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李苏宜:临床肿瘤学学科发展史

已有 3237 次阅读 2022-4-9 11:28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人类与恶性肿瘤的抗争始于有人类的那一天起。把这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从医学史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即古典时代(15世纪40年代以前)、器官水平时代(15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细胞水平时代(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亚细胞水平及分子水平时代(即现代时代,20世纪30年代起至今)。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恶性肿瘤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与心脑血管病一并成为引起死亡的两类主要疾病。

恶性肿瘤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已经很大并且还在继续加大,人类与之抗争的迫切性也在不断增加,在近百年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被充分利用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之中的基础上,催生出了医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独立学科——肿瘤学,并已进一步形成若干分支。

全面了解人类与之长期斗争的历程和经验,搞清楚什么是肿瘤,人类是如何与之抗争的这类问题,是最终掌握好临床肿瘤学这门学科的先决条件。

相关概念

一、古代文献对“肿瘤”一词的认识

中国医学家记载肿瘤的最早文献距今3500多年历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瘤”这个字时,即根据对血聚为瘤,留聚不去之意赋予了这一类疾病的内在词义。公元前的一些文献如《周礼天官》、《黄帝内经》中已记述一些肿瘤的病状和治疗方法,并用“积聚”、“噎膈”、“乳岩”、“石瘕”、“癥瘕”等词来描绘。至公元1170年,宋代车轩居士所属《卫济宝书》第一次应用“癌”字来描述恶性肿瘤。“癌”字中的“喦”意为山岩,形容恶性肿瘤形状如山岩,坚硬如山岩的意思。宋、元两代医学家均用“岩”及以上词来指恶性肿瘤。真正广泛应用“癌”字特指恶性肿瘤是到明代才开始的。

在西方医学中,远在几千年前,几乎是医学史的开始年代,即有关于肿瘤的记载。埃及在公元前1500年,不仅对肿瘤有了明确的描绘,还开始用砷化物油膏对有溃疡的肿瘤进行治疗。生活于公元前460—370年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对肿瘤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而“恶性肿瘤”与“螃蟹”同为一词,则是公元150年的罗马皇帝的御医加伦(Galen)提出,他在描述乳腺癌时发现癌性淋巴管炎的形状像螃蟹,就用德文“crab”(螃蟹)给这类疾病予以命名,并演变到了今天英文的“cancer”。

二、现代肿瘤学对“肿瘤”一词的认识

肿瘤的本质就是体内自身细胞非正常增生,包括增长的方式、部位等。这些
异常增生的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这种超越了正常增生能力的状况,最终达到与机体不相协调的局面,危害了机体的机能,甚至导致生命的终结。

依据增生的速度和生长方式,医学就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凡具有生长速度快、浸润式生长及局部破坏和远端转移特征的肿瘤,由于对机体危害性较大,均划为恶性肿瘤。因而,恶性肿瘤是一大类在局部有占位性表现的全身性恶性疾病。来源于上皮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才被称为癌。另外一组来源于中胚层组织的恶性肿瘤被称为肉瘤。二者统称为恶性肿瘤。

三、临床肿瘤学的学科定位

1、现代肿瘤学的学科构成

科学的肿瘤学起始于细胞水平时代的一百年后,人们利用显微镜技术对恶性肿瘤的细胞形态及部分功能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19世纪中叶,由于病理学学科的出现,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是一个有序的细胞社会,在发育过程中细胞要服从自然的规律,如有扰乱即可产生疾病。”而“癌是细胞的疾病”。并初步建立了癌与非癌的分类标准。由于20世纪30年初的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开始进入了亚细胞水平,现代肿瘤学正是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的40年代起开始崛起,并于以后的近百年历史中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成长。

现代肿瘤学的基石是基础肿瘤学及实验肿瘤学,现场肿瘤学及肿瘤预防,和临床肿瘤学。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和渗透。现代肿瘤学涉及到生命科学的每一个分支以及学科跨度较大的其它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它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完全覆盖了生命科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每一个领域。现代肿瘤学已发展成为由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它的发展速度迅猛异常。

