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张树剑:《<内经>针灸理论与概念的观念研究》绪论

已有 1130 次阅读 2024-2-27 15:41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1  引  语

以《内经》成书为成熟标志的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一经形成,便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直到今天,我们学习针灸,应用针灸,还是以《内经》中的经脉、愉穴、刺法与治疗理论为规范。这一方面说明针灸经典理论的高度成熟,另一方面,与我国古人的尊经传统亦不无关系。

按照中国古人的读书传统,一种文献称之为《经》,便有了一种近乎神圣的意味。后人可以作注释,但基本上不可以去修改了,这也客观上形成了中国文献层层累积的特点。《内经》便是中医学中这样的经典,其理论也成为代代遵循的宗枝正脉。

我们己经近乎习惯了对《内经》的遵从,医学实践的理论依据追溯到《内经》便认为找到了基石。无疑,《内经》对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去引用《内经》中的表述。即便是对同一问题的表达《内经》中的不同篇章有时也会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一篇之中即有不同作者的手笔毕竟《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在运用《内经》理论观点的时候需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首先分析《内经》理论表述的语境与理论形成的背景探求理论与概念的初始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去寻找《内经》“作为理论依据”的依据。

理论构建的基本元素是经典概念。检讨《内经》中的针灸经典概念我们发现几乎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都有着多元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这也是古典科技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对于经典理论与概念的深入理解必须要识别隐藏在文字表达背后的观念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走进《内经》形成的时代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惟其如此才能对针灸学理论与概念的形成思想准确地解读继而才能够对经典理论有科学的认识而更好地继承。

所以我们将《内经》置于先秦两汉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并提出以下问题:那些以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概念、范畴与理论的建设基础是什么?古人在构建这一系列概念范畴的时候有没有受非实践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科技与人文因素? 《内经》医学理论构建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始依据?社会背景观念如何与极具实践特征的医学技术相结合而进一步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依据其方法与途径是什么?社会观念进入医学领域后其意义发生了什么转变?在社会观念因素影响下的与医学概念经过历代诠释与应用其内涵与外延有什么变化?观念因素与实践因素在医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地位如何?

何裕民说:懂得了起源就洞察了本质[1]。本研究试图将《内经》中针灸经典理论与概念体系的构建观念作艰难的上溯以期回答以下问题。

研究现状及评价

2.1  研究回顾

研究没有捷径只有站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继续探索,才有可能开拓出新的路径。前人的研究是本研究的基础。好在现在无论是文史学界还是中医学界对针灸学早期理论与概念的研究关注者渐多其研究方法与成果多有可借鉴处。

专门史研究是目前史学界研究的注目点之一。对于针灸早期理论与概念的形成与诠释也被现代史学学者所关注较有代表性的是台湾学者李建民氏。李氏考察了周秦汉脉学的形成史解读了早期脉学的发展与演变并尝试用历史学的角度回答生命的本质与意义[2]。许侏云评价李氏[3]:

作者兼顾脉诊与针灸以及数术的身体观研究角度切中肯綮。中国古典医学的确包括了实证与玄学两个层面。从累积的实际经验中国古典医学发展了具有特色的诊病方法、有效的验方及针灸治疗。同时中国古典医学的理论则由中国文化的数术宇宙观引申为身体结构与功能的阐释。经由前者我们今日仍由中国的药学与针灸汲取不少有用的知识。经由后者我们可以探讨中国文化本身各个系统的套叠以及系统之间的互动对于理解中国人的心态有所启发。

许氏的评语大致得当古典生命观与古人的社会观念相关联这也是本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同时日本学者山田庆儿氏对针灸与方脉的形成过程作了往溯其研究多从早期社会思想风土着手角度新颖[4]。此外尚有韩氏《马王堆古脉书研究》对经脉的早期理论有所涉及其研究指向是文献学[5]。

在西方己有较长历史的诠释学,现已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哲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理解理论诠释学能够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的哲学传统作出适合于时代精神的新解释使古老的中国文化与思维传统重放异彩[6]。同样对于中医学理论研究以“理解、解释和应用”为基本范畴的现代诠释学亦为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思路。目前已有研究者将诠释学的原理与方法引入到针灸经典概念研究领域。如赵京生教授认为作为针灸学内核的经典针灸理论其表述语言与语境的时代差异阻碍了现代人的理解与交流。根据针灸用语特点对针灸理论基于其文字、理论体系、思想观念与思维方法系统研究的现代语言表达是针灸学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前提[7]作为例证对针刺补泻方圆的内涵作出了现代诠释。杨峰氏的博士学位论文将诠释学方法引入到《内经》针灸理论的研究对王冰与杨上善二家注《素问》作出系统比较是对诠释学方法运用较为成功的案例[8]。

