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简介

已有 1514 次阅读 2024-2-25 20:2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jpg

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黄龙祥研究员的针灸理论著作——《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一、内容简介

黄龙祥著的《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精)》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体系:还原与诠释”,通过对经脉理论的核心概念和构成要素的梳理,重现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掘并呈现经脉理论的意义。其中既有对学术界长期忽略的血脉理论的开垦与划界,也有对当今学术界高度关注的“老官山出土扁鹊医籍”的蹊径另辟。第二部分“理论重构:从结构到内容”,以具有典型结构的“元素周期律理论”为参照,对古典经脉理论的结构进行层层剖析,揭示其不同构成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并在找准其结构和内容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经脉理论的重构方案。最后一篇“经脉别论十九条”是关于全书(包括附篇)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的撷要,可当作全书的结语或提要阅读。第三部分“回到文本:错乱与重拼”主要是关于古典经脉理论的文本学研究,还原“经脉理论”的本来面目及其演变的动态过程。在这一篇您不仅可以读到以往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没能解决的一个个学术难题,更可以看到基于新的视角发现并提出的新问题;不仅有对文本本身的关注,还有对方法学艰难而又坚定的探索。

二、作者简介

黄龙祥,1959年5月出生。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的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理论与方法学”重点研究室主任、《世界针灸杂志》主编。研究领域:中医针灸文献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针灸理论研究。代表作:《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中国针灸史图鉴》、《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中国针灸四大通鉴》、《针灸腧穴通考——中华针灸穴典研究》等。

通过对现行针灸诊疗体系的反思,提出重建针灸诊疗体系的方案并进行了初步探索;在经络理论研究方面,全面阐述了古代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并将古人的科学思想以科学命题的形式加以概括,使其成为能够被科学界理解的科学问题;在针灸标准化方面,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了第一个国颁针灸标准《经穴部位》的制订,并主持了该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及参与经穴定位国际标准的咨询工作。最早开展经穴主治规范化研究;在针灸史学方面,写出第一部针灸学术史专著《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和《中国针灸史图鉴》;建立了针灸博物馆,研究复制了明正统仿宋针灸铜人。

三、著作目录

第一篇  理论体系:还原与诠释

序篇  经脉学说说什么——尴尬而绕不过去的问题

第1章  经脉、络脉与营、卫——古代血脉理论的新概念

第1节  关于血气与血脉的认识

一、血脉以通为用

二、行血与行血气

第2节  经、络、支、别与气血运行“潮汐说”

一、“经”“络”“支”“别”源于水系

二、气血运行“潮汐说”

第3节  “营卫”与气血运行“循环说”

第4节  “经脉”的多义性

一、经数之脉

二、正常脉象

三、指妇人“月经之脉”

结语:解结

第2章  脉、络——“经脉”理论的术语

第1节  发现联系之脉

第2节  十二脉的确立与被经脉化和血脉化

第3节  “脉”、“络”的意义(附:系)

第4节  联系之脉的描述模式

模式一:只述“出”处不描线

模式二:“出”“入”接续成线

模式三:同类关联只例举一脉

模式四:“经”外之脉的描述

第5节  联系之脉与血脉的离合

一、血脉以水为喻而经脉以树为喻

二、血脉理论以气血释百病而经脉理论分部辨形体

三、始于血脉而不止于血脉

四、血脉理论对经脉理论的影响

五、援经脉于血脉连环之中

结语:解脉

第3章  扁鹊医学与脉之离合——从诊脉到血脉、经脉理论的创立

第1节  扁鹊医学的特征

一、血脉理论与色脉诊

二、阴阳、藏象学说

三、针灸诊疗

第2节  经脉理论与扁鹊脉法的“血缘”

一、扁鹊脉法

二、脉口、脉候与“经脉”候

三、脉死候与经脉绝候

四、脉候解与经脉学说的诞生

五、经脉病的治则与取穴

六、色诊与经脉

结语:追根

第4章  “经脉连环”——联系之脉串连的血脉之环

第1节  实现“经脉连环”的四步

第一步:标本诊法改为人迎寸口脉法

第二步:建立经脉—内脏表里关联

第三步:确定脉数、脉长及脉行启动部位

第四步:添加“人工链环”连二十八脉成一脉

第2节  “经脉连环”环中套环

一、十二脉连环

二、十四脉连环

三、隐蔽的“侧支循环”

