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关玲主编的《结构针灸刺法经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01 内容简介
结构针灸学是近年来的针灸新兴学科,该学科是中医针灸理论与时俱进的代表之一,强调在全面继承传统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精细、精准解剖和表面解剖学等现代医学知识,对腧穴定位、针刺手段、针刺理论、进针手法、疗效判断、康复预后等进行再研究,提出更加适合现代针灸临床需要的理论的治疗措施。
《结构针灸研究丛书: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围绕针灸科常见病系统总结了当前众多临床医生的针刺治疗经验,包括穴位选择、针灸用具、针刺方向、针刺有效深度、捻转提插手法等针灸临床的关键问题和环节,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指导价值。
02 著作目录
第一篇 刺灸方法
一、滞动针
二、运动针法
三、火针
四、针刀
五、闪火灸
六、浅刺针法与手法
七、制冷、制热针和浅刺阵挛现象
八、扎跳与瘢痕针刺松解术
九、针八髎
十、针肌腹
十一、长针透刺项平面
十二、干针
第二篇 疾病治验
一、周围性面瘫
二、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三、肩凝症
四、肌源性髋关节痛
五、足跟痛
六、腰大肌损伤
七、腰方肌损伤
八、慢性盆腔痛
九、慢性咳嗽
十、胃下垂
十一、痛风
十二、失眠
十三、妊娠腰痛
十四、带状疱疹
十五、神经性皮炎
第三篇 病例讨论
一、耳鸣(刘农虞治疗)
二、头晕合并斜视(高志雄治疗)
三、落枕(关玲治疗)
四、颈椎病(于洋治疗)
五、锁骨上窝痛(胡追成治疗)
六、肩痛(曹国华治疗)
七、肩袖损伤(关玲治疗)
八、胭窝痛(钱心如治疗)
九、不安腿综合征(网络求医资料)
十、阑尾区疼痛(王迎治疗)
十一、腰痛(彭增福治疗)
十二、盆腔病(马彦红治疗)
十三、尿频(关玲治疗)
十四、银屑病(高志雄治疗)
十五、眼科病(马晓红治疗)
十六、顽固性头痛(冷三华治疗)
……
第四篇 精彩医案
一、七根肋骨骨折案例(钟士元治疗)
二、颈椎病手麻(阎喜换治疗)
三、拇指屈肌损伤(王凡治疗)
四、胴绳肌损伤(王凡治疗)
五、双侧髋部及下臀部疼痛(关玲主治,苗振、毕义明指导训练)
六、椎间盘突出术后疼痛(刘宝库治疗)
七、三叉神经痛(周才生治疗)
八、高血压(崔秀芳治疗)
第五篇 “结构整合医学微信公众号”文章选编
一、结构之下so easy:坐骨结节痛
二、结构之下so easy:前足掌痛
三、结构之下so easy:呃逆
四、结构之下so easy:儿童腹痛
五、结构之下so easy:急性腰扭伤
六、结构之下so easy:皮下粘连导致的腰腿痛
七、结构之下so easy:髋关节活动受限
八、结构之下so easy:头痛眩晕
九、结构之下so easy:痛风疼痛
十、结构之下so easy:痛经
第六篇 医论
《黄帝内经》人体结构学思想
长圆针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疼痛
阿是穴斜刺治疗骨骼肌劳损
03 前言/序言
真理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人们只是不断地在认识它、发现它。
在自然界面前,人类永远是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惊叹、观察、模仿,而观察者自身的条件,例如思维、视角,决定了他观察到的世界是什么样,有多大。前人经验的指引,就像开创了一条条游览路线,搭建了一座座观景平台,不同的认识角度和不同的解说形成诸多学派。然而,无论我们怎样认识,自然还是那个自然。你转换的角度越多,获得的认知越全面。
针灸,中国古人留下了经典观景台和古语解说词。虽然大部分人(包括西方科学界)不懂他的解说词,但是它指向的是经验事实,是一个个真实的景观。借助当今的知识交流和视野拓展,我们有责任在充分理解、分析古典文献和充分研究、观察临床现象的基础上给古人的经验事实提供一套逻辑明确、指向清晰、包容度大、前瞻性强的新的解说词,让现代人能听懂、能理解、能使用。这就是结构针灸的初衷。
令我们感到欣喜的是,从结构看针灸,不仅使先贤妙法的原理内涵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更加扎实具体,而且使我们更加叹服于古圣大医的聪明才智,也为我们临床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助力。
《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结构学思想,古典针灸依结构取穴者比比皆是。所以“结构针灸”不是新发明,它只是一条几乎被遗忘的路。虽然有时若隐若现,有时又踪迹难寻,某处也许荆棘丛生,但是,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它更清晰、更坚实、更稳定、更便捷。感谢有此共识的一批针灸专家,在微信平台上朝夕讨论,奉献智慧,为结构针灸提供了一个个台阶,铺就了最初的一小段路。今结集出版,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内容很多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在此,也代表全体著者,感谢诸多微信群友的支持,感谢读者的参与,希望这条路上,也能有你的同行。
04 关玲:针灸应建立适合自身的诊断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3-01-04
