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已有 1720 次阅读 2023-12-16 22:39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陈盼杨剑肖永红.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医药导报,网络首发时间:2023-09-27 18:21:24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近年来全球最关注的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之一,严重威胁着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是降低新冠病毒对人群危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各国积极开展新冠疫苗研发和接种工作,其中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mRNA疫苗占据了主要市场。随着变异株传播能力和变异逃避能力增强,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和持久性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该文就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提供借鉴。

2019 年底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首次被报告以来,其引起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迅速席卷全球,给全球的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1]。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刺激机体对SARS-CoV-2产生特异性免疫,在接种后至少数月内使机体保持对SARS-CoV-2 的防御作用。另外,接种新冠疫苗可以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减少SARSCoV-2 在人群中的传播,保护无法接种疫苗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因此,为了将新冠疫情对世界人民的健康损害降到最低,多国开始积极研制和推广接种新冠疫苗,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全世界完成接种的新冠疫苗已超 13 亿剂次[2],这为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截至2023 年 3 月 3 日,已有39种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表1),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有180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新冠疫苗高达199种,其中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灭活疫苗、mRNA 疫苗的数量最多[3]。然而,由于疫苗免疫效果在接种后随时间逐渐下降以及变异株逃避现有疫苗的识别,维持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本文主要就新冠疫苗常见类型的代表性疫苗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新冠疫苗的研发及接种工作提供参考。

病毒载体疫苗

病毒载体疫苗将编码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基因导入载体病毒基因组中,该病毒载体进入人类细胞后,导入的基因在人体内表达,诱导机体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目前至少有10 种病毒载体疫苗已获批使用,有 8 种处于Ⅲ/Ⅳ期临床试验阶段[3]。

Ad5-nCoV是一种由天津康希诺公司和北京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以复制缺陷的 5 型人腺病毒为载体的病毒载体疫苗。一项国际多中心的Ⅲ期试验结果发现,在成年人群中接种单剂次 Ad5-nCoV 后 28 d,疫苗对发生有症状的 COVID-19 的保护率为 57.5%,对发生重症 COVID-19 的保护率为91.7%[4]。另外,在完成全程接种的情况下,对于有 SARSCoV-2 感染史的个体,Ad5-nCoV 诱导的中和性抗体水平与 mRNA疫苗 BTN162b2 类似,高于灭活疫苗CoronaVac;对于既往没有SARS-CoV-2 感染史的个体, Ad5-nCoV 诱导的中和性抗体水平明显低于 BTN162b2,而明显高于 CoronaVac组;Ad5-nCoV 组中没有产生中和性抗体的接种者比例也略高于 CoronaVac 组和 BTN162b2 组(3.57% vs 0.89% vs 0%)[5]。

在Omicron 流行期间,接种灭活疫苗 BBIBP-CorV、WIBP-CorV 和 CoronaVac 组对预防SARS-CoV-2 感染和危重型 COVID-19 发生的总体有效率均略高于接种 Ad5-nCoV 组(16.3% vs13.2%,88.6% vs 77.9%)[6]。由此可见,Ad5-nCoV 对于保护机体感染 SARS CoV-2 有一定的保护效果,但在预防重症方面保护作用更加突出。