第3节  “经脉连环”的性质

第4节  “经脉连环”背后的脉法之力

第5节  “经脉连环”设计者面对的难题及解题失误

结语:解链

第5章  标本与根结似而非——习非胜是终不悟

第1节  标本乃“十一脉”胚胎

一、标本的本义

二、标本之输及其演变

三、标本与经脉、经穴命名

四、本输与循经取穴

五、标本的关系

第2节  根结为“经脉连环”根基

第3节  “根溜注入”系气血运行“潮汐说”的产物

结语:解惑

第6章  十五络脉的脉络——整合与重生

第1节  极不相称的临床应用

第2节  相冲突的文本特征

第3节  移花接木以应经数

结语:解蔽

第7章  奇经之寄——八脉谜网冲脉为纲

第1节  冲脉

一、不同的名称

二、与足少阴脉、足阳明脉、任脉之离合

三、百变一宗

四、错综复杂的循行

五、与肾同源的病候

第2节  任脉、督脉

第3节  跷脉、维脉、带脉

一、跷脉

二、维脉、带脉

第4节  八脉与十二经脉的本质区别

结语:解谜

第8章  经脉学说的发展——内外因素合力的作用

第1节  解剖新发现——以足太阳脉、手太阴脉为例

一、尸体解剖——以足太阳经为例

二、表面解剖——以手太阴经为例

第2节  标本诊法的内驱力——以手少阳脉为例

第3节  “阴阳法则”的无形之力——以手足太阳脉为例

一、三阴三阳分部的应用

二、经脉循行描述规范化

结语:树与支架

第二篇  理论重构:从结构到内容

引言:经脉学说怎么说——明事求理

第1节  “理”如方解“事”如方

第2节  事有实据而理无定形

第9章  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照“镜子”与过“筛子”

