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的小亲戚要开学了,大学才读一年就过了四级——我可是过了两年才四级的。开学前还要去参加一个听力班,说是从疯狂那儿独立出来的两个人办的。我在音像店的屏幕上见过那种张牙舞爪的学习,感觉像训练马戏团的狗和熊。
我们的英语教育一直“饱受批判”,而罪名主要是“哑巴英语”——读写还行,可在洋人面前打不开耳朵也张不开口。我不知道“罪证”是怎么来的。我的“辩护”是,我们不仅听不懂说不来,也未必读得通写得好——我们的英语不是五官的毛病,而是心脏和大脑的问题。我见过“六级”甚至“八级”同学写的东西,也见过更专业的“翻译公司”的产品,没看出他们“读写还行”,倒是听得出他们比我会说。
我对小同学说,人家说我们读写还不错,是恭维你考得好。自己想想看,你学了这么多年英语,除了造句,写过几行文章啊?那么多张考卷,有几句话是你写的呀?考卷上的那些阅读片段的作用,只不过是单词的组合游戏,连出题的老师也未必懂得文章讨论的问题,你划几个勾就算有阅读能力了吗?还有,多数题目是选择题——你面对的样本有四分之三都是错误的,等于每天和你一起玩儿的伙伴有四分之三的不良少年,你还能学好吗?
所以,我们不是听说的问题,读和写差得更远。几样工夫比较,我以为听是老四,老大是读。小朋友会听,文盲也会听,连动物都会听——我们拿这种“本能”作为英语学习的“奋斗目标”,是不是太糟践自己了呢?想凭听力拉动你的英语水平,恐怕也只是想当然耳!不说外语了,就说中文,大家听力都好吧?有人听了一辈子,也没见长学问啊。你能指望听力帮助你什么呢?就算你英文听力强了,也不过比我好一点儿,还是赶不上人家洋娃娃,用得着费那么大力气去学吗?除非你认定自己要做一只小八哥儿。
对咱“读书人”、“做研究的”来说,第一要紧的是读书,听不过人家,说不过人家,但可以读得过他们。洋人汉学家比我们自己更懂中国的古典学问,我们自然也可以超过他们。多读他们的书,读他们自己都头疼的书,这样才可能创造他们都写不出的东西。老北大有个辜鸿铭夫子,用拉丁文骂洋鬼子,倒读英文报纸取笑英国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本领,听力再好,恐怕也只能听人家笑骂。读多了,才可能写好;写好了,还怕不会说吗?在与洋人的交流中,我没看到有谁会因为口语不地道被人瞧不起的,真正羞愧的是你拿不出让人家点头哈腰的东西来!当你周围都是洋人的时候,你想不会说都难,想听不懂更难——鹦鹉学舌还不容易吗?反过来,即使你疯狂半个月毕业了,大概也只能在洋人街替人当托儿。
英文与中文,虽然入门功课不同,入门以后就没有什么方法论的不同了。别因为生活在中国就以为中文不需要学了,也别因为没有生活在美国,就要花特别的功夫去“听”英文。可惜在眼下,除了做专业的,大学以后几乎没人学中文了;而好多硕士博士甚至都后了,还在像小学生那样学英文——这实在有点儿奇怪。用那一半的工夫来读点儿书,岂不是更好吗?
我建议小同学,不要专门去学英文,更不要去什么听说训练班,你又不是聋哑人,何必去做机械训练呢?只管去读你需要读的书(当然是英文书)——等你把那些书读懂了,英文和中文,还有区别吗?它们无非是你的左手与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