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金栋:《天回医简》“传训诂”者,《内经》《难经》也!

已有 443 次阅读 2024-6-17 11:0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 “传训诂”三字,如班固《汉书·刘歆传》说:“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时,诏向受《谷梁春秋》,十余年,大明习。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诂’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

所谓“传训诂”,亦名“训诂传”、“故训传”等。

(1)统言之,“传训诂”乃注释、注解之别名,即孔门后儒注解经文,甚或阐述发挥、附益补正经文之奥蕴义理也。如《易经》之《易传》、《书经》之《尚书大传》、《诗经》之《毛诗故训传》、《春秋经》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或认为,传即训诂。如《春秋公羊传·定公元年》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汉·何休注:“‘读’谓经,‘传’谓训诂。”

(2)析言之,传、训、诂三者则微有殊别。

“传”(音转zhuan)者,转述之义,与“经”对言,即注解经文,甚或阐释发挥经文奥蕴义理也,或称“传注”。汉代以前注书,皆用“传”字。如上述。而汉代以后解释文字,亦多用“训诂”之词。如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说:“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训诂,亦名诂训、故训。诂者,古也、故言也(见《说文》),即以今语释古言谓之诂。训者,训释、道说物之形貌也。

对于“诂训传”三字,如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疏》说:“‘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为《诗》立传。传者,传通其义也。《尔雅》所释,十有九篇独云‘诂训’者。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释言则释诂之别,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尔雅序》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

宋·邢昺《疏》说:“诂,古也,通古今之言,使人知也。训,道也,道物之貌以告示人。指归谓指意归乡也,言此书所以通畅古今之言,训道百物之貌,使人知其指意归乡也。”

《汉志·六艺略·诗》记载:“《毛诗故训传》。”对于“故训传”三字之同与异,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汉·艺文志》载《诗》凡六家,有以‘故’名者,《鲁故》《韩故》《齐后氏故》《孙氏故》是也;有以‘传’名者,《齐后氏传》《孙氏传》《韩内传》《外传》是也。惟《毛诗》兼名‘诂训传’,《正义》谓其‘依《尔雅》训诂为《诗》立传’,又引一说谓其‘依故昔典训而为传’,其说非也。

“汉儒说经,莫不先通训诂。《汉书·扬雄传》言‘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故通而已’。《儒林传》言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义而已’。而《后汉书·桓谭传》亦言谭‘遍通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则知诂训与章句有辨。章句者,离章辨句,委曲支派,而语多附会,繁而不杀……。诂训则博习古文,通其转注、假借,不烦章解句释,而奥义自辟,班固所谓‘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史》《汉·儒林传》《汉·艺文志》皆言鲁申公为《诗训故》,而《汉书·楚元王传》及《鲁国先贤传》皆言申公始为《诗传》,则知《汉志》所载《鲁故》《鲁说》者,即《鲁传》也。何休《公羊传注》亦言‘传谓诂训’,似故训与传初无异甚。而《汉志》既载《齐后氏故》《孙氏故》《韩故》,又载《齐后氏传》《孙氏传》《韩内外传》,则训故与传又自不同。盖散言则故训、传俱可通称,对言则故训与传异,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者又异。

“故训即古训,《蒸民》诗‘古训是式’,毛传:‘古,故也。’郑《笺》:‘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又作诂训,《说文》:‘诂训,故言也。’至于传,则《释名》训为传示之传,《正义》以为‘传通其义’。盖诂训第就经文所言者诠释之,传则并经文所未言者而引申之,此诂训与传之别也。

“古有《仓颉训故》,又有《三仓训诂》,此连言故训也。《尔雅》《广雅》俱以‘释诂’、‘释训’名篇,张揖《杂字》曰:‘诂者,古今之异语也。训者,谓字有意义也。’《诗·正义》曰:‘诂者,古也,古今异语,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示人。’又引《尔雅序》曰:‘释诂,通古今之字与古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也。’此分言诂、训也。

“盖诂训本为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导之,此诂与训之辨也。毛公传《诗》多古文,其释《诗》实兼诂、训、传三体,故名其书为《诂训传》。……训故不可以该传,而传可以统训故,故标其总目为《诂训传》,而分篇则但言《传》而已。”

要之,“传训诂”者,指注解经文,甚或阐述发挥、附益补正经文奥蕴义理也。

2. 《天回医简》者,何也?

2012年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老官山汉墓(西汉景武时期)医简的出土,可以说揭开迷雾见太阳,提供了了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的新证据。

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敝昔遗书》,即《扁鹊医书》。敝昔,乃鷩鵲二字省偏旁之“鳥”,系古书抄写之体例。敝昔、鷩鵲,即扁鹊。鷩、扁,古音通假,即通假字。后专家整理组定名《天回医简》,则是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即扁鹊学派医学典籍《汉志·方技略》记载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据考,乃由扁鹊学派之传人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之弟子(弓姓者)从齐地带入蜀地者。

《天回医简》专家整理组认为:据研究推断,《天回医简》的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仓公淳于意的行医与授学时间与这一时期相当;墓主人下葬年代在景、武时期,其年辈应与淳于意弟子相当。