康希诺公司随后改变药物剂型研制出雾化吸入型 Ad5-nCoV 疫苗,用雾化器将疫苗变成了微小颗粒,经鼻吸入即可。在既往接种两剂 CoronaVac的成年人中使用雾化Ad5-nCoV,其免疫原型强于三剂 CoronaVac 注射方案,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高水平的中和性抗体,且这种更高的免疫水平可以持续至少 12个月[7-8]。ZHANG 等[9]对至少 6个月前接种两剂灭活疫苗的个体分别强化接种肌内注射型的腺病毒疫苗 Ad5-nCoV、灭活疫苗 CoronaVac、重组蛋白疫苗 ZF2001、以及气雾型 Ad5-nCoV,试验结果表明,在所有实验组中,对Omicron 最强烈的中和抗体反应发生于强化接种气雾型 Ad5-nCoV 后 28 d,分别是CoronaVac 组的 14.1 倍、ZF2001 组的 5.6 倍和注射型 Ad5-nCoV 组的 2.0 倍;对 Omicron 最强烈的 IFNγ T 细胞应答反应也发生于接种气雾型 Ad5-nCoV 组,是 CoronaVac 组的 12.8 倍、ZF2001 组的 16.5 倍和注射型 Ad5-nCoV 组的 5.0倍,可见气雾型 Ad5-nCoV 为强化接种疫苗及控制 Omicron 传播提供新方案。雾化型 Ad5-nCoV 异源接种方案的免疫原性优于其他接种方案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①CoronaVac 和 ZF2001与 Ad5-nCoV 的作用机制不同,在激活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了协同互补的作用;②IgA 在早期抵抗 SARS-CoV-2 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0],雾化型 Ad5-nCoV 可以激活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和分泌型 IgA,在病毒进入呼吸道时便快速阻断感染,这是通过肌内注射途径接种的疫苗所欠缺的。

在预防 SARS-CoV-2 感染、相关住院和死亡方面,Ad5-nCoV 的保护效果略低于其他两种病毒载体疫苗 ChAdOx1-S 和Ad26.COV2.S(70.50% vs 80.79% vs 82.18%,72.31% vs 80.23% vs 77.33%,79.93% vs 86.81% vs 85.79%),其中ChAdOx1-S 的保护效果最具优势[11]。这可能是由于疫苗所选择的载体病毒不同。Ad5-nCoV 和 Ad26.COV2.S 分别以复制缺陷的人 5 型和 26 型腺病毒作为载体,人腺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导致既往感染过人型腺病毒的个体体内可能存在特异性中和抗体,使携带 SARS-CoV-2 刺突蛋白基因的人型腺病毒可能无法成功感染接种者。而ChAdOx1-S 采用在人群中传播较少的黑猩猩腺病毒作为载体,降低人群存在预先免疫而降低疫苗效果的可能。另外,基于一个个体同时携带人5型和26型腺病毒抗体的几率低于仅携带其中任一腺病毒抗体的概率,另一种病毒载体疫苗 Sputnik V 分别以人5型和26型腺病毒作为载体进行先后两次接种,这种接种方式也可以提高机体对腺病毒的免疫应答水平。

尽管 ChAdOx1-S 的保护效果相对于其他同类型疫苗占优势,但就安全性而言,ChAdOx1-S 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一项在美国、智利和秘鲁开展的Ⅲ期临床试验招募 32 451例受试者,尽管绝大多数的 ChAdOx1-S 接种者出现不良反应(92.6%),但均为短暂的轻中度不良反应;严重的不良反应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发生率均<0.1%,未见血小板减少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或异常部位的静脉血栓形成事件[12]。类似地,韩国的研究数据证实,在接种第一剂和第二剂 ChAdOx1-S 后分别有 76.8%和 74.4%的医护人员发生至少一次局部或全身不良事件,但没有一次出现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13]。然而,多地报告ChAdOx1-S 接种者出现凝血异常反应,研究指出接种 ChAdOx1-S 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栓形成等风险升高有关[14]。在年轻人群和老年人群中,ChAdOx1-S 和 Ad26.COV2.S 接种者发生由静脉血栓和出血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以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频率均高于BNT162b2 接种者,严重不良事件相关的死亡率也更高;ChAdOx1-S 接种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频率高于 Ad26.COV2.S 接种者[15]。同样地,CARI 等[16]研究也表明,与接种BNT162b2 比较,接种 ChAdOx1-S 发生血小板减少症、肺血栓栓塞和其他血栓形成和出血事件等严重不良事件频率要高得多。基于此,欧洲药品管理局展开调查,认为与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血栓栓塞事件是 ChAdOx1-S 非常罕见的副作用,调查结果显示接种 ChAdOx1-S 的总体获益大于风险[17];而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声明建议暂停使用 ChAdOx1-S 疫苗[18],多国也相继宣布暂停接种 ChAdOx1-S。因此,关于ChAdOx1-S 的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长期的随访观察。相比于 ChAdOx1-S,Ad5-nCoV 在III 期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耐受性,在成年人群中接种单剂次 Ad5-nCoV 后 28 d,注射部位疼痛(61.3%)是最常见的局部不良反应,头痛(44%)是最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4]。

