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名医陈伯庄

已有 1030 次阅读 2023-9-26 11:52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周伟周金林. 名医陈伯庄. 湖北中医杂志2009,31(6):3-4+67

1 承继家学 擅治温病

陈伯庄教授出生世代中医之家他勤学自勉,承继家学,擅治温病对四时急性热病,集各家之长,融合经方、时方、择其善而从疗效显著。早年他目睹旧社会劳动人民之疾苦,每年夏秋之际传染病症繁多,尤以饮食不洁而致病者烈。其最常见为吐泻,为痢疾;若遇水患或刀兵之岁,每有“霍乱”出现,其凶残猛烈如虎故称“虎疫”。他以祖传“附子理中泻心黄土汤”为治常能十愈七八,甚至十愈八九。其方即附子理中汤”加黄连、法半夏、黄芩、灶心土、配醋烧木炭一段共为大剂,参用好纹党或台党即可。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陈老还勇于探索不断总结撰写并发表了“叶天士的‘养胃阴’理论机制探讨”“漫话伏暑”“略论仲景四方在温病临床应用”“竹叶石膏汤加三炭治疗跟蛆之一得”等多篇论文,颇具学术价值,完善了治疗温病的治则和方药。

2 折节卑恭 学人所长

陈教授的叔祖父承先教善治“黄汗”。陈老虽知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对“黄汗”的治疗法则,但用芪芍桂酒汤”与“桂枝加黄芪汤”之成方试治,效果殊不理想。于是陈教授虚心诚恳向叔祖父请教一而再,再而三,叔祖父秘而不授。之后逢年过节陈老必亲往叔祖父家恭礼拜候,几近一年才得亲见叔祖父治“黄汗”之方药。其方中有白芷、姜炭、白芍、黄芪、黄柏等五味药量用之较重或尤重,一时竟莫明其妙处。随后他熟虑深思之才悟其立法处方之命意。白芷为阳明经透泄内邪或解外邪之专药;姜炭、白芍、黄芪三味合用为温养血气之良剂其归经应属足太阴脾与手少阴心,以心主血而脾统血且脾胃为人身气血之源,并主肌肉四肢;黄柏为泄足少阴肾经伏郁“湿火”之佳品,可内泄外达,两擅其功。合而言之,本方立法从胃与脾及心与肾诸经着手有温养血气,兼扶正泄邪之意。其余药味如防已、茯苓皮、芦根、滑石之类,“甘淡驱湿”而不耗损元气。同时陈教授临床治疗“黄汗”,对湿肿尚盛小溺涩而欠利者,加椒目、泽泻以分利之;见汗出着衣色黄深浓者,少用茵陈、枝子之属;呕逆恶心而纳差者,加蕾香、佩兰之品以芳化;表束热不解者,加香蕾、苏叶以疏达,均获满意效果。陈老还说:“黄汗”之为病,毕竟气损血弱,营卫失固,虚多邪少,复内蕴湿火,故绝不同于“黄疸”之机理,治法自亦两不相体。他认为,学人所长,为业医者应有之道义也。

3 悉心研读 融会贯通

陈教授认为,为医如为将,用药如用兵,将在智而不在勇,兵贵精而何须多,惟有通晓中医经典著作要旨,旁及历代各家学说有关临床实用精华,博而能约,熟而能用,斯能有定识于平时,方能有定见于俄顷,况‘伤寒’为‘大病’。他常说:“病之消息,轻重缓急,进退安危,常决于顷刻之间,故非锤炼具备一定之胆识,颇难因祸不为福、转败而为攻,何能扶伤救死。”

在四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陈师悉心研读历代医家的经典著作,探究其真谛,融会贯通于实践。如在他撰写的 《略论仲景四方在温病临床应用》一文中指出:仲景之方,不少可以运用于温病临床,尤以“清”“下”两法中之要方为最。他认为,“竹叶石膏汤”原文本义乃为大病瘥后(原作“伤寒解后”),胃热津伤气逆立法。此类病情,在温病邪热初平津气虚耗之际,最为多见。其主要病机在于津气两虚、余热未罢,此际益养津气须避滋腻,清扫余热切忌苦寒,重在清补二字。所谓“清”者,汰其余而非沃其焚;所谓“补”者,益其阴而非煦其阳。而竹叶石膏汤一方,恰好具备两方面之长,故为开温病“清补”一门之首方。临床运用,尚须审视邪热余留之多寡,津气损伤之轻重,而有剂量之侧重:偏重热者,竹叶、石膏,酌情予以益损;偏于气津亏者,麦冬、人参、甘草,酌情予损益。其中半夏,若非气逆欲吐胃纳难开较甚者,一般宜损不益,取其协调气机之义;而粳米以山药或莲子肉(鲜者更佳)代之为佳。更有“化源欲绝”险重之证,即现汗漓、鼻煽、脉散、喘喝、肢厥,复现舌干口燥,胸腹蕴热(余热留伏)、小便涓乏,皆由热耗津伤、气液涣散所致。谓化生气液之源危亡在即之意。其源之火本究在于胃,上关于肺,下关于肾,三焦相属,源通之体。是病之因果,在于先亡其阴,后亡其阳,阴虚而阳不固,导致阳随阴亡。惟有持“存阴者存正也,存正即扶阳”之论点(见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以大剂竹叶石膏汤加五味子、浮小麦、红枣、生龙骨、生牡,倍人参、麦冬,大事清补阳明,复阴敛阳,待其阳复,水道自行通调,方可无虞。陈老认为,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对此问题叙证既欠全面,说理也偏责于肺,方药仅言“人参白虎”,似觉未概此类病情全貌,却有重险急危之别。

