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

已有 1323 次阅读 2023-9-26 15:5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郝印卿,郝国卿. 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 山西中医1995(3:36-37

摘要:本文系据已故湖北中医学院教授陈伯庄先生所作的“《温病学》学术讲座”记录稿整理而成。主要内容为陈教授围绕叶天士《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二书,复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阐明其精要,挟示其不足,诸如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三法鼎立、五条大纲等靡不一一胪述。全文见解独树一帜,发人所未发,诚足指迷。对后进研究温病学术颇具教益。

陈伯庄(1921-1991),湖北黄梅县人,原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先生出身中医世家,因为继承家学,15岁即从汉口第一男中辍学,随父专攻歧黄之术,尽得其传。悬壶后以擅治温病饮誉于乡里。1956年奉调至湖北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9年学校改建为中医学院,先生继续留院从事温病学教学和临床医疗,直至仙逝。

七十年代末,笔者随导师洪子云、李培生两位教授研读《伤寒论》,陈先生分任“《温病学》学术讲座”。其所讲内容,不拘于教科书本局限,而是结合自己数十年读书心得和临证体验,劈肌分理地纵论温病学派诸大家的学术精要与不足。对笔者深人领会温病学旨趣,给予了极大的启发。向所懵懂不解者,俱忽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段春风雨露之恩我始终不敢忘怀。1991年陈师阖然逝去,永远失去了亲将自己学术见解披诸于世的机会。为弥补其憾,现把当时部分课堂笔记略加疏理(仍保留原第一人称口吻),冠曰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发表,聊报先生于九泉之下。

叶氏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之我见

清·叶天士是温病学派的开山。其在《温热论》中首倡卫气营血辨证纲领, 开温病证治明确途经的先河,厥功伟矣。很好领悟它的涵义,自是登温病学堂奥需要飞渡的第一关。前贤关于这一问题注释发明颇多,尽够你们研究参考。今余结合自己读书和临证体会,冀能有助于你们从中扼其枢要。

其一,卫气营血和伤寒六经的关系。叶氏倡明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对于 仲景 的六经 辨证论治体系,既是继承又是补其不逮,是互相不同但又不应对立。 有清以来少数医家偏执两者相异处,褒此抑彼,把寒温学术对峙起来,实在是一种要不得的门户之见。其实,要学好温病若不首先洞明伤寒,则源流不清,反之欲学好伤寒而不谙熟温病,成就即有限。余实际体会,卫气营血和六经辨证理论上说是互补,临证中运用常可有机地结合。我说的有机结合,是指两者根据证情实际,需要结合而又能够结合的就结合,不需要结合或者结合不起来的则不必强合。如此,两个辨证体系经纬互度,治疗时就不致贻误病机。兹举一切身治例,1973年冬,余带领学生到公安县中医院实习,适逢该院中药师田某两个外甥先后患流脑。弟先病,不幸已死。兄继病,证情与弟相若,高热,神识昏迷,颈项强直,胸部以上时有汗,身无汗,大渴,微呕,舌红少苔,脉数乏力。开始连用西药未效,继予中药清营汤合牛黄丸也不见转机。正逢余至,遂请会诊。据证分析,患儿神识不清但舌红不绛,从卫气营血辨证是热仍炽在气分而没入营无疑,苔少津伤,因据温病证治角度选取竹叶石膏汤加玄参、川连、竹茹等清气养阴止呕,又患儿颈项强直,但四肢热而不厥逆,亦不抽搐,知非温病厥阴肝风内动。却与伤寒六经病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症机若合符节,因舍温病而从伤寒六经理法选加葛根升津舒筋。上方连进3剂,诸证渐平。此一治例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作正取, 以六经辨证论作侧击。无正取治意不显,无侧击方效不灵。