重组蛋白疫苗

重组蛋白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靶抗原与某种表达载体蛋白相结合,在靶抗原大量表达之后纯化,注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常常需要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目前至少有 12 种重组蛋白疫苗已获批使用,有24种处于Ⅲ/Ⅳ期临床试验阶段[3]。

NVX-CoV2373 由 Novavax 公司开发,以重组纳米颗粒刺突蛋白作为抗原,以独特的Matrix-M 作为佐剂[19]。FORMICA 等[20]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年轻人群和老年人群中接种 NVX-CoV2373 均可以诱导产生稳定水平的中和性抗体,血清转化率至少达到 96%。

类似地,日本成年人群接种两剂 NVX-CoV2373 后 2 周血清内中和性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达到峰值,血清转化率达到了100%,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度或中度,并在接种后约 3 d 消退[21]。从保护效果持续时间来看,NVX-CoV2373 也表现良好。一项对包括 NVX-CoV2373、Ad26.COV2.S、BNT162b2 和 mRNA-1273 的新冠疫苗比较研究中,在免疫接种后6个月,NVX-CoV2373 诱导的中和抗体 GMT 是 Ad2.COV6.S的 2.6倍,与 BNT162b2相当,略低于mRNA-1273[22]。在平均接种 4.5 个月后,疫苗预防SARS-CoV-2 感染的保护率为 82.7%,对发生重症 COVID-19的保护率高达 100%[23]。这略优于另一款重组蛋白疫苗 ZF2001,在成年人完全接种 ZF2001 后至少 6 个月内,ZF2001 对于预防有症状的 SARS-CoV-2感染、重症及危重症 COVID-19 的保护率分别为 75.7%和87.6% [24]。

目前关于NVX-CoV2373 预防SARS-CoV-2 变异株感染的研究多与 Alpha 及 Beta 相关,关于Omicron 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在南非 B.1.351 流行期间,NVX-CoV2373 预防健康人群感染 SARS-CoV-2 的保护率为 60.1%[25]。在英国开展的一项15 187 李受试者参与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对于成年受试者,接种两剂 NVX-CoV2373 对预防 SARS-CoV-2 感染具有89.7%的保护作用,未报告有COVID-19 相关住院及死亡事件,并对英国当时广泛传播的B.1.1.7 变异株的保护率达到 86.3%[26]。这与在美国、墨西哥开展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相一致,接种 NVX-CoV2373 后3个月,疫苗对预防 SARS-CoV-2 感染的保护率为 90.4%,其中对预防 Alpha 感染的保护率为 93.6%[27]。

值得注意的是,接种 NVX-CoV2373 可以快速诱导机体产生强烈的针对 SARS-CoV-2 刺突蛋白的特异性 CD4+T 细胞反应,以产生大量的滤泡辅助性T细胞群体以及产生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 等细胞因子为主的多功能细胞因子产生细胞为特征,这可能是因为 NVX-CoV2373 疫苗中佐剂Matrix-M 增加了疫苗的免疫原性。除此之外,NVX-CoV2373 免疫也会诱导部分 CD8+T 细胞反应,但明显不如 CD4+T 细胞反应强烈[28-29]。这与 ZHANG 等[22]研究结果相类似,尽管NVX-CoV2373 诱导记忆 B 细胞的能力均低于 Ad26.COV2.S、BNT162b2和 mRNA-1273,但其诱导记忆 CD4+T 细胞的能力与诱导抗体能力类似并高于这三种疫苗。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疫苗制备技术,通过理化手段使病原体丧失致病性,但仍然保持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安全性较好。灭活疫苗是我国接种最广泛的新冠疫苗种类[30]。目前至少有 11 种灭活疫苗已获批使用,有13种处于Ⅲ/Ⅳ期临床试验阶段[3]。