第1节  结构分析

第2节  概念与假说

一、核心概念

二、基本假设

第3节  价值判定

一、科学问题

二、论证逻辑

三、科学价值

结语:从对照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第10章  重构思路与方案——三步两阶段

第1节  发现问题

一、概念术语不统一

二、理论与经验不对应

三、病候与循行不同步

第2节  发现事实

一、重发现

二、新发现

第3节  重构思路

一、文本结构化思路

二、理论重构思路

第4节  重构方案

一、理论框架重构方案

二、文本结构化方案

三、理论重构方案

第5节  待解决的问题

一、皮、脉、筋病的诊断与评价

二、经验的检验

结语:重构的重心

第11章  确证与否证——目标与路径的选择

第1节  古人的实证与选择

第2节  现代实验研究的问题

第3节  研究路径选择

结语:大自然只回答正确的提问

经脉别论十九条——写在书后的提要

第一条:经脉乃常脉即经数之脉

第二条:经数本无定数,脉行亦无定型

第三条:经脉学说是关于“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解释

第四条:经脉学说只是解释“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假说之一

第五条:以经脉解脉候是对“阴阳脉解”旧说的革命

第六条:扁鹊医学是经脉理论诞生的摇篮

第七条:“经脉病候”决定“经脉循行”,本输主治决定脉之终始

第八条:经脉辨症重在部位,循经取穴主取本输

第九条:“标本”是十一脉的胚胎,“根结”是经脉连环的根基

第十条:“诊—疗一体”研究机体各部关系的三鸟一石

第十一条:“阴阳法则”促进了经脉循行描述的规范化,也僵化了经脉理论

第十二条:“经脉连环”成则“经脉之树”倒

第十三条:“十五络”改编自某种早期版本的经脉学说

第十四条:“经别”作为“理论补丁”已嵌入经脉之中

第十五条:百变之冲脉记录了血脉理论的一次革命

第十六条:《气府论》是腧穴分部的产物

第十七条:《经脉》篇混乱不堪的根源在于编者三个不该有的疏漏

第十八条:经脉理论的价值不在于“经脉线”而在于线上关联点

第十九条:经脉本质、针刺镇痛、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实为一脉三歧

附篇:回到文本:错乱与重拼

第12章  从误解看理解的路径与境界

第1节  经脉文本理解示例

第2节  古典经脉文本误读例

例之一:“经脉”的误读——不辨源流

例之二:“经脉穴”之误——一叶障目

例之三:《脉解》的误解——知识的缺失

例之四:任脉之络病候误读——背景与语境的忽略

第3节  当代经脉文本误读例

结语:再现问题

第13章  十二经脉路径——“直”“支”“别”“络”的规则

第1节  文本重现与重构

第2节  术语与定义

结语:剪辑错位

第14章  十五络脉——于无疑处寻破绽

第1节  文本重现与重构

第2节  术语与定义

结语:关键词的脱失

第15章  经别——原型与影子

第1节  文本重现与重构

一、足太阳、足少阴正别

二、足少阳、足厥阴正别

三、足阳明、足太阴正别

四、手太阳、手少阴正别

五、手少阳、手厥阴正别

六、手阳明、手太阴正别

第2节  术语与定义

结语:被整合之后的意义

第16章  气府与气穴——《内经》穴图的重拼与新解

第1节  《气府论》新解

第2节  《气穴论》新解

第3节  热俞与灸寒热病俞新解

第4节  《内经》时代腧穴总览

第5节  从脉为气穴所发到穴为脉气所发

结语:腧穴背后的秘密

第17章  扁鹊医籍辨佚与拼接

第1节  从扁鹊《脉法》到王叔和《脉经》

第2节  谢士泰《删繁方》

第3节  孙思邈《千金翼方》

第4节  《素问》、《灵枢》

第5节  《难经》

结语:书佚而术存

后记:面“璧”十年破皮壳

四、黄龙祥:关于书名(摘自《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前言)

十多年前,我在《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后记中提到,计划再写一本拟名“针灸学大纲”的小书,至于具体写什么怎么写当时还没有清晰的思路。但有一个主题——经脉学说的结构分析与理论重构,在写《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时已经构思,并在该书出版之后一直成为我的主攻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取得突破一直是我的梦想。

2009年读到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西医针灸学概论》)时,发现书中“西医针灸学”是以“古典中国针灸学”为参照系构建的,这时才想起2006年与出版社签订的“古典针灸学纲要”出版合同。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遂将十多年前草拟的“针灸学大纲”计划限定在“古典中国针灸学”的范围,并初定书名为《从经脉理论到针灸学大纲——还原、诠释、重构》。

自2013年起,国外关于“针灸生于中国,长于西方”的议论渐渐在国内传开,不断有国外朋友一遍遍地问我:针灸的定义是什么?针灸学的定义是什么?究竟有没有“现代中国针灸学”?前二个问题我时有思考,而最后一个尖锐的问题却未曾想过。当时也只能是默默地问自己:如果“现代中国针灸学”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实在,我有没有能力把她呈现出来——至少让针灸人能触摸到她的存在?

后来,在一半责任心和一半好奇心的驱动下,我踏上艰难的探寻之旅,可越走越迷茫,而这时我在另一条道上——古典经脉理论的探索却峰回路转见到了光亮,借着这缕亮光,我终于看清:不论寻找古典中国针灸学,还是当代中国针灸学的答案,都无法绕过、也不能回避“古典经脉理论的溯源、诠释与重构”这一全民关注、世人瞩目的关键问题。在历尽千难,终于觅得打开这一难题的钥匙之后,关于是否存在“现代中国针灸学”的探寻也在不知不觉中柳暗花明:虽然当代中国针灸学已经超出“传统”的边界,却还未至“现代”的高度。然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却真真切切地存在着针灸学的“新枝”,称作“中国新针灸学”可也。

这样,这本十多年前拟定的小书就有了三个可供选择的主题:经脉理论;中国古典针灸学;中国新针灸学。曾反复尝试将三部分内容在一本书中展开的可能性,但终因结构过于复杂,远非一本小书所能承载,而不得不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放弃;后又试着写成两本书,可是三部分内容不论怎么组合皆无法协调,最终还是决定写成三部独立的书:《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和《中国新针灸学大纲》。