2、临床肿瘤学的学科构成

临床肿瘤学是现代肿瘤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用于研究恶性肿瘤诊断及临床分期,施加各种临床干预手段治疗恶性肿瘤以及各种临床干预方法有机组合应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并评价这些干预方法效果及毒性、致残性的临床学科。

临床肿瘤学的几个主要分支包括:

1)临床病理诊断和临床实验肿瘤学

2)临床肿瘤影像诊断

3)肿瘤外科学

4)放射肿瘤学

5)肿瘤内科学和中西医肿瘤内科学

6)肿瘤护理学

7)肿瘤热物理治疗学

8)妇科肿瘤学

9)临床肿瘤药理学

10)以及尚未形成明确分支学科的、血液肿瘤、儿童肿瘤等。

临床肿瘤学发展及现状

在过去的50年中出现了多种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已成为主要手段。而其他治疗如热物理治疗、冷冻治疗、免疫治疗及光治疗的疗效在整个学科层面尚有待以充足的资料来评价。

1940年以前,外科切除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而对转移性病人的治疗却方法甚少。1940—1950年代,放射治疗开始成为某些原发癌如宫颈癌、头颈部癌及淋巴瘤可供选择的一种治疗方法,同时还用于转移癌的姑息性治疗。1950年代以后,随着药物的品种增加,有效性增高,恶性肿瘤的化疗开始用于播散性病人和白血病病人的治疗中去。自1960年代以来,人们已开始注意了以上三种方法的联合应用,以增加存活的可能性及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并在绒癌和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临床工作中取得极大成功。进入90年代以后,人们致力于更有效地应用综合治疗,以获得可能的最佳治愈率及最小的副作用。

一、 诊断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组织病理学是现代临床肿瘤学的诊断基础。细胞病理学是一种补充。自19
世纪50年代显微镜的出现,使得医学史在新的里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医学也随之进入到了细胞水平时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R.Virchow)认为细胞的结构改变和功能的障碍是肿瘤疾病的基础,因而首创细胞病理学学科,进一步克服了唯心论对医学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脱落细胞学,组织学实验室技术日趋成熟。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显微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技术、组织化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现代遗传学技术等兴起、发展和渗透,肿瘤病理学的诊断已逐步深入到了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使得人们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更深入更透彻。

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肿瘤影像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现由较原始的各种直接成像、间接成像和造影剂辅助成像,发展到今天的依靠计算机处理成像的各种检查,包括CT、MRI、B超及PET等,20世纪70年代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摄影成像技术(CT)代表着现代影像学的兴起,80年代进入到突飞猛进的境界,出现了超声显像、磁共振显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等,使肿瘤诊断进入“亚临床期诊断”。尤其是(PET)技术,将细胞生物代谢功能与形态经过计算机处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使肿瘤影像学诊断再跃一个新台阶——功能影像成像。向着将影像学间接显示向直接显示转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自1848年Henry Bence Jonce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发现一种特殊蛋白,后来称其为Bence-Jonce蛋白起,人们就开始了针对恶性肿瘤引起体内生物材料中某特定成分含量过高或出现新的成分的检测,即肿瘤标志物的检测。Tatarinov于1964年发现了AFP,次年Gold和Freeman在人结肠癌组织中发现了CEA,以及其后的糖抗原系列包括CA19-9、CA125等,针对鼻咽癌的VCA等等。1979年英国第七届肿瘤发生生物学和医学会议确认“肿瘤标志物(TumorMarker)”一词。肿瘤标志物在临床肿瘤学中起到预后、监测和疗效评价工具的作用,个别标志物还可用于诊断。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纤维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经过了50多年的历程,内镜检查术给肿瘤诊断甚至治疗都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随着内镜仪器的更新发展,无论从检查部位或深度均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由于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内镜,使对肿瘤病变部位及累及的深度的定位定性诊断能更加精确。内镜下治疗使不少先前需要外科手术解决的肿瘤,病理取材变成了微创手术,也使得一些良性肿瘤的微创成为可能。