BBIBP-CorV是由中国国药集团和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灭活疫苗,以氢氧化铝为佐剂,是我国最早获批紧急使用的疫苗之一。一项阿根廷的研究表明,接种两剂 BBIBPCorV 对预防 SARS-CoV-2 感染和发生重症均有明显的保护效果,对预防相关死亡的疫苗有效性达到了85.0%[31]。另一项摩洛哥的研究也证实,在接种 BBIBP-CorV 后的前4个月内,疫苗对预防 COVID-19 相关住院的有效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 88%,87%,87%,5%),第 5 个月和第 6 个月有所下降,但仍保持>60% [32]。针对阿布扎比地区≥19 岁人群的研究数据显示,接种两剂次 BBIBP-CorV对于预防 COVID-19 相关住院、重症监护和死亡的有效性分别为 80%、92%和 97%[33]。类似地,另外一种灭活疫苗 Corona Vac在预防重症方面也有较好的表现。在18~59 岁人群中接种 Corona Vac 可以预防有症状的COVID-19(83.5%)和相关住院事件(100%);在 3~5 岁儿童中对发生有症状的 COVID19、相关住院和重症监护的保护效果分别为 38.2%、64.6%和 69.0%[34-35]。

灭活疫苗在预防 COVID-19 相关重症与死亡方面的保护效果更显著可能是因为其作用靶点不局限于刺突蛋白,并且能激活较强的细胞免疫反应。PETROVIC 等[36]发现完全接种BNT162b2 和 BBIBP-CorV 后 28d均可提供强大的免疫反应和刺激血清抗体转化,但接种BBIBP-CorV所产生的中和性抗体GMT低于接种 BNT162b2(72.74 比 216.55)。在VALYINAGY等[37]开展的一项研究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在既往无感染史者中接种 BNT162b2可以诱导比 BBIBP-CorV 更强烈的体液免疫;在既往感染者中接种 BBIBP-CorV 组仅有40%在第一剂后出现强烈的血清反应,而在接种 BNT162b2 组这一比例达到 100%。然而,这并不意味着 BBIBP-CorV 的免疫原性低于 BNT162b2,因为接种二剂次 BBIBP-CorV个体的血清转化率同样达到 100%。另外,该研究还观察到,BBIBP-CorV 不仅可以诱导抗刺突蛋白的 T 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以诱导 T 淋巴细胞对未编码在 BNT162b2 中的其他结构蛋白的免疫应答。同样地,对于 CoronaVac,MOK 等[38]在中国香港比较其与 BNT162b2 在中国香港成年人群中完全接种时产生的免疫应答水平。蚀斑减少中和试验发现 BNT162b2 组的使蚀斑数减少 50%的血清抗体滴度水平明显高于 CoronaVac(251.60 vs 69.45),但CoronaVac 诱导的针对结构蛋白的细胞免疫水平高于 BNT162b2。这与VALYI-NAGY 等研究结果相一致,尽管 BNT162b2 可以诱导比 CoronaVac 更强烈的体液免疫,但 CoronaVac还可以诱导针对刺突蛋白以及其他结构蛋白的细胞免疫反应。一般来说,体液免疫的强度与预防 SARS-CoV-2 感染的保护效果正相关,细胞免疫则在预防发生重型 COVID-19 方面起着主导作用[39]。因此,这两项研究提示,灭活疫苗不仅可以针对刺突蛋白和其他结构蛋白发挥更广泛的保护效果,降低变异株发生免疫逃逸的可能性,还可以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细胞免疫,降低发生严重的 COVID-19 的风险。