这三本书对于中国针灸学的意义不用多言,然而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是一回事,有没有能力、有没有资格则是另一回事。

目标一经确立,倒计时的指针就在耳边响起,还不时伴随着来自海外针灸前辈和朋友的督促、期待的话语。然而正是由于这份清醒与警觉,1年、2年、3年……时光飞逝,星移斗转,而心静如水,一直到9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提笔——不是没时间,不是没用心,更不是改主意了,而是一直在耐心等待,等待那种足以令我激动的东西出现,以及那种按捺不住地想告诉读者的内心冲动。在第10个年头快要走完的时候,惊喜忽至,一个发现引发一连串发现,不到两周时间便完成了《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全书的框架设计和素材剪辑,简直喜从天降,兴奋难抑。我担心此时写序可能会不自觉地带进过多的个人情感而影响读者的理性判断。于是我决定先写后记——这正需要激情,待全书完成后再写序。而此刻,我发现当初激动的千言万语浓缩成了二句话:

第一,之所以学术界在经脉理论研究上存在着极大的分歧和无休的争论,根源在于从未对“经脉理论是关于什么问题(或命题)的解释”这一最基本问题进行过认真的论证并取得共识,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无人提出这个首要问题。欲知“经脉理论说什么”?先要知道她原先长什么样?又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模样?为此,我尝试文本学研究的原理与路径,从大量“误解”的实例中推出“理解”的本质与路径,不断向古典经脉理论的本来面目和本来意义逼近。我把在这一路径上的探索与发现集中在第一篇“理论体系一一还原与诠释”和附篇“回到文本——错乱与重拼”两篇中呈现。

第二,在我参与“九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过程中,听到的最受刺激的一句话是:“经络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当时我不知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当一年又一年过后,经脉理论实验研究的成果都没能在经络这个“筐”中留下的那一刻起,我便坚定地告诉自己:一定尽最大努力尽快为这个“筐”补上明确的边界,好让后来者的工作能一点点地在“筐”中不断积累。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痛定思痛,终于醒悟:挑战这一难题,单凭我之前熟悉的“学术史研究”以及后来探索的“文本发生学研究”这两条路径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寻找到经脉学说结构分析和理论重构的明确思路和有效方法,才有可能攻坚。本书第二篇“理论重构:从结构到内容”记录了我在这一路径上跋涉的艰辛和千虑一得的收获。

知道自己可以写《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差不多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而只过了数月,便将本已从我的写作计划中删除的《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出版合同重新放在了手边;在完成了第一本书的写作之后,才明确告诉自己:攀登第三高度——《中国新针灸学大纲》,可以启步了!

五、后记:面“璧”十年破皮壳

玉之美人皆美之,然而在开凿雕刻之前,玉之外观粗陋如石,因其外表覆盖着一层石质皮壳,年代越久,这层壳便越厚。或许正是玉石这一深藏不露的美,才激起人们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在我看来,古典经脉理论还不是一块美玉,更不是精美的玉器,而是一块藏在深山有着厚厚皮壳的玉璞。当我误打误撞进山探寻这块玉璞七八年之后,读到唐代杨上善留下的这样一句话:“智者以经脉为妙,若和璧之难知也”,分明在说:欲探经脉之妙者,若非大智大勇,回头即安。

如今距杨氏此言又越千年,这层“皮壳”又增厚多少?鉴识此璧的难度又增加几分?而此时,探求“经络的实质”的人们早已纷纷转身——知难而退。于是我停下来问自己:是否拥有大智而洞察秋毫?几乎没有任何迟疑就给出了否定的回答;再问:能否做到大勇,像当年卞和鉴璧那样坚信坚持自己的判断,先后失双足而不退?略有迟疑曰:做不到;最后问:能否大愚?迟疑中,我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响起: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最容易成功,一是大智,一是大愚。

而当探索经脉理论路上那一个个智者无功而返时,我看到了愚者成功的越来越大的希望。于是选择当一名愚者,选择坚持。然而,用一生最宝贵的10年赌经脉这块“玉璞”,依然需要给自己一个更硬的理由。这时10多年前在撰写《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期间遭遇的那次惊心动魄的历险镜头再次浮现……