总的说来中医界对针灸早期理论的研究重视不够但部分学者坚持致力于此并逐渐深入而有卓著成果。赵氏对《内经》中的针灸理论作了系统研究与阐释著有《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一书该书对《内经》中一些重要针灸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针灸经典理论的理解方式的问题尤其对经脉病候的研究较为深入[9]。黄氏对古代针灸文献进行了系统考察著有《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一书该书对针灸理论的传承、发展特点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10]。

此外近年来对针灸理论的建构影响因素作出考查的,有朱玲氏的博士学位论文朱氏系统探讨了道家思想与针灸理论建构的关系认为:在文献用语、思想观念、说理方法等诸方面早期道家思想对针灸概念均有渗透或影响[11]。关晓光氏对脉诊作了文化发生学的研究认为脉诊产生于古代针灸等治疗实践但由于其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文化观的巨大影响。“水” 与人类息息相关为脉诊产生的真正文化源头。“元气论”“道德观”“阴阳说”“三才观”等在脉诊形成和演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2]。

2.2  现状评价

其一针灸经典理论概念的研究涉及医、哲、文、史等多学科领域史学学者多将外史的研究方法引入到内史研究开拓了医学理论的研究视野。不过史学学者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指向史学价值对医学实践的观照不够不具备临床立场。

其二诠释学的方法是具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方法之一这一新的研究方法颇有值得借鉴之处目前应用尚不足。

其三在文化层面上的研究多围绕在哲学层次、认知方法、思维模式等宏观方面具体概念术语研究不够。针灸概念产生、理论构建与早期社会思想息息相关其研究迫切需要外部视角但诠释的角度宜具体才不致有蹈空之嫌。

总的说来当前对早期针灸理论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对具体概念的微观研究基本阙如;缺乏系统的理论构建思想研究;对于非医学因素对针灸理论的影响研究也十分薄弱但已有学者关注这一领域并作了方法学上的创新且近年来相关研究渐有增多的趋势。在这一现状下本研究无疑具有极大难度同时留给本研究的空间也较大。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深入广阔的人文背景

医学领域内的相关研究以往多局限在医学本身而对于影响中医学理论构建的诸多因素如人文条件文化传统主导观念认知方法等缺乏观照。而这些恰恰是医学理论发生与演变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我们认识《内经》如果离开了语境与社会背景必然会导致思想的偏差。所以本研究将针灸理论构建与概念形成置于《内经》时代的社会宏观背景下研究考查医学概念发生与演变的轨迹以期找到其社会文化的根源。这也是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研究的角度之一。

3.2  充分利用非医学资料

早期社会背景的了解离不开文本资料尽可能占有资料才有可能开展深入研究也才有可能得到新发现。在展开正式研究之前笔者尽可能地收集了先秦到前汉的传世非医文献约100多种7000多卷用了一年的时间作了穷尽性阅读并对先秦主要著作涉及到的医学内容作了摘录对保留有重要医学资料的篇章如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左传·昭公元年》等作了精读。另外笔者在读期间曾参观北京、西安、南京、内蒙等地的博物馆考查了大量的早期文物借以寻找早期文明的踪迹。这一基础性的考查工作改善了笔者的知识结构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3.3  微观角度与唯实立场

在社会文化层面上进行理论研究最忌空泛这是也当前研究的常见问题之一。本研究从基本概念入手以微观角度切入理论探讨。概念是理论的基石对基本概念形成思想的解读是研究经典理论的最基础的方法。本研究选择了在针灸经典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概念:经脉、督脉、守神、候气、导气、补泻、守机、镌针等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对概念的解读勾勒出早期针灸理论构建的基本图景并揭示早期社会观念对医学理论的影响过程。