中医医疗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方药医学,二是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二者各有特点,不必强求统一。笔者认为,针灸应建立适合自身的诊断体系。
针灸是一种良性调节
方药医学是我们常说的把脉开方,是利用药物的偏性去纠正人体病变的偏性。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古人逐渐总结出了药物的气味归经以及寒热温凉等药性。相应的,对疾病也作了类似的归类。因此,方药医学要对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属性进行鉴别,然后“热者寒之,寒者温之,虚者实之,实者泻之”。如果对证则有效,反之则会无效或者加重病情。因此辨证论治是遣方用药时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这是方药医学特有的诊断体系。
而针灸、拔罐、刮痧等非药物刺激方法,是通过刺激人体激发自我调节治疗疾病。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有一特点,那就是不论外在如何刺激,自调总是趋向良性。因此和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治疗过程中辨证显得不那么重要。常见的例子,针刺内关穴,心率过快的会减慢,心率过慢的会增快。针刺足三里,既可以治疗腹泻,也可以治疗便秘。正是由于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特性和良性输出功能,使得针灸学习上手快,无副作用,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治疗、保健方式。而方药医学常用的辨证论治,在针灸临床并不适用。
针灸诊疗体系以结构为基础建立
针灸的理论主体是经络学说。而经脉学说的早期内容主要是指血脉,也就是血管。例如,《灵枢·终始》谓:“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在后来的发展中,又用经脉来说明人体不同结构之间的联系,经脉从有形之脉转化为无形之脉。特别是当古人发现某种疾病会有一组症状同时出现,常常会用线条把这些相关的部位连接起来。最终,经络学说包含了人体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病症之间的联系,以及脉动和病症的关联。例如,《灵枢·经脉》载:“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然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所言既有脉动,又有病症,还有人体结构。
可以说,针灸是一个利用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治疗疾病的医学,这种关系既用于诊断也用于治疗。其诊断体系不同于辨证论治,是以脉的异常搏动、多个症状的组合、人体结构以及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构建的。正是由于它来自解剖实证,又结合了临床观察,因此能够和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很好对应。而针灸这一诊断体系直接导致了针灸循经取穴的治疗方法。如果认识不到针灸的诊断和治疗是独树一帜且自成一体的,套用或搬用方药医学的诊断体系,往往会和针灸的治疗脱节,还会造成针灸教学与临床脱节,导致所教、所学往往不是所用、所需。
回归本源、守正创新是针灸医学发展新使命
古典医学和现代医学研究的都是同样的人体,只是观察角度和表达语言不同。如果多角度相互参考,取长补短,必能更加全面地认识疾病和人体。那么,针灸如何做到守正创新?笔者认为,倘若能够利用现代医学对结构的认识,再借鉴古典针灸的独特视角,从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入手来分析和治疗疾病,必将给针灸医学带来新飞跃,也会对现代医学有很大补充和促进。
现代医学对结构的认知成果非常丰富,只是在“联系”上略有欠缺。其实,人体除了经络所表达的纵向联系之外,还有横向联系、镜像联系、协同拮抗联系等。如能把对人体结构的最新认识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清晰表达出来,必将形成更加完整的针灸理论,也会更加精准、有效地指导针灸的诊断和治疗。
在这方面,近年来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提出了“结构针灸”新理念。“结构针灸”是以古今中外对人体结构的认知成果为基础,特别是将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等知识和针灸相整合,用“联系”的视角重新整理传统针灸的作用部位、刺激方法和作用机制,是对古典针灸的现代理解,有传承也有发挥。自结构针灸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已经获得较多的认同,中国针灸学会2021年成立了结构针灸专业委员会,结构针灸相关的书籍也已经结集出版。但这只是一个初步探索,不一定是最佳途径,也不一定是最好方案,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能继续探索,使针灸这一国之瑰宝得以发扬光大,独放异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