事后总结两点:首先,上山没留下标记,断了自己的退路;更大的遗憾是下山没能留下标记,为后来者留下生还的希望(详见该书后记)。这一次我要留下一串脚印,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黄龙祥绝不会是探索此“经脉之石(实)”的终结者,就算这一次我撞得头破血流,摔得遍体鳞伤,最后只得到了失望,但以一人10年的坚持省去后来者的一个又一个的10年,岂不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举!不知是否我的真诚与善心感动了上帝,差不多是在第十个年头快要走完的时候,终于凿下一块“皮壳”,经脉这块“玉璞”向我露出了真容,虽不完全在我的预期,但足以让我激动不已

对理论研究的特点我曾用三个“最”字概括:研究周期最长,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走这条路不仅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进入一种连续的静思沉思状态。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在今天的大环境下,自觉选择并最终在针灸理论研究这条路上坚定走下去的人注定是孤独的,一旦踏上这条路,就赌上了你的一生。但如果让我再重新选择一次,依然痴心理论。有缘翻开这本小书的读者,当你读完之后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相信:不管怎样的选择,在此时给出的一定是理智的并不会轻易放弃的!

现在,我不想辜负上帝的厚爱,把我的发现告诉你:我用10年的坚持凿开了经脉之石(实)的“皮壳”;理清了古典中国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粗描了中国新针灸学大厦的蓝图。而将设计蓝图变成完美的实在——一个充满浪漫和智慧的实在,还需假以时日,寄望来者,我更期待这个来者中有你——这本小书的读者。

黄龙祥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日

六、编辑之语:从《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谈对经典文献的认识

我做编辑,今天能在这个场合出现并且讲一些狗尾续貂的想法,完全是沾了黄龙祥老师的光,可以说是蝇附骥尾。我觉得这是我的荣耀。因为时间比较紧,我给大家准备了几个部分,一是讲历史,二是我对经典的理解,三是讲文献,四是对目前的竞争的理解,五是这个书的感想,六是对作者的祝愿,时间有限,简单谈点体会。

第一个讲历史。我们搞中医也好或者做什么研究也好,必须要懂历史,历史的研究方法很多种,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我们要认识历史、要破解历史,就必须要还原历史,怎么去还原历史?我们的思维必须尽可能的与古人相接近,这样才能体会他们的衣食住行,才能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如果用后世的一些所谓的理论,硬要去分析破解古代的一些理论,我觉得可能就是进入一个误区。特别是目前大家可能知道,《伤寒论》,现在有用各种思维去猜测它,讲《伤寒论》也好,《内经》也好,讲得特别玄。本来中医是很朴素的,特别玄化的东西,我觉得不是中医的一个正途,很容易进入迷茫。我觉得在这点上黄老师给我们中医人做了一个榜样,我怎么评价黄老师这个事呢?就是神思与古人相接续,真正的把这个思维去还原,尽可能的与古人的思维方式相接近,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探究古人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这个过程需要一个非常深厚的文献经验,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智慧,这是我对这个书的第一个认识。

第二个,结合这个书,谈谈我对经典的认识。我认为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方式看待经典,看经典必须要历史地辩证地看经典,经典不是天生的,是逐步形成的,正如黄龙祥先生所说,如果搞懂经典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重构经脉理论,这个可能很多人听着好象挺怀疑,其实大家想想,咱们现在把《素问》王冰注奉为经典,大家看看王冰注写的序言里头,他把经典改来改去,是改了很多,如果这样的话,这肯定就是个悖论,你说经典不能动的话,王冰动了那么多?还有人说经典一个字不能改,其实,现在通过考古发现,现在很多字是错的,这个需要改吗?这个是改还是不改?明明知道错的为什么不改?王冰把《内经》改多少,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伤寒论》改了多少,如果往前翻的话,这个帐永远算不完。开一句玩笑,黄老师的书,黄老师也不知道我改了几个字,黄老师的书可能再过多少年以后会成为经典,大家也不知道陈东枢改了多少,我大的都给他汇报了,小的我也没告诉他,所以说,因为我做编辑,我对经典不是带着迷信的崇拜,任何时候它都会有错,这样经脉还原重构的思路,这个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正确的。

