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科学轻风,汲智慧甘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yaninelotus 有风来兮抚我长发;有雨飘兮沐我花容;星兮月兮寰宇美兮!

博文

送你一束沙枣花

已有 8080 次阅读 2013-5-28 23: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小时候在西北长大,那个地方没有桂花。可是,桂花是鼎鼎大名的,一直让我耳熟能详。在我的脑海里我只能凭想象和感觉去认识她,我觉得她应该是花中仙子,要不然怎么田间地头、歌里曲中处处都是她的名字。直到我去了成都,我一直在有意识的寻找桂花,我要一睹她的芳容。那时其实早已是金秋,早已桂花开放了。可我就是只闻到花香,没看见花花。终于,在问了好几次之后,有一个大妈指着我身边一棵不起眼的小树用她地道的四川话说:“这个不就是个桂花树嘛。”我带着朦胧的200度近视眼,在走进她之后才终于发现了那藏在叶子下面米粒一样密密麻麻的小花朵。这是第一次我意识到,桂花的鼎鼎大名根本不在于她的华贵和高雅,恰恰在于她的内核是平实的,质朴的,她就那样谦逊的几乎找不到花瓣的,把自己的馨香送进了千家万户,寻常窗棂。

      我见过的还有一种花,她和桂花有着同样的品行。这种花就是河西走廊上,沙漠地带最常见的沙枣树,每年端午节前后开花,花香浓艳,沁人心脾,这香味被风儿抛洒在广袤的戈壁滩上,更显得这里碧蓝的天空和金色的阳光色泽浓厚,意境深远。可是那些沙枣树,那些沙枣花还真是很不起眼。树是浑身长刺的,枝叶倔强,张牙舞爪,非常不屈地、非常“粘液质”地生存在干燥的戈壁滩上,颜色很不显眼,就是那么一种不够绿也不够白的灰灰色,远远看去,这树就像是蒙了一层薄纱,冷淡,沉默。开花的季节,应该是一颗树最兴高采烈的时候吧?其实,她的花儿,也不是非常明丽鲜艳的颜色,那个花花,只是一种黄色,她黄地淡淡地,黄地唯唯诺诺。

       就是这样的树,盛开这样的花,却能立刻点燃整个戈壁滩!因为它的花香,你只要闻到过一次,今生必定魂牵梦绕。说真的,我不知道它是借着细细的风飘荡在原野的,还是借着淡淡的云影流淌在空中的,总之,只要远远的有一颗开花的沙枣树,就会有暗香递送,如痴如醉。闻到花香,必定寻踪而去。倘若折枝回家,则满堂飘香,经久不息。

       而我们,每年都在等待着沙枣开花、端午入夏,这是一年中生命力开始蓬勃和疯狂的时候。今年,沙枣花却早早开了。夏历不过是四月初期,那天正好有蒙蒙细雨,实在是美好天气,浪漫时节。我们不肯牺牲这样的良辰美景,特意去湿地漫步。方圆十里,杳无人影,和我家老公漫步在栈道上。周围的苇草都在安安静静地享受那些若有若无的雨丝带来的清凉,间或出现的水面伴着一点点小风,自顾自地不断变换出各种模样的涟漪,恬静而美丽。伸脚踏入草地上的石级,那湿漉漉的安静,让人感到一种神秘。我扭头看见了旁边的沙枣树,不禁大呼:“沙枣树开花了?”(其实这是鼻子的功劳,我有些低度近视,根本分不清开不开花)老公就跑到树下去看,还真的开花了。惊喜升级的原因是,这个麻木不仁的人,居然折了两枝拿了过来,非常绅士的样子。看来,理工男不是不会浪漫,实在是环境没有到位。

      回到家中,把它们插在清水瓶子中,开了两周了,家里还是一样的香。前两天,夏历四月之望,黄昏里又去了湿地,这一次真是花香阵阵,不折两枝回来,真是离不开那里的。去时带来两个小朋友:儿子和他的一个女同学。回来时,不用大人们动手,孩子们就人手数枝了。把旧的和新的都养在清水之中,这些天,我的家,有花香骀荡,心旷神怡。

      有一首广场舞曲名字就叫《送你一束沙枣花》。当然,我知道,这束花,其貌不扬,其色不艳,姿容平平。只有她的花香会告诉你,那些有关生命的浓烈和生命的坚持,就算是坚持在戈壁滩上,把所有的明丽的色彩都关在一层层的保护色里,它也会把生命的怒放在花香里呈现。因此我们诚惶诚恐在任何生命的面前,我们幸福快乐在任何生命的面前。

(图片来自百度,无商业用途,感谢网络和作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594-694480.html

上一篇:想和你一起喝杯茶
下一篇:那那沟村的马小勇
收藏 IP: 60.164.127.*| 热度|

38 赵美娣 陈楷翰 姚强 曹聪 李伟钢 戎可 庄世宇 陈小润 王善勇 吕喆 陈湘明 吕洪波 武夷山 白图格吉扎布 廖晓琳 苏德辰 朱晓刚 吉宗祥 杨正瓴 徐萌萌 李学宽 张海霞 李土荣 张忆文 冯利霞 刘全生 张玉秀 刘艳红 徐大彬 李璐 陆俊茜 李竞 罗帆 赵宇 余海涛 王汉森 xuyiganghz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0: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