临床肿瘤学的现代诊断手法仍然必须依赖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病理诊断、影像诊断,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内镜取材等综合应用来做出。

二、 肿瘤外科治疗发展史

在发现麻醉术和消炎药物之前,非浅表的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均使患者承受
巨大的痛苦和高度风险。1822年Valpeau谈到肿瘤外科手术时这样讲:“手术令人担忧,威胁病人生命……”。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肿瘤外科手术是古埃及的文献中,时间是公元前1600年。现代腹部肿瘤切除手术是1809年12月的一个重22.5磅的卵巢肿瘤切除术,发生在殖民时期的美国,病人术后存活了30年。真正意义的外科肿瘤切除手术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麻醉术大幅度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消炎药物和无菌操作术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于是才有了以后一百多年的肿瘤外科学持久平稳的发展历程。

1881年,一位维也纳的医生成功实施了第一例胃癌根治术,1885年Rober
Weir医生成功实施了第一例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现代腹部会阴技术意义上的根治术第一例是由一位英国医生于1907年实施的。1889年美国JohnsHopkins 大学外科教授William SteuartHalsted开创了现代乳腺癌根治性治疗外科学的系统方法,并于1894年行第一例具现代技术意义的乳腺癌根治术,显著改善了生存机会。

甲状腺癌的第一例根治术于1870年末出自于瑞士的Theodor Kocher医生之手。第一例食道癌开胸根治术发生在1913年,第一例肺癌开胸根治术出现于1933年。

目前大约有90%的恶性实体肿瘤需要外科切除。对于大多数实体瘤来说均采用以外科手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外科治疗也从单纯重视生存期向更加合理的同时兼顾生存期延长与生存质量提高并存境界转化。

三、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与现状

以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和1898年居里夫妇成功分离出镭并首次提出“放射性”概念算起至今,放射肿瘤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医学史家们把这段历程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奠基阶段:1895~1945年,有数个值得记载的事情,那就是上述的两件,1902年第一例皮肤癌放疗的成功,1920年200千伏级的X线治疗机的诞生并治疗喉癌第一例成功病人的产生和1928年第二届国际放射学会推广伦琴单位,1932开始认可分割照射的方法学等。这一时期,由于缺乏对放射物理、放射损伤的了解,整个进程十分缓慢,甚至停顿。期间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与大量的教训为日后放射肿瘤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学科形成阶段:1945~1960年,二战期间出于军事目的而得到长足发展的
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为这一阶段打下了坚实基础。1951年加拿大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远距外照射钴60机。1953年英国生产并使用了第一台直馈型3个波X线加速器。1953年放射性物学界提出了“氧效应”理论。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的学科队伍,两支队伍是放射肿瘤学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

3、繁荣发展时期:1960~1980年,在这20年中,放射肿瘤学以更加崭新的面目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并形成了临床肿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放射肿瘤学。1965年出现放疗精确剂呈计算方法的“NSD”概念,1967年近距离照射的复兴。1968年世界上第一台驻波型电子直线加速器在美国诞生,使放射治疗进入了超高压射线治疗的新阶段。1973年TDF体系的出现使得NSD概念更加具体可行。1976年CT进入临床应用,与治疗计划系统相连接,加上X线模拟定位机的应用,共同构成了精确、严谨的放射治疗计划设计与最优化选择系统。1970S近距离照射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时代开始出现了放射增敏剂的临床应用和热增敏放疗也在这个时期1970S后期出现。

