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卢洪洲:新冠“特效药”不断“失效”怎么办?

已有 1551 次阅读 2022-2-23 16:51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人民视觉,2022-02-23 10:22

文/卢洪洲 编辑/石东

编者按

在Omicron变异毒株的攻击下,国外相继转向“躺平”策略。同一个地球上,一边是疫情不断扩大,一边是几乎“彻底躺平”,人类应何去何从?原子智库特邀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卢洪洲分析病毒的源头,同时给出Omicron的治疗方法及建议。

2月22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宣布,将开展全民强制核酸检测工作。据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当日报告,香港新增新冠确诊病例6211例,其中本土病例6208例,新增死亡病例32例。据统计,截止当日,香港第五波疫情已有145名病人离世。

几乎与此同时,当地时间2月21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却宣布,英国将正式开始实施一项旨在推动和加速疫情常态化的“与新冠共存”方案。根据这一计划,在总人口占英国全境近84%的英格兰地区,2月24日起将取消所有的法定防疫限制措施,包括取消要求新冠阳性患者进行自我隔离的规定。

同一个地球上,一边是疫情不断扩大,一边是几乎“彻底躺平”,在Omicron变异毒株的攻击下,人类到底何去何从?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首届深圳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组长卢洪洲从科学的角度细解了Omicron的危害,在他看来,由于感染基数庞大,“躺平”并不可取,人类还需要不断探索战胜新冠疫情的新办法。卢洪洲及团队发现,透明质酸是检测新冠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物,同时也是治疗新冠的全新靶点。这是一条与莫努匹韦等“以病毒为靶点,涉及阻断病毒进入细胞、阻止病毒复制”不同的新路。

Omicron,迄今为止SARS-CoV-2变异最严重的毒株

Omicron是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1.529的代号,2021年11月9日,在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这一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列为新冠病毒的第5种“值得关注的变异株”。因为它是迄今为止SARS-CoV-2变异最严重的毒株,并具有更高的传播力,降低了当前疫苗的有效性。由于主要感染上呼吸道和逃避中和抗体的能力,Omicron变异株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迅速地扩散、传播。目前,WHO官方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天仍有超过200万新确诊的COVID-19病例。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数据库GISAID显示,新上传的SAS-CoV-2序列超过90%都是Omicron变异株,Omicron已成为当前全球优势流行株。WHO发出警告,要高度关注Omicron变异株在全球范围的流行,做好疫情防控措施。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micron变异株的传染性要高于之前流行的Delta变异株,如果说Delta变异株的基本传染数(R0)为5~8,即一名感染者能传染5~8人。而新冠病毒原始毒株的R0为2.5,Omicron变异株的全球范围基本传染数则可能会高达10左右。S蛋白是SARSCoV-2表面非常重要的标志性蛋白,决定了该病毒的侵染和致病能力,也是冠状病毒诊断、治疗的重要靶点。与Delta变异株相比,Omicron变异株携带极其大量的刺突蛋白突变,这些多样化的变异,可能会导致病毒传染性和逃避疫苗免疫能力增强。

现有