从《天回医简》的内容来看,均为已亡佚的古医书。按郑樵“书有名亡实不亡”之例,这批医简的主要内容与淳于意所学、所传的医书相关。其中《脉书·上经》《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保存了“色脉诊”的内容;《脉书·下经》是与马王堆汉墓、张家山汉墓出土古《脉书》接近的经脉文献,但包含了更加丰富的“言病之变化”的内容;《和齐汤法》是侧重于“合和制剂”的经方类文献;《犮理》是关于犮、石两种古治法的文献;《刺数》则是记载针刺治法的文献。重要的是,《脉书·上经》中出现的“敝昔曰”与简文中存在较多的齐语特征,证明这批医简在学术上应源于扁鹊与仓公;至成帝时刘向等校书,编定有《扁鹊内、外经》,当与此一脉相承;又考传世文献,亦可证今《素问》《灵枢》《难经》乃“传训诂”之作。正如章学诚所说:“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师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业。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据《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东汉初有脉学大师涪翁出于广汉,“乃著《针灸》《诊脉法》传于世”,其再传弟子为郭玉,和帝时为太医丞。这是扁鹊与仓公的“经脉医学”由齐入蜀之后代代相传的结果,而天回墓主人则是这一传承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天回医简整理组编著《天回医简》,文物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3. 《天回医简》“传训诂”者,《内经》《难经》也!

宋·窦材撰集《扁鹊心书·三世扁鹊》说:“医门得岐黄血脉者,扁鹊一人而已。”所谓“岐黄血脉”,指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之“岐黄医术”“岐黄医道”“岐黄医学”等。

实际上,实非如此!

据出土的扁鹊学派之医简《天回医简》,实乃扁鹊学派医经《扁鹊内、外经》之重现,而东汉以后编纂成书之医学典籍如《素问》《灵枢》《难经》,甚至《脉经》《中藏经》《甲乙经》等,皆是“传训诂”之作,即传播传承、转述注解、阐释发挥、附益补正《天回医简》者也!所以才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之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即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是“方者”(医者、医学)之宗师!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医学派别是扁鹊学派,不是岐黄学派!《黄帝内经》“岐黄医术”“岐黄医道”“岐黄医学”等是传承转述、阐释发挥、附益补正扁鹊学派典籍《天回医简》而来!

所谓《黄帝内经》“岐黄医术”“岐黄医道”“黄帝医学”等,只不过是继承了战国神医扁鹊秦越人——扁鹊学术思想而后起的一个支流。

托名黄帝的今本《黄帝内经》与《黄帝八十一难经》皆编纂成书于东汉时期,“实在扁鹊医学之后,并受扁鹊医学思想影响,甚或全面继承了扁鹊的学术特长而又加以发挥创造,并托名为黄帝所传,其书编著成之后,逐渐流行于世。”(曹东义《扁鹊学术思想研究》)是《素问》《灵枢》《难经》等医学典籍继承发展了扁鹊医学、扁鹊脉学之学术思想、医术成果,而不是相反。

“老关山医简的出土,将其内容与传世中医经典《内经》《伤寒》等略做比对,即可发现其中有许多相似的内容,诸如望诊与脉诊、经脉与循行、针灸与刺法、疾病的原理、方剂与配伍等。可以说,老关山出土的9种成书于战国晚期的扁鹊及其弟子的著作,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源头性文献,是今本《内经》《伤寒》等中医经典的直接来源之一。”(梁繁荣、王毅主编《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

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难经》《中藏经》(托名华佗)乃扁鹊学派之医著,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汉末三国名医华佗等是扁鹊学派之弟子。而《难经》乃东汉时期扁鹊学派之医著,非为阐释《黄帝内经》微言奥旨、疑难问题而作。所以,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说“《难经》对于前期扁鹊学派的理论和观点,有继承、有选择,又有发挥”,是有道理的!亦即《难经》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观点与《扁鹊内、外经》——《天回医简》有渊源,乃师承授受,与《黄帝内经》无渊源关系。

要之,今本中医典籍《素问》《灵枢》《难经》,甚至《脉经》《中藏经》《甲乙经》等,皆是扁鹊学派典籍《天回医简》的“传训诂”——传承转述、阐释发挥、附益补正之作。

感兴趣者,可参看相关原著。

金栋按:《天回医简》专家整理组认为:重要的是,《脉书·上经》中出现的“敝昔曰”与简文中存在较多的齐语特征,证明这批医简在学术上应源于扁鹊与仓公;至成帝时刘向等校书,编定有《扁鹊内、外经》,当与此一脉相承;又考传世文献,亦可证今《素问》《灵枢》《难经》乃“传训诂”之作。

金栋按:东汉·刘煕《释名·释典艺第二十》说:“传(音转zhuan),传(音船chuan)也,以传示后人也。” 叶德炯曰:“此《礼传》之传。《汉书·艺文志》有《周官传》四篇,《隋书·经籍志》有马融注《丧服经传》、郑玄注《丧服经传》,皆此传也。汉儒最重师传,《汉书·艺文志》《后汉·儒林传序》,述《六经》传授最详,故云‘传示后人’。” 金栋按:传者,传也,传播、流传、传承之义也。

金栋按:东汉·刘煕《释名·释典艺第二十》说:“传(音转zhuan),传(音船chuan)也,以传示后人也。” 叶德炯曰:“此《礼传》之传。《汉书·艺文志》有《周官传》四篇,《隋书·经籍志》有马融注《丧服经传》、郑玄注《丧服经传》,皆此传也。汉儒最重师传,《汉书·艺文志》《后汉·儒林传序》,述《六经》传授最详,故云‘传示后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38518.html

上一篇:中医斗士?
下一篇:金栋:中医经络存不存在,其实质到底是什么?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4 尤明庆 许培扬 王安良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