4、成熟发展时期:1980至今,放射肿瘤学进入到了成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设备更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包括外照、内照设备和射线源的选择已多样化。放射临床方面从严谨的适形照射计划推广、普及到试验性的调强放疗应用,都显示出这个学科的成熟性。此时的放射治疗与临床肿瘤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如影像诊断、外科肿瘤学和内科肿瘤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合理。术前放疗的开展,使得许多晚期病人重新得到了根治的机会。术中放疗大幅度降低了简单的探查术的发生率,术后巩固治疗,放化疗同步治疗也显著提高了部分肿瘤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肿瘤放射临床学的成熟还体现在了提高疗效与降低放射损伤的其他有效措施如超分割照射等。

放射肿瘤学在临床肿瘤学学科中是一个重要分支,是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是局部治疗方法的其中一种。我国在1949年以前放射治疗基本上是空白。1949年上海肿瘤医院和195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成立才开展了我国的放射肿瘤事业。1959年人民政府从加拿大首次购进三台现代肿瘤放疗设备——钴60治疗机,分别安装在上述两家医院和河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由于以后在设备引进、专业人员培训、素质提高等方面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的放射肿瘤学学科水平已居世界水平,尤其是鼻咽癌、食管癌、宫颈癌等疾病方面更加突出。

四、肿瘤内科的发展与现状

尽管人们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有记载利用一些重金属治疗肿瘤,但现代的肿瘤内科起始是以1942年有人用氮芥治疗恶性淋巴瘤并获得成功为标志的,开拓了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先河。肿瘤内科另一种治疗手段——内分泌治疗也在此时开展,其标志就是乙烯雌酚用于治疗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从1942~1955年这一段时期,由于利用“假性细胞小分子”替代方法,竞争性干预细胞合成的假说成立,不断出现人工合成的抗代谢化疗药并成功地应用到了临床,包括氨甲喋呤、6-疏基嘌呤和5-Fu等。值得一题的是,1950S年代已开始了术前术后的辅助性化疗。在1950S年代,人们开始了利用动物模型来筛选出有效的大量出于抗癌为目的合成的新化学物质为抗癌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放线菌素、左旋苯丙氨酸等。

1960S年代,这一阶段比较突出的是肿瘤内科的学科队伍已经形成和完善的抗癌药物研究发展体系得到了逐步的建立,从而使新的化疗药物不断涌现,并得到相对科学的验证。这一时期出现的药物包括长春新碱(VCR)、长春碱(VLB)、多柔比星(ADM)、甲基苄肼(PCS)、阿糖胞苷(Ara-c)、博来霉素(BLM)、顺铂(DDP)等。这一时期的肿瘤内科专家们已经意识到了这样几方面的问题。包括(1)合理地确定剂量、用药时间、注重毒副反应的监测及防治;(2)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问题;(3)化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问题和(4)从已经出现个别可根治瘤种中学到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瘤谱范围的问题等等。肿瘤内科学由此诞生。

1970S年代,高效广谱的化疗药物ADM和DDP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联合化疗的理念已被医生接受,大量成熟的联合化疗方案应用到了临床,催生出一批可以根治的恶性肿瘤瘤种,包括精原细胞癌、滋养叶细胞肿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和儿童白血病等,此时的化疗正向抗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段逐步过渡。这一时期是学科在向临床成熟型转化的一个转型期。