其二,对卫气营血次第当活泼看待。《温热论》中叶氏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意在说明卫气营血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四个浅深不同层次。四者之间,卫浅于气而本于气,血源于营而深于营,无论外邪由表入里 内传,抑或伏邪由里出表外达,均可凭借此四个层次,来具体辨识邪之所在,确立的对证治法和选方遣药。由于上述一番话只是为训诲门人,有的意思并未充分展开。所以字面上很容易使人误会,以为温病传变是循卫气营血次第刻板进行。 征诸临床事实,外感温病初起不仅只在卫分,气分证、营分证都能见到。病情变化也不尽然是卫分证罢才再见气分证,气分证罢继而发生营分证、血分证。临床中卫气、卫营、气营、气血两证或两证 以上同时出现屡见不鲜。至于伏气温病尤其如此。比例其理和《伤寒论》中的合病,并病相类似。故如死执卫气营血次第,印定眼目去临温病证治,不免赵括用兵,房葫车战之消。

其三,卫气营血气分为枢转关键。温病的治疗首重邪有出路,最忌雍遏郁闭。在卫气营血四个不同浅深层次中,气为病机枢转变化的关键。叶天士《温热论》用“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等,指点了此中消息,你们学习时尤宜多多致意。窥其原理大略如下。凡温病无论新感、伏邪或者是新感引动伏邪,几乎没有不病气分的。两者温热之邪极容易夹杂痰饮、食滞、血瘀等, 所谓背山依险,狼狈为奸。痰饮要靠肺气来宣化,食滞需胃气以通降,营血之热需转出气分透解。气分通塞关乎温热之邪外达有如此,其重要可想而知。进一步分析,肺主肃降,脾主升清,二者合司人身气机升降。只要能保持肺脾功能正常, 温病的祛邪就不难;胃肠均属六腑,六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胃肠气机不窒, 温邪即有外出之路。晚于叶氏的后贤王孟英觑破个中妙谛,云“肺胃清降,邪自不容矣”(《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注),对把握气分枢转诚属扼要之论。 千万不可轻忽读过。

叶氏“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两面观

叶氏《幼科要略》(王孟英《温热经纬》一书将其篇名改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中引用清·林北海“重刊张司农治暑全书序”:“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二语,阐明春温初起,治在上焦,宜用辛凉。力矫当时庸俗动辄妄投荆、防、柴、葛、枳、朴、杏、苏、莱菔、楂、麦、橘皮之属,发散消导,而使苦辛化燥,劫阴伤津的弊端。其用意本来不差,理亦惬当。由于后世一些医家对叶氏原意没有深人体会,反而盲目推波助澜,片面夸大其辞,界划寒温,遂使柴胡、葛根几成温病禁药。长期以来在学术上造成不良影响。余少受庭训,如温病证候中兼见与伤寒六经阳明、少阳病相同的症、机时,柴胡、葛根运用不但不忌,而且必要。

前述患儿某“流脑”高热、神昏兼颈项强直加用葛根就是一个实例。需特别补充指出的,是所用葛根以质坚实、色白、粉性足,品名粉葛根者为宜,一般质松、色黄、粉少的柴葛则功效不佳。而柴胡多用于湿温邪留三焦,证见寒热起伏不退,周身困重少汗,舌苔黄白相兼而滑,脉软而数。此证湿热之邪虽主要在气分,但同时又走窜入络脉。临床上营分症状不显,所以治疗上也不必清营而只需透络。

前贤有谓“经邪易解,络邪难透”,指得就是这种病机、证候。对此一般宜选清·俞根初氏的篙芩清胆汤为主治。然而该方清化气分湿热有余而透络力量不够,余家数代经验当此情况,在上方放胆加用红柴胡(北柴胡不如其灵效),补其不逮,可收抨鼓之效。红柴胡又名南柴胡、软柴胡、香柴胡,色红棕、气微香、味淡、性辛温,功用善长入血透络。

(未完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403909.html

上一篇:[转载]名医陈伯庄
下一篇:[转载]陈伯庄先生《温病会讲录》(续)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