主观是科学的天敌。尤其是对《内经》这样一部经典著作进行研究很难完全逃脱习惯力量的影响。从诠释学的角度来言所有前人的研究都形成本研究的前理解完全不带主观色彩的研究或者并不存在。但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尽可能地排除主观思想至少避免设立一个先验的前提即预设某个论点然后寻找材料去证实它这一惯常的模式而是让材料自己说话从医学与社会文化相互关系的演绎分析中去探求规律。从材料出发冷静推论客观分析慎重结论是本研究始终坚持的立场。

3.4  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

有学者指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程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13]。医学早期理论研究涉及史料、文献、社会、技术、哲学等多领域所以研究方法必然是综合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字学、史学、诠释学的方法对针灸经典理论与概念进行了分析并力图探索医学概念与社会科技人文概念互相影响的规律。

研究意义

4.1  正确阐释针灸经典理论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问自己是否读懂了《内经》中的针灸理论?每次都难以肯定地回答。诚然《内经》时代久远文辞古奥不象现代文献一样容易阅读但浸淫日久笔者发现理解《内经》的主要障碍不在于文字而是在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想观念其本质是我们根本没有走进古人的思维世界。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灵枢·官能》云:补必用方泻必用员(圆)文字上基本没有障碍但是意义却很难把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理解“方员(圆)”的内涵。在秦汉时期的思想世界里方与员(圆)是一对哲学范畴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思想来源于“天圆地方” 的早期观念。所以在理解补泻方员(圆)的时候应当结合当时的思想背景。后世注家中,杨上善有精辟的阐释:“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太素·知官能》[14]

所以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对《内经》针灸经典理论与概念作出解读有助于我们对经典的深入理解。

4.2  针灸经典理论现代表达的需要

2003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总体规划从面向国内外需求、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出发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中医药基础研究发展提纲》。提出未来十五年中医药基础研究的发展目标其中首要的任务是“开展中医药理论概念内涵的系统深入整理及规范化研究逐步形成专业术语统一概念内涵清楚理论层次明确表述严密的规范化中医理论。”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初步完成中医药理论和经典文献的系统整理和诠释。”可见对中医理论与概念作出现代表达已经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然而对于针灸理论与概念的现代表达首先要对经典理论、概念、术语进行研究深入理解经典概念从源到流的发展与诠释历程才有可能作出内涵外延清晰的恰如其分的表达同时这也现阶段针灸标准化、规范化研究的要求。

4.3  针灸学术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与传统经学类似《内经》有一个正典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经》理论、概念的原始意义经过历代诠释之后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虽然概念还是原来的概念文句还是原来的文句但意义相去己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了一个故事:

郑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故事说郑人在信上无意写了“举烛”二字燕相不解以为提醒他要举贤尚明遂以治国则国治。经典的诠释过程与此相类如对督脉的理解督脉在命名之初仅指脊中是一个很朴素具体的概念后世渐赋予其 “阳脉之都纲”的地位(见本论文上篇)。诠释的过程也是重新创造的过程诠释本身便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我们也是借助历代的诠释才得以深入理解经典的。然而古典概念在形成今天的意义的过程中也会因为诠释者的判断而损失内涵同时对古典概念本义的疏忽也必然会影响现代的理解与运用。要想对理论、概念准确把握避免运用过程中断章取义的尴尬只能通过追本溯源的研究工作而揭开古典概念的本来面目这是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针灸学术史、思想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对概念的源流解读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这是我们不得不承担的学术使命。

4.4  为针灸实验与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只有通晓了学术史才不会在研究中走弯路。在现代研究中非常容易走入“辉格式”史学的藩篱。缺乏对学术史的了解以今人之观念理解古典概念尤其是先验地将《内经》理论作为既定成果的研究方法,往往很难得到科学的结果。

梳理学术概念的源流以历史的观点对经典理论与概念赋以科学的解释才能令我们在进一步进行现象与机理研究时不致于陷入由于古今观念不同而造成的陷阱。经过解释的经典理论方是有了依据的依据才是坚实的值得信赖的依据。

临床研究亦复如是。浅尝辄止地援用经典解释临床现象、指导临床治疗往往不能令人信服经过提炼的科学命题才是临床的真正依据。这些都需要对经典学术理论与概念作源流的考辨。

“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素问·气交变大论》)医学文献与理论研究不仅关乎遥远的过去更关乎学术发展生生不息的现在与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3266.html

上一篇:[转载]张树剑:《<内经>针灸理论与概念的观念研究》摘要与目录
下一篇:[转载]透过历史学的尘埃看中医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