻辑: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

 还有的结论,犹如污染扩散,“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了真理”。大家相信的东西,有时只在第一篇文章出现过,没有经过任何的检验或证明,辗转引用却成了共识。例如,弦理论家们都认为几种形式的超弦理论都是有限的,但Smolin考察了所有文献,询问了众多作者,才发现这个结论还没有完整的证明!我自己也遇到过一个例子。专家们津津乐道的结论,源自前辈在20多年前的简单总结,连数学表达都是错的。但谁都不说它的问题(也许根本没看出来),还有老师想在研究生教材里引用它……
 
有些审稿人似乎也宁愿信文献而怀疑作者的工作。多数时候是作者的问题,这一点不消说了。但也有时候,是因为审稿人自己倾向老认识,不知不觉对文献与文稿分别用了“青白眼”,偷偷树立了双重标准。我这样说,不是批判审稿人;我很赞同这样的做法,我自己也这样看别人的稿子。
 
以上的问题,都归结到参考文献。我们如何看文献?用文献?把发表的拿来用就是了吗?有的文献本身就有问题,是从审稿者的网眼里漏出来的。它们的唯一价值是证明还有人在做什么事情,与“文献”无关。我看有的同学写文献综述时,不管什么文章什么观点,都像阳光一样博爱地照耀:甲做了X,乙做了Y,丙做了Z,丁做了……(字母不够)最后说,我要做αβγ,它比X多了Y,比Y多了Z,比Z多了……XYZ真的同样有意义吗?说不定里面有垃圾呢。现在讲究引用数,就像投票,千万别把票投给那些粪土,免得第三个人辗转引用时误会它是大红花呢。
 
对所有文献,都应该抱批判的态度。用批判的眼光,才能发现它的精彩,揭露它的拙劣。不管谁的文章,在读它之前都不要满怀“崇敬”,你崇敬它,就把自己降低了一等,而科学是平等的。为了批判它,你需要更硬的功夫;从批判中你能学会更多的东西。当你批不过它了,自然会欣赏它;假如你能轻易将它批倒,你还“崇”它吗?
 
现在讲和谐,不讲批判了。我们改说“倾听”。看文献时,就当在听同学做报告,他也许比我们聪明,但大家还是平等的。我们听报告时,不仅关心写出来的东西,还要追问背景的东西。怀着“倾听”的态度读一篇文章,就是要把自己融入文章的过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识别它的强势和弱点,仿佛实验是我们一起做的,文章是我们一起写的。这样,你写文章的时候,文献的精神就成了你思想的一部分。
 
还有一种对文献的方式,可以说是“偷听”。毫无鉴别地罗列文献,就像传播偷听来的小道消息,正确与谬误,认识与误会,苹果和樱桃,一箩筐摆出来,你自己在哪儿呢?
 
“偷听”文献,一切都是人家的,你只是传声筒,而且可能误传,成为“流言”;“倾听”文献,等于你也参与了那篇文献的创作,你可能比作者更清楚它的好坏,你才能透过它的“坏”发现更好的东西。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251463.html

上一篇:给你的狗狗讲物理
下一篇:追忆校园的未央歌
收藏 IP: .*| 热度|

25 武夷山 茹永新 赵星 章成志 刘进平 孙学军 刘红超 肖重发 刘世民 任国鹏 许先进 吕喆 盖鑫磊 马乐宽 李志俊 王力 郑文达 罗晓兵 liyou1983 ddengjian zhaowanfu yg42 rain1971 lf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