进入1980S年代以后,一整套包括药物的设计、合成和筛选,临床前药理试验,和Ⅰ、Ⅱ、Ⅲ、Ⅳ期临床应用的抗恶性肿瘤药物研究发展系统已经得到确立和完善,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实施,此举有力地促使了大量的安全有效、有改进的新药涌出。目前采用了代表大多数肿瘤组织类型和肿瘤来源的人类肿瘤细胞株建立抗恶性肿瘤筛选系统,并引入多药耐药性理论用于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当中。在化学药物方面,一些新合成的化合物包括抑制微管蛋白解聚的紫杉类,和抑制拓扑异构酶Ⅰ、Ⅱ的喜树碱类,鬼臼霉素类相继出现,一些改构的化合物在提高疗效和降低毒性方面起了推动学科进步的作用。包括表阿霉素、长春瑞滨、双氟胞苷、卡培他滨、草酸铂等;近20年来,新靶点药物不断出现,1980年出现了生物反应调节剂用来治疗恶性肿瘤,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细胞因子、免疫细胞和单克隆抗体等系列方法,并取得里程碑标志性成果,个别单克隆抗体有着十分明确的临床有效率。细胞凋亡的概念出现以及与之相应的药物的出现,如维甲酸、三氧化二砷等,更加丰富了肿瘤药物治疗的内容;分子靶向药物、抗血管剂的出现也较大地推动了肿瘤内科的发展;在毒副反应预防和治疗方面,一系列促血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和化疗保护剂的出现,使得化疗药物引起的骨髓损伤、消化道反应等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保证了化疗的安全性,大幅度降低了化疗相关死亡率;在临床实践方面,以更加合理的给药方式、给药途径、给药剂量达到了较前有长足进步的疗效却不增加甚至降低了化疗毒性,同时与手术、放疗的合理有机组合的综合治疗得到了普遍重视。化疗由于可以使近20种肿瘤的治愈率得以提高,还能延长其他绝大多数种类恶性肿瘤的生存期,因而今天的化疗已成为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方法之一。肿瘤内科也成为了临床肿瘤学中另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所包括的研究内容除了化疗外,还有内分泌、生物治疗、营养治疗、癌症的减症治疗、中医扶正以及临危关怀等。

五、辅助性治疗方法的现状及地位

1、肿瘤介入放射学治疗技术

介入放射学首先由Margolis于1967年提出,最早应用于血管狭窄性疾病的治疗。肿瘤介入性技术包括诊断性和治疗性技术两大类。治疗性技术目前在肿瘤临床的以下几个方面应用:(1)动脉注药;(2)经皮组织介入引流;(3)瘤体供血阻断;和(4)占位性管腔狭窄的支架植入或术后狭窄的扩张。成熟的动脉注入化疗药合用供血动脉阻断技术始于1980S年代,由于大量基础实验和临床应用使得介入治疗技术趋于成熟,和人们对ADM等药物的深入认识,使得这两项技术用于了原发性和继发性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疗效好于其他单纯药物治疗。其他部位的动脉注药或瘤体供血动脉阻断,其疗效尚待确定。钛铱合金金属网支架植入在解决食管、胆管等部位的恶性狭窄,某些管腔脏器瘘的修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B超引导组织间介入注药技术

这是于1970S年代用于临床的技术,在1980S年代广泛推广至今,在B超引导下,向肝脏恶性占位注入无水酒精的技术(PEIT)对于治疗<>

3、电化学治疗

这是一种利用直流电刺激肿瘤组织,使之产生电化学、电生理的变化,改变癌细胞及外部微环境,破坏目的细胞达到治疗目的方法。于1950S年用于临床,起初是治疗肺结核的。于1970S年代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也是一种单病灶灭活的方法,是对手术、放疗的一种补充。然而由缺乏最佳物理条件的确定、电极配置缺乏比较研究、对正常组织防护缺乏系统研究等一系列问题。目前临床上未得到广泛认可。

4、光动力学治疗

又称光化学治疗、光辐射治疗。开始于1970S年代,在1980S年代曾盛极一时,这种利用光敏剂导入体内,使得恶性占位病灶暴露在激光的照射下,达到目的病灶坏死的治疗手段也是由于设备庞大,技术复杂、激光穿透力差,对亚临床灶无作用和光敏副作用大等问题而限制了其发展及临床应用。在下列几点方面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即:(1)癌前病变的阻断;(2)早期肿瘤的去除;(3)自然腔道肿瘤的减负荷治疗等。总之,在克服了上述不足的前提下,光动力治疗有可能成为三大手段之外的补充性治疗方式供临床专家选择。