1973年冬,陈师曾治一患者,其弟高热昏痉,初起频频呕吐水液,便秘溺少,不纳饮食,胸部以上时有汗出,舌红少苔,脉数无力。西医作“流脑”治疗,不治先死。其继病,证亦如之,仍用西药连日未效。请陈老会诊,以大剂竹叶石膏汤加葛根、竹茹、川黄连、菊花、川芎、白芍、玄参等品,冲服梨汁、姜汁,从清和阳明与清疏阴经着手,清邪中有养正,补虚中有化邪,连进三剂而获救。故陈老认为:“竹叶石膏汤运用于温病临床,既可以善后,还可以救逆”。

“白虎汤”本为阳明经热炽盛而设,其立法之旨,在于清荡无形邪热外达,陈教授认为此谓“凉飘夺炎热”是也。并以为温病之出现“气热”披猖者,固非少见,多因季候不同,常有其他兼夹,其证既非运用“白虎”不可,又非持“白虎”之清“气热”所能毕事。通常所见“葱豉白虎”即用白虎加葱豉及细辛少许,以治“气热而兼卫表郁闭之证”;“柴胡白虎”即用白虎加柴胡、括蒌根、荷叶,治“阳明证多而重”,而“少阳证少而轻”之候;“新加白虎”,即用白虎汤加薄荷、滑石、竹叶、嫩桑枝、芦根、灯心草,治热汗烦渴、溺短赤热、肌表出疹等热毒流散三焦之证;“白虎加苍术”,即用白虎加苍术,还可以加茯苓或连皮、鸡苏散,或加少许“三仁”,治中焦湿热并重干扰上下之证,以及用白虎合香藿饮,治暑多湿少微兼寒束之证;白虎加银翘、防风、白芷,或加碧玉散、土茯苓等品,治暑热火毒头面发疮证,等等。并非刻定于经方之“白虎加人参”“白虎加桂枝”等证。

陈教授认为,“麻杏石甘汤”治疗邪热壅肺,具有开、降、和、清之综合妙用。临床运用须注意两大问题:一为酿痰阻气恋邪难解,须加芦根、瓜瓣、荸荠 (连皮)、桔梗、浙贝母等品,以加强清化之力;二为邪热波及血分而发红疹,须加生地、丹皮、玄参、大青叶等内清外透。若遇夏秋暑湿外汗较多者,宜用薄荷易麻黄,并配白虎汁和“五汁清米饮”等,以益肺胃之津气而鼓邪外达,此仿叶桂“荷杏甘石”与吴塘“益胃”“增液”之法则,而变通其用更为臻美。陈老说:“是故仲景方在温病临床上之疗效,诚然具有威力,但若加减配伍得宜,更显其功。”

陈教授还指出,“调胃承气汤”为“三承气”中轻缓之方,原为调节阳明燥热初结尚未实满而设。若温病临床见隔热兼有腑结,或阳明经腑俱病等证,当以 “凉隔散”或“白虎承气汤”投之,可获全效。

附:陈教授的经验得效方黄汗五物汤。是方由香白芷10g,川黄柏(淡盐水炒微黑)6g,布黄芪15g,炮姜炭12g,大白芍 15g组成,具有温养气血、扶正泄邪功效,主治黄汗气损血弱,导致营卫失固,复内蕴“湿火”证。方中白芷为“阳明经”透泄内邪、和解外邪的专药,可通达肌腠而兼解毒;黄芪、姜炭、白芍合用,为温养气血之良剂,归“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经”,有益气养血作用。其中姜炭温养、理中、固正、摄血,而无助热,与黄芪、白芍益气养血,相得益彰;黄柏可解肾经伏郁,与白芷兼用,内泄外达。统而论之,本方从胃与脾,心及肾诸经着手,具有温养气血,扶正泄邪,从内达外,消除“黄汗”根源的作用。

加减:黄汗病初期,白芷、黄柏二药可因证(如“黄汗”较重,头面、四肢肿胀较甚等)而各适当增量 2g左右;后期则应减量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黄芪宜生用而后炙用,量亦宜先较轻而后较重。运用时,还须依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发病新久,地区水土、发作季节之差异,适当配伍,方可奏效。若脾胃虚弱明显者,加党参、白术之类;阴虚气化不畅者,加熟地、泽泻之属;夏季感受外邪者,加藿香之品;地区湿邪偏盛者,加杏仁、薏苡仁、叩仁等。同时指出,治疗本病用药,忌偏辛散,以病邪不在表也;忌偏“苦寒”,以防用药阳损阴弱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03888.html

上一篇:[转载]聂雄前:22年前,残雪的突围表演
下一篇:[转载]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