4 mRNA疫苗

mRNA疫苗是将被包裹的编码病原体靶蛋白的 mRNA直接注射到人体内,该段 mRNA可以在宿主细胞稳定地表达靶蛋白,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0-41]。绝大多数使用及研发中的新冠 mRNA 疫苗在宿主体内表达刺突蛋白,由脂质纳米颗粒递送[40,42]。目前至少有 4 种 mRNA 疫苗已获批使用,有10种处于III/IV期临床试验阶段[3]。

mRNA-1273是由美国 Moderna公司及NIAID研究所研发的 mRNA疫苗。BADEN等[43-44]发现,mRNA-1273 的保护效力为 94.1%,显著降低有症状的 COVID-19 的发生率,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可以至少持续存在 6个月。墨西哥的一项纳入 500 万余人的大型研究对BNT162b2、mRNA-1273、Sputnik V、Ad5-nCoV、Ad26.COV2.S、ChAdOx1-S 和CoronaVac 的保护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完全接种的情况下,就预防 SARS-CoV-2 感染而言,mRNA-1273 的保护率最高,并明显高于 BNT162b2(91.5% vs 80.34%);就预防COVID-19 相关住院而言,mRNA-1273的保护效果一般,均低于 BNT162b2、Sputnik V、ChAdOx1-S(78.00% vs 84.3% vs 81.3% vs 80.2%);就预防 COVID-19 相关死亡而言,mRNA-1273 和 BNT162b2 的保护率最高且相似(93.5% vs 89.8%)[11]。ROMEROIBARGUENGOITIA 等[45]开展的多国研究同样针对这 7 种疫苗展开比较,结果发现在有和无 SARS-CoV-2 感染史的人群中,除了有感染史且接种 Sputnik V 者组的抗体滴度高于BNT162b2 组以外,接种 mRNA-1273 和 BNT162b2 后产生的中和性抗体 GMT 均明显高于其他疫苗,其中 mRNA-1273 明显高于 BNT162b2(4950.0 vs 2630.0,1875.0 vs 998.0)。然而,一项在美国 6 个州开展的前瞻性对照试验中,将接种第 2 剂后至少 14 d 者分为完全接种组,将未接种者、第 1 剂后至少 14 d 者、第 2 剂后不满 14 d 者及其他疫苗接种情况不确定者分为不完全接种组。结果表明,不完全接种组中 BNT162b2 和 mRNA-1273 的疫苗效力分别为 80%和 83%,完全接种组则分别为 93%和 82%[46],在该项研究中,接种BNT162b2 的保护效果略优于mRNA-1273。

有研究指出,mRNA-1273和BNT162b2 接种者体内的中和性抗体均可以持续至少 6 个月,保护效果较持久[47]。两种疫苗的 IgG水平均在第 6 周达到峰值,mRNA-1273 的IgG 滴度水平在接种两剂后第 14~20天、第 42~48 天和第 70~83 天更高,BNT162b2 则仅在第28~34天更高[48]。尽管mRNA 疫苗的有效性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但这对于BNT162b2 尤其明显[49]。另有报道,与 BNT2b162 比较,接种 mRNA-1273 发生突破性感染的可能性更低。一份接种两剂 mRNA 疫苗的六个月随访数据显示,mRNA-1273 接种组突破性感染的累积发生率为 0.59%,BNT162b2 接种组突破性感染的累积发生率为 0.84%[50]。