5、热物理治疗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发现恶性肿瘤不耐热,人们通过对恶性肿瘤病人染上丹毒致持续高热后病情退缩的现象,将高热与恶性肿瘤联系在了一起,开始有意识致恶性肿瘤染丹毒来抗癌的治疗方法,被称为生物性发热治疗,取得一些效果,却因为对高热的控制能力欠缺,而使得这种治疗方法变得十分危险。现代的肿瘤热物理治疗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开始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并于80年代初用于临床,尽管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不足,又导致将近10年的停滞期,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由电子技术的发展、热生物学的学科形成,热物理学学科的成熟和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人们在热源的多样化、导入人体方式的多样化、热休克蛋白的产生及作用机制,温度控制及测量方法,临床应用及与放疗、化疗的联合应用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的肿瘤热物理治疗尽管仍处于辅助性治疗地位,但是在晚期恶性肿瘤的减负荷放疗、化疗的增敏及减症治疗应用越来越发挥者明显的作用,一些热固化治疗可达到单病灶的灭活。肿瘤热物理治疗学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6、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有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的治则,其中以活血化瘀和扶正培本与西医的结合最为恰当。清热解毒则多用于减症。由于三大西医驱瘤手段的存在,软坚散结和以毒攻毒由于疗效不确切和毒性过大而少用。因而中医药的上述前三种治则作为辅助性手段,多贯穿在恶性肿瘤手术、化疗、放疗的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和康复之中。

中药单体的提纯和应用,在临床肿瘤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包括三尖杉酯碱、三氧化二砷、喜素碱、冬凌草甲素和乙素,鬼臼类毒素等中药西制的化学药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内科临床中。

学科近期发展预测

过度的远期预测很难看得到。近期在诊断方面,有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进展的趋势:

1、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目前与计算机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入地将功能性成像与之相结合,逐步地将影像学间接方式显示过渡到直接方式显示,而部分淡化对病理诊断的依赖;

2、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在基因层面上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其准确性可以达到与临床分期十分接近的地步;

3、肿瘤病理学诊断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对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加以深入认识,在分类方面不排除有新的恶性肿瘤的种类或亚型的出现的可能性;

4、内镜检查将被赋予新的功能或采用更加便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5、多种检查方式的组合设备的出现,由于方法的进步,可以预见到的是对体内疗后残留恶性肿瘤负荷的计算和评估方式也可能产生,可以预见到对恶性肿瘤诊断的标准、临床分期、疗效判定标准等变化发生一定的更加符合事物本质的变动。

在治疗方面,常规的各种恶性肿瘤根治术,减量术和姑息术将随着整个学科的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向着高疗效、低创低致残性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对转移病灶的切除术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会变得越来越清楚。外科手术对于淋巴结的处理方式也会越来越明智。外科手术与化疗、放疗的相互依存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密,同时外科也会越来越多地借助一些更精密的器械达到上述目标的实现。放疗治疗将继续围绕着科技含量十分高的调强放疗作文章,并由形状调强向着生物调强发展,对一些诸如粒子等的放射源的临床应用研究将会更合理化、更深入化。对于放疗剂量的分割方法,增效方法以及与化疗的合理合用等将会有更深一步的发现。肿瘤内科将在接受新化合物出现的同时,更多地接受到分子靶向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参与体内生化代谢的酶干扰剂、促凋亡药物、从基因层面干扰生物大分子合成药物、血管生成抑制剂等新靶点药物,同时也对已有的各种药物通过研究赋予新的内涵和深入了解。对于有效克服耐药的方法将在不远的将来在临床上得到广泛采用。在综合治疗层面上的认识将会更深入、更透彻。

资料来源:http://www.doc88.com/p-58576881819.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33159.html

上一篇:[转载]古病理学与肿瘤学发展史
下一篇:[转载]维萨里与《人体的构造》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