第三个就是关于谈谈我对文献的理解。我觉得做文献不是平常的寻章摘句,不仅仅是考证几个错别字,考证几个错误,我们要古为今用,我们要用我们的智慧,搞文献我历来主张是不仅仅要坐冷凳子,而且需要大智慧,这个方面黄老师也是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七、速读指南

对于性急的朋友,推荐以下三种速读方式:

(一)三档超高速

第一种速读方式,堪称最省时高效——就是只读题目,看看书皮就OK了。整部书说了两件事:对古典的经脉理论进行还原,基于现有的元素对将来的理论提出重构大纲。从篇幅上来看,前者是重中之重;从意义上来说,后者则是前瞻性极强的创意。

该书(题名)的核心是“经脉理论”,经脉理论的核心是“经脉”,而经脉是什么?对于不清楚的人来说,则是绝非只言片语能够说的清楚的。

经脉之于古人而言,分为经和脉,脉从何来,经由何去,是研究经脉命题的主体思路。然而时过境迁,当经+脉=meridian时(原谅我一时找不到词儿来表达这个复合词的新概念),“经脉”便在我们今人的脑海里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随着我们不断地给这个新的概念加以内涵,以至于我们自己都无法在现实中仿如我们的先辈那样明确地再认知和使用这一概念。

经、脉和经脉的概念,一源而三歧。

感觉上对“经脉”再熟悉不过的我们,如今已在春秋大梦中走的太远,直面古朴的经和脉,实在是难以自持、难以淡定、难以从容不迫。

(二)二档中高速

第二种速读方式,撰用原文,是著者“主要为以下两类读者而设:第一,不能确认是否必要阅读全书者;第二,没有时间通读全书者——尽管我已尽最大努力将文字一再压缩。”

著者将此部分列于正文之末,亦为全书最后一篇的始章,题名曰:“经脉别论十九条——写在书后的提要”。所谓别论,意指别出正文体例之外的论述;就内容而言,则可视为全书正文的浓缩版。本章以十九条小标题的形式提要地叙述了著者要表达的概念。

在这里,将十九条标题录于下,并谨以一个已读者的身份,加以总结和提示(列于标题后中括号内),希望速读者都能简快明了地掌握该书的核心内容。

第一条:经脉乃常脉即经数之脉[经脉的两种含义:(血)脉或(联系)线]

第二条:经脉数本无定数,脉行亦无定型[脉的数与行,术数与医数]

第三条:经脉学说是关于“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解释 [关联三体现:症状、诊、治疗]

第四条:经脉学说只是解释“机体远隔部位纵向关联律”的假说之一[①可以有其它假说;②勿将假说当实体]

第五条:以经脉解脉候是对“阴阳脉解”旧说的革命[四时阴阳解法VS六经十二脉解法,从是动病到所生病,从脉到经脉]

第六条:扁鹊医学是经脉理论诞生的摇篮[扁鹊学派将血脉理论转导为经脉理论]

第七条:“经脉病候”决定“经脉循行”,本输主治决定脉之终始[经脉理论应病候联系的需要而生,病候是潜在规则]

第八条:经脉辨证重在部位,循经取穴主取本输[现代之误:连线抢了节点的风头]

第九条:“标本”是十一脉的胚胎,“根结”是经脉连环的根基[血脉——标本(本末)——根结(衔接)——十二经脉 ]

第十条:“诊-疗一体”研究机体各部关系的三鸟一石[发现、确认、调控,三位一体。检验是理论之爸]

第十一条:“阴阳法则”促进了经脉循行描述的规范化,也僵化了经脉理论 [标准化即双刃剑,阴阳法则的偏歧促使经脉理解僵化]

第十二条:“经脉连环”成则“经脉之树”倒[十二脉连贯为一脉——新环代旧树]

第十三条:“十五络”改编自某种早期版本的经脉学说[十五 = 十一 + 四,①老脉新说;②凑二十七数]

第十四条:“经别”作为“理论补丁”已嵌入经脉之中[经别的基础意义在于介导六阳经入内:①连六府;②与阴经相表里]

第十五条:百变之冲脉记录了血脉理论的一次革命[百变神脉太冲——超级古老的不死传说]

