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余向东:“四诊合参”是谁提出的?

已有 138 次阅读 2024-7-15 08:18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磁湖布医 2024年05月21日 12:53 湖北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不仅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判断真假中医的不二法则,凡是无视四诊合参,故作神秘,装模作样,单凭切脉或望诊就妄下诊断的,必是假中医无疑。

这个原则是谁什么时候第一个提出的?中医史家们基本一致认为是扁鹊。

几年前发表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也明确认定:“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这算是官方的权威结论。

这个结论有可信的史实证据吗?

扁鹊生平基本来源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是正史,它明确记载,扁鹊原是客店小老板,吃了神人长桑公的神药后,开了天眼,可以透视墙壁,因而成为神医。他成了神医后,生意不做了,开始周游列国,随处行医,是典型的游医。

一日,扁鹊来到虢国,听说虢太子刚死,就到王宫门前打听。太子侍从(中庶子)也是一个医学爱好者,他说太子是由于血气阴阳错乱,邪气蓄积,“暴蹶而死”,还不到半天时间。”可能相当于现在的晕厥,不是真死,不是心跳骤停。扁鹊只是听人转述诊断,直接就说,我可以让他复活。这诊法已超越地球人极限,病人还没有看到,压根谈不上望闻问切,他就断定病人是假死。显然,他的透视眼神功穿过了宫墙,穿过了太子的身体,已经看到了心脏的跳动。

可是,中庶子是个凡人,他表示决不相信。他说,你老人家不是说胡话吧?上古有个叫俞跗的医生,诊断疾病也需要解开衣服诊视才行,他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却会外科手术,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疏理横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到他那样的境界也许能起死回生。而你,切,当我好骗的吗?

扁鹊一时无言以对,仰望天空做莫测高深状,重重叹一口气,说,俞跗土郎中而已,哪里见过大世面。我老人家看病,用不着什么“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直接就找出病灶了(原文是“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这里的“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就是“望闻问切”的原型,因为这四个词首次出现于扁鹊之口,后人就硬是把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首倡功劳安到他头上。但是,但是,但是,扁鹊明明是不屑于“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好吧,他有透视眼呢,哪里用得着望闻问切?

实际上,史书上扁鹊行医的事迹中压根就看不到任何望闻问切的痕迹。扁鹊见蔡桓公,是“立有间”,一望而知蔡桓公病在腠理;给赵简子看病过程是“入视病,出”,也看不出望闻问切;给虢太子看病,压根就没有见到人,并且说用不着“望闻问切”那一套;给秦武王看病,没有看病过程,而是一听病人同事的话就“怒而投其石”,断言秦国会“一举而亡其国”,完全不符合医生的身份。

史书记载如此明确,扁鹊明明不屑于四诊,反而说他是“四诊合参”的首创者,歪曲事实,颠倒黑白,莫此为甚。

比扁鹊晚,中医的煌煌巨典《黄帝内经》中没有“望闻问切”四字连用的,也没有“四诊”的说法,更没有“合参”之意。

《难经》中首次出现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显然,这里并没有四种诊法必须结合起来的含义。最好的中医达到“神”的境界,一望就可以断病。比如扁鹊看齐桓侯、虢太子等,就是一望甚至望都不望而知的。又比如张仲景看建安七子的王粲,一望就预言他二十年后会眉毛落尽而死。闻、问、切,依次等而下之。

徐春甫(1520-1596)在《古今医统大全》中首次将望闻问切四字连用:“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若得四字之旨,则于医学可谓至矣。今人惟问一端而已,其于望闻亦浅浅耳。至于切脉,则又谓居三者之末而犹后轻视之,故所以卒鲜有精于脉者。”可见当时的中医多数只会一诊,很少有精通四诊的。

张介宾(1563-1640)的《景岳全书》略晚,也证明当时情况:“凡诊病之法,固莫妙于脉,然有病脉相符者,有脉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详问其病由,兼辩其声色,但于本末先后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谓一诊可凭,信手乱治,亦岂知脉证最多真假,见有不确,安能无误?且常诊者,知之犹易,初诊者,决之甚难,此四诊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难经》以切居四诊之末,其意深矣。”当时,“一诊可凭”是一种常态。张介宾只是强调,“疑似难明处,必须用四诊之法”。

至清代,四诊合参的格局还没有形成。《红楼梦》里的中医,没有一个愿意问诊的,全凭一个切脉就下诊断。张太医给秦可卿看病,胡太医给晴雯看病,王太医给黛玉看病,都不让家属介绍病情,直接切脉,直接诊断。

《医宗金鉴》(1742年)证明现实中的中医也是如此,“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医宗金鉴》最早明确提倡四诊“合参”,“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之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才渐渐成为一种原则。如清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1834年),“四诊者,望闻问切也。望以辨色,闻以辨声,问以辨证,切以辨脉。盖人禀气血以生,气血不和而为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但病变多端,其脉其证皆有真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圣人立法,必以四端互相参合,方无错误,如《素问•疏五过论》《征四失论》,谆切告诫,而俗学不明此理,妄意揣度,虚言矜夸,谓切脉即能知病,欺人自欺,其害实甚。”

总之,望闻问切这四种基本诊断方法早在扁鹊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强调“四诊合参”是明,尤其是清代以后才渐渐形成的事,事实就是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42274.html

上一篇:[转载]余向东:给“针灸之祖”皇甫谧看看病
下一篇:如何看待民间“掐人中”的急救技术?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6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