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柳长青:走进聂华苓文学馆

已有 201 次阅读 2024-10-25 18:13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聂华苓文学馆 2024年10月25日 15:47 湖北

2024年10月21日,在大洋彼岸,从湖北走出的优秀儿女、享有世界盛誉的聂华苓先生溘然辞世,走完了她近百年的传奇人生。消息传来,作为家乡晚辈,我们无不惋惜悲痛。

去年我们在湖北广水参观聂华苓文学馆的一幕幕,即刻重现眼前。

微信图片_20241025181418.png

聂华苓文学馆建在风景秀美的印台山文化生态园中,馆名为王蒙先生题写。据说王蒙先生只为两个文学馆题过馆名,这是其中之一。当聂华苓先生的授权委托人杨建忠请王蒙先生题写馆名时,先生不仅欣然命笔,还一再表示,如有需要,愿亲赴广水,玉成其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就听闻过聂华苓先生的大名,虽然读其作品不多,但几十年间先生的声名一直如雷贯耳,见到聂华苓三个字就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和崇敬。只是没想到,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广水人,更没想到广水会有这样一座气派的文学馆。

兴建该馆不仅得到了聂华苓的亲自授权,还得到了她捐赠的大量珍贵图片、手稿、信札、图书、影像资料和与她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物品原件。从而使这座文学馆成为国内和港澳台地区乃至整个华人世界,第一家规模最大,资料最齐全、最权威的聂华苓文学馆。一座世人瞩目的文学馆,体现了先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回报桑梓的拳拳之心。

馆内翔实的年表和图片显示,聂华苓先生1925年2月3日(乙丑年正月十一)生于宜昌,1949年去台湾,1964年赴美定居。多年以后,她说:“我是一棵树,根在中国大陆,干在台湾地区,枝叶在爱荷华。”这便是她的“三生三世”。

1970年,聂华苓先生与丈夫保罗·安格尔共同翻译《毛泽东诗词》。为了解每首诗词的背景,他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对新中国的全新认识。正是有了他们的翻译,毛泽东诗词的影响力扩散到大洋彼岸。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曾一次又一次引用毛主席的诗词,来表达他和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感情。

1978年,在离开故土家园整整三十年后,聂华苓先生终于从大洋彼岸踏上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大地。随后,她的著作在国内大量出版,并畅销不衰。其作品《亲爱的爸爸妈妈》还被选入人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

她是作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可谓著作等身,声震文坛。有专家指出,聂华苓是1960至1990年代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华语文学,当之无愧的“中心”之一。她更伟大的贡献,是在丈夫的支持下创立了“国际写作计划”。因为这个计划的实施,她被誉为“世界文学组织之母”。本是世界文学的“千里马”,因此又成了世界文学的“伯乐”。与日俱增的“伯乐”声望,甚至掩盖了她的作家本色。

每年,“国际写作计划”都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前来研学交流。他们当中,已经走出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艾青、丁玲、王蒙、张洁、铁凝、莫言、余华、迟子健、王安忆、毕飞宇等一大批享誉当代中国文坛的重量级作家,都曾参加过这个“国际写作计划”研学并受益。

聂华苓先生为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平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1976年世界各地的300多名作家,联合提名聂华苓夫妇作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

我们感慨先生颠沛流离、坎坷跌宕、饱受磨难的人生经历,敬仰她的卓越才情和无私大爱。在聂华苓文学馆,我们按捺不住激动,满怀崇敬地在留言簿写下自己的心声:“芳名传百世,文学耀千秋”;“文学影响世界,人生永志后人”;“滋兰树蕙,种德修福”;“广水骄子,中国文心,光耀世界”……

这座文学馆,既是展示聂华苓文学生平和文学成就、文学贡献的崇高殿堂,也是世界各地的聂华苓研究者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探讨的重要平台。今天的广水能有这样一座文学馆,无异于打开了一扇让广水走向世界的大门。可以预见,世界各地的聂华苓研究者和聂华苓文学爱好者将会纷至沓来,广水也将藉此与世界拥抱。

作者简介

柳长青,中共党员,曾任湖北省黄冈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学习强国》《芳草》《芳草·潮》《长江文艺》《广州文艺》《长江丛刊》《武汉文学》《新作家》《湖北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等报刊。有散文被翻译成日语,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东北亚广播。中篇小说《惊垫无风》被《小说选刊》选目,中篇小说《娘要回家》被收入《秋风醉了——大别山地域文化小说精选》,短篇小说《细德姆妈和天赐伯》被收入湖北基层文学丛书。著有长篇报告文学《我们在战斗—小区战疫那些天》。出版有随笔集《写给岁月的思考》,中短篇小说集《新麦登场》,散文集《三条大路走中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57004.html

上一篇:[转载]中医温病学经典理论的现代阐释
下一篇:[转载]柳长青:广水一日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28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