第十六条:《气府论》是腧穴分部的产物[脉部纪穴 + 王冰的误解]

第十七条:《经脉》篇混乱不堪的根源在于编者三个不该有的疏漏[两个严重失误 + 三个不应有的疏忽]

第十八条:经脉理论的价值不在于“经脉线”而在于线上的关联点[①注重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而非连线;②对点的理解亦不要机械]

第十九条:经脉本质、针刺镇痛、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实为一脉三歧[一个本质和它的多个表象]

(三)一档普快速

第三种速读方式,是跳跃式的——由于著者在每一章节之后都设了一篇“结语”——于是,另一种神奇的速读方式产生了:那就是直接跳读每一章后面的结语部分。现把书中章节目录附结语名共抄于下,浏览之,亦可得全书轮廓之大概。

第一篇 理论体系:还原与诠释

序篇 经脉学说说什么——尴尬而绕不过去的问题

第1章 经脉、络脉与营、卫——古代血脉理论的新概念〖结语〗:解结

第2章 脉、络——“经脉”理论的术语〖结语〗:解脉

第3章 扁鹊医学与脉之离合——从诊脉到血脉、经脉理论的创立〖结语〗:追根

第4章 “经脉连环”——联系之脉串连的血脉之环〖结语〗:解链

第5章 标本与根结似是而非——习非胜是终不悟〖结语〗:解惑

第6章 十五络的脉络——整合与重生〖结语〗:解蔽

第7章 奇经之奇——八脉迷网冲脉为纲〖结语〗:解惑

第8章 经脉学说的发展——内外因素合力的作用〖结语〗:树与支架

第二篇 理论体系:从结构到内容

引言:经脉学说怎么说——明事求理

第9章 理论结构与科学内涵——照“镜子”与过“筛子”〖结语〗:从对照中找回迷失的自我

第10章 重构思路与方案——三步两阶段〖结语〗:重构的重心

第11章 确认与否证——目标与路径的选择〖结语〗:大自然只回答正确的提问

经脉别论十九条——写在书后的提要

附篇:回到文本:错乱与重拼

第12章 从误解看理解的路径与境界〖结语〗:再现问题

第13章 十二经脉路径——“直”“支”“别”“络”的规则〖结语〗:剪辑错位

第14章 十五络脉——于无疑处寻破绽〖结语〗:关键词的脱失

第15章 经别——原型与影子〖结语〗:被整合之后的意义

第16章 气府与气穴——《内经》穴图的重拼与新解〖结语〗:腧穴背后的秘密

第17章 扁鹊医籍辨佚与拼接〖结语〗:书佚而术存

后记:面“璧”十年破皮壳

中医之术乃实证之学,自古分科至今,术业专攻,闻道先后,所谓百川入海,万法归宗。其经络理论,传承千载,愈久弥真,亘古常新,值得我们每一位中医人去追溯和推敲。

有个性的人读有个性的书。

身处现实的我们,当产生一种寻找生活“慢节奏”的需求时,那是因为我们的已经在刻不容缓的高速中感到了些许的疲劳。何时,能够再次享受悠悠一品茗,漫漫半卷书的感觉,在朝日暖阳的上午,在斜阳余辉的下午,抑或在幽静弥漫的沉夜里……

八、另一种声音

一位“刺刺谷”的读者说:

黄老师文献功底深厚,只是此书恐怕很多传统的中医人不屑于读,而西医人又读不懂。

血脉理论的主流曾是潮汐说,乃效法地上流水构建。为了构建循环说,取代潮汐说,《灵枢·经脉》整合了血脉和联系之脉,以效法天体运行。而其中的联系之脉,本是为了解释人体远隔部位闲的关联而构建的,重要的是关联的点或部位,而不是其间的连线。这有点像物理学中的保守场,能量变化只与起点和终点有关,而与路径无关。 但是被纳入血脉理论之后,本来任意的连线成了循行线,被赋予了行血气的意义。因此误导今人不断的寻找经脉的实体结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2989.html

上一篇:[转载]黄龙祥:针灸理论创新之路向后走与向前走
下一篇:[转载]张树剑:一次艰辛的学术探险——读评黄龙祥先生《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