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是阳历的三月三,终于看见了新天气的几寸阳光,摩拜过浣花溪,顺便看了久违的大千临敦煌壁画。特别来看那幅观无量寿经变,以前介绍过,它是唐代建筑的大观园(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1034110.html)。原以为大千临的就是我们做样本的那幅(172窟北壁),这回才看清他临的是南壁,也许因为南壁的人物更清楚些。当然,北壁的气魄更大更壮观。顺便好奇,为什么同一窟相对的两壁画同样的内容?不过,这会儿我关心的是色彩。大千对色彩有心得也很敏感,所以本着还原的精神去临摹,可是对照原画(现状,七十年前大概差不多)他的摹本,我怎么也不信他真的还原了。以前看从看那幅更宏大的《劳度叉斗圣变》(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9992-668245.html),就感觉大千的画像染了番茄酱,现在感觉番茄酱更浓了。
大千临172窟南壁观无量寿佛经变(画前仰拍的,所以色调不统一)
数字敦煌实景壁画
敦煌博物院客观临摹的172北壁画
上面两图是局部对比,除了色彩而外,大千的临摹是很准确的
可见,如果想从大千的临摹想像敦煌,很可能要偏离到撒马尔罕去了。大千的临摹有点儿像现在有些出版社做的“碑刻还原”——将拓本黑白颠倒,把泐损的笔画补全,就成完整的白纸黑字,就当是原来的墨迹了。这对认字有帮助,对书法却没什么关系。大千的摹本是很好人物画样本,却不是恰当的敦煌文物重现。
另一方面说,大千的还原跟启功先生说的“透过刀锋看笔锋”是一个思路,但我觉得那“看”应该是“虚看”,在有无之间。就像维纳斯的断臂,我们尽可想象她原来的样子,但不能真给她做复原手术——世界上想为她做手术的艺术家很多,但没一个拿得出手的。借量子论的话来说,我们要像看量子那样看残缺的美(不论i的残缺还是画面的残缺),可以幻想还原,但不要落实;落实了就意味着美的波函数坍塌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