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夏志道:友城故事(三)——神学与科学

已有 1454 次阅读 2024-8-24 08:22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杨格非辞去盎赫文的工作,准备考神学院。也许读者会问他这么优秀,为什么不去读其它专业呢?英国有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例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至今有800-1000年历史。但是这些大学其实以前基本上都是培养神职人员的地方。牛津大学直到20世纪初才从神学和人文为主的大学变成综合性大学。

那时的科学家也是神学家,他们认为上帝将真理隐藏在自然界,而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把上帝隐藏的真理用理性和科学方法寻找出来。例如牛顿,我们认为他在晚年陷入神秘主义,把万有引力说成是上帝的第一推动。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牛顿本身就是基督徒,他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研究圣经。英国当时95%以上的人是基督徒,去教堂礼拜和听牧师传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杨格非选择到神学院接受高等教育。

杨格非的父亲突然去世使他完全失去了经济支持和精神寄托。在他父亲的葬礼上,看到失去双亲,身体单薄瘦小的杨格非在父亲的坟墓前久久地鞠躬并且充满哀痛,善良而虔诚的雅各布牧师向杨格非承诺说:“孩子,只要我还在,你就不会缺失人间的父爱”。雅各布牧师兑现了他的承诺。杨格非后来写到:“对于我来说,雅各布牧师是一个父亲,兄弟和朋友。直到他去世之前,我们之间的关系都非常亲密,温暖而神圣。”

雅各布牧师之前已经在教杨格非神学院的考试课程,现在决定免费辅导他。杨格非的姑姑腾出一间房给他居住,姐姐为他提供一日三餐,这样杨格非可以全身心备考。

一年之后的1850年9月,杨格非被威尔士布雷肯学院录取。

微信图片_20240824081936.png

布雷肯神学院新址。现已改成老年公寓。(摄于2021年,夏志道)

布雷肯学院也叫布雷肯公理会纪念学院。1757年在威尔士建校,1836年迁至布雷肯。布雷肯距离斯旺西约50公里,位于威尔士中部优美的山区,有逶迤的山谷和河流。那里沿途人迹稀少,由于雨水充足,满山遍野都是碧绿草原和森林,现在还是牛羊成群。

雅各布牧师对杨格非有很高的评价。他给布雷肯学院的推荐信写到:“与同龄人相比,他是一个接近完美的或者完全的基督徒。他非常可亲,我从来没有看到他有一丝坏脾气,他为人非常谦虚好学。他讲道的声音甜美,内容简单而流畅,从他的表现来看,5-6年内他将成为威尔士最有名的牧师。”

与他同时入学的同学对杨格非的描述是:“青年的杨格非个子不高而略瘦,有着坦诚的脸,丰满的额头和冠状卷发。他在学生期间和他后来的性格具有一贯性,就是勤勉,坚毅和高效。”

主日学校的瑞思老师训练了杨格非如何独立思考,而布雷肯神学院院长亨利.格里菲斯教授是杨格非在神学院的精神导师。

杨格非写到,格里菲斯教授“他的专长是神学、科学、数学和哲学。他是一个精力充沛而热情洋溢的领袖人物,在以上四个领域的每一个方面他都是专家,而且所有枯燥的课程到了他的课堂上就变成了优美的诗篇,那些令人畏惧的内容变得极具吸引力。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如此激起我的雄心。在神学院的这三年,我坐在他的脚下,他让我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格里菲斯教授,雅各布牧师和杨格非的同事们都希望杨格非毕业后留在威尔士,服务于他的家乡。他们深信杨格非将成为威尔士最著名的牧师之一。

选择职业是每个人必须面临的难题。杨格非放弃了在杂货店做经理,虽然他认为在杂货店的经历对他以后在财务等管理方面获益匪浅;他放弃了直接在斯旺西做传道者而选择了读神学院。他读神学院是为了在威尔士做一个更优秀的牧师,很多教堂已经到神学院来考察并邀请他。但是毕业前他再次面临新的艰难选择,他祈祷并希望得到指引。

尽管他曾经考虑过做传教士,但是真正让他做这个选择的是他听了从马达加斯加传教后回威尔士定居的传教士大卫.格里菲斯的讲课。大卫讲述了做传教士的经历和意义,并召唤学生们投入传教事业。杨格非课后公开表示他要到马达加斯加做传教士。

当时做传教士并不是大家推崇的职业。传教士早年的工作从未得到大人物的认可和赞扬。普通人认为他们的工作毫无用处。那些自视甚高或者被世俗认可的人很少会自愿去做传教士。以至于当杨格非联系伦敦会要求做传教士时,威尔士的同事和教会都强烈反对。格里菲斯校长最初都不愿意给他写推荐信,因为他认为杨格非应该去大学工作。

杨格非到马达加斯加做传教士的决心已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他。因为大卫.格里菲斯传教士的经历给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与格里菲斯的交流和联系又给他开启了另一个世界,他与格里菲斯的女儿玛格丽特相爱了。兴趣、渴望和爱情在这个时刻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些都一致指向了马达加斯加。

伦敦会接受了他做传教士的请求,但是给他的回信出乎他的意料。伦敦会要求杨格非去中国。(待续)

微信图片_20240824081941.png

布雷肯的威尔士国家公园。(摄于2021年,夏志道)

参考文献

R. Wardlaw Thompson. Griffith John,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London,1906

W.Robson. Griffith John of Hankow. Pickering & Inglis,London,1929

Griffith John (1831-1912). Griffith John Foundation. Swansea,2016

欢迎推送,转载请联系:zhidao.xia@qq.com

2021年04月07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7953.html

上一篇:夏志道:友城故事(二)——威尔士少年
下一篇:[转载]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2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