在防御变异株方面,TANG 等[51]发现,接种第二剂 mRNA 疫苗至少 14 d 后,mRNA-1273对于预防任何有症状或无症状的 Delta 感染以及相关重症的有效性均明显高于 BNT162b2(73.1% vs 51.9%,96.1% vs 93.4%)。另有研究表明,对于Delta假病毒,mRNA-1273、BNT162b2 和 Ad26.COV2.S 诱导产生的中和性抗体 GMT 相对于野生型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在最近接种初始或加强疫苗和先前感染的接种者中 Delta 中和性抗体仅略有减少;而在对于 Omicron 假病毒的所有分组中,3 种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性抗体 GMT 相对于野生型均发生显著降低,其中最近接种强化疫苗者的 GMT 降低幅度同样最小,mRNA-1273、BNT162b2 和Ad26.COV2.S 分别降低了2倍、4倍和13倍[52]。这与 WILLETT 等[53]研究结果类似,完全接种 BNT162B2 及 mRNA-1273 对 Omicron 的疫苗效力均明显低于 Delta(26.02% vs 83.55%,23.70% vs 87.82%)。mRNA 疫苗对预防 Delta 感染不仅在保护率上优于 Omicron,在保护效果持久性方面也明显优于 Omicron。完全接种 mRNA 疫苗 14~90 d后疫苗对预防 Delta 感染的保护率为 80.2%,在 91~180 d、181~270 d 和超过 270 d 后分别下降至 68.9%、63.7%和 61.3%;相比之下,对 Omicron 的保护效果更差且下降更明显,在完成接种 14~90 d、91~180 d 和 181~270 d 后疫苗对预防 Omicron 感染的保护率分别为44.0%、23.5%和 13.8%,超过 270 d 后保护率仅为 5.9%[54]。因此,mRNA 的疫苗可有效诱导机体对 SARS-CoV-2 野生型和 Delta 变异株的体液免疫,但对 Omicron 变异株的保护效果欠佳且作用不持久。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在预防 SARS-CoV-2 野生株及变异株感染和疫苗保护作用持久性方面,mRNA-1273 比 BNT162b2 更具优势。这可能是因为 mRNA-1273 能递送更多的 mRNA(100μg 比30μg),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特异性 IgG 抗体[50]。

总而言之,相比于其他疫苗,mRNA 疫苗对于预防 SARS-CoV-2 野生型和变异株感染以及对 COVID-19 相关的住院和死亡均有较好的保护效果。与此同时,mRNA 疫苗在 III 期试验中安全性良好,绝大多数接种者出现短暂的轻微的不良反应,一般不超过24 h,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43,55],是目前总体效果最好应用最广泛的疫苗之一。

结论

在目前已获批紧急使用或上市的疫苗中,mRNA 疫苗在预防野生株和变异株感染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其中 mRNA-1273 的保护效果略优于 BNT162b2,保护效果一般可以持续至少 6 个月,是目前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新冠疫苗之一;相比于预防 SARS-CoV-2 感染,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在预防 COVID-19 相关重症及死亡方面的保护效果更为突出,且运输保存要求低于 mRNA 疫苗,有利于普及接种;我国研发的雾化吸入型Ad5-nCoV 可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反应,互补的作用机制以及优化的接种方式为新冠疫苗研制工作提供了新方案。就安全性而言,除了 ChAdOx1-S 在凝血相关不良反应方面仍有争议以外,绝大多数新冠疫苗的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发热、乏力等,症状多为轻中度且一般在 1~3 d 自行消退。

然而,现尚无理想的新冠疫苗。理想的新冠疫苗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对人群具有显著的保护效力,持续时间较长;②技术成熟,安全性好;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快速的工业生产;④稳定性好,易于运输和储存;⑤给药方式简便,最好是单剂次;⑥可以修改靶点,以灵活应对变异株。现有的疫苗正面临着变异株逃避免疫和持久性有限的挑战,未来可以考虑采取强化接种、异源接种、经鼻腔接种以及开发多价疫苗等措施来提高新冠疫苗对机体的保护效果。

表 1 全球已获批紧急使用或上市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种类

疫苗名称

研发机构

获批时间

接种方式

疫苗特点

病毒

载体

疫苗

Convidecia(Ad5-nCoV)

中国康希诺、北京生物技术研究院

2021 年 2月

肌内注射

生产简便,安全性较好;部分人群存在载体病毒抗体, 影响免疫效果。

Vaxzevria(Covishield,ChAdOx1-S)

英国 Oxford 、英瑞 AstraZeneca

2020 年12 月

肌内注射

Ad26.COV2.S

美国 Janssen

2020 年12 月

肌内注射

Sputnik V(GamCOVID-Vac)

俄罗斯 Gamaleya

2020 年 8月

肌内注射

Sputnik-Light

俄罗斯 Gamaleya

2021 年 5月

肌内注射

SPRAY 08-GamCOVID-Vac-2021

俄罗斯 Gamaleya

2022 年 4月

鼻腔滴剂

Convidecia Air

中国康希诺+ 北京生物技术研究院

2022 年 9月

雾化吸入

Salnavak

俄罗斯 Generium

2022 年 7月

鼻腔喷雾

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肺炎疫苗

中国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万泰生物

2022 年12 月

鼻腔喷雾

iNCOVACC

印度 Bharat Biotech

2022 年12 月

鼻腔滴剂

重组

蛋白

疫苗

ZifiVax(ZF2001)

中国智飞龙科马、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21 年 3月

肌内注射

安全性较好,生产简便,存储和运输方便;需多次接种,免疫原性受表达系统影响。

Nuvaxovid (Covovax,NVXCoV2373)

美国 Novavax

2022 年 7月

肌内注射

MVC-COV1901

中国台湾高端疫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2021 年 7月

肌内注射

NVSI-06-07

中国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

2021 年12 月

肌内注射

NVSI-06-08

中国国药中生生物技术研究院

2021 年12 月

肌内注射

SCTV01C

中国神州细胞

2022 年12 月

肌内注射

SCB-2019

中国三叶草生物

2022 年12 月

肌内注射

Coviccine

中国威斯克、四川大学

2022 年12 月

肌内注射

珠海丽珠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疫苗

中国丽珠单抗、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2022 年 9月

肌内注射

Abdala

古巴 CIGB

2021 年 7月

肌内注射

Soberana

古巴 Instituto Finlay de Vacunas

2021 年 8月

肌内注射

Razi Cov Pars

伊朗 Shifa

2021 年10 月

鼻内喷雾

灭活

疫苗

Covaxin (BBV152)

印度 Bharat Biotech

2021 年 1月

肌内注射

技术成熟,研发速度快,生产简单,便于保存和运输;免疫原性易被破坏,接种剂量大,维持作用时间短,需多次接种。

Covilo(BBIBPCorV)

中国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0 年 7月

肌内注射

Covilo (WIBP-CorV)

中国国药集团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2020 年 6月

肌内注射

CoronaVac

中国科兴中维

2021 年 1月

肌内注射

KConVac

中国康泰

2021 年 5月

肌内注射

Covidful(IMBCAMS)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所

2021 年 6月

肌内注射

VLA2001

法国-奥地利Valneva

2022 年 3月

肌内注射

QazVac

哈萨克斯坦教育和科学部生物安全问题研究所

2021 年 1月

肌内注射

COVIran Barkat

伊朗 Shifa

2021 年 6月

肌内注射

Turkovac

土耳其 Erciyes 大学、卫生研究所

2021 年 9月

肌内注射

Kovivac

俄罗斯Chumakov

2021 年 2月

肌内注射

mRNA疫苗

SpikeVax(mRNA1273)

美国 Moderna、NIAID

2020 年12 月

肌内注射

预防效果好;研发难度大,生产技术未普及;储存和运输要求高,疫苗成分易降解。

Comirnaty(BNT162b2)

美国 Pfizer、德国 BioNTech

2020 年12 月

肌内注射

ARCoV mRNA LNP

中国军事科学院、沃森、艾博

2022 年 9月

肌内注射

SW-BIC-213

中国斯微

2022 年12 月

肌内注射

DNA

疫苗

ZyCoV-D

印度 Zydus Cadila

2021 年 8月

皮内注射

比 mRNA 疫苗更稳定,易储存和运输;DNA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存在安全隐患。

合成

肽疫

EpiVacCorona

俄罗斯矢量所

2021 年 8月

肌内注射

安全性较好,可大规模生产,易制成多价疫苗,特异性高,易保存和运输;研发技术复杂,目前应用有限。

参考文献(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4106.html

上一篇:[转载]2020诺贝尔医学奖:三人接力,只为攻克丙型肝炎
下一篇:王瑞文:戏说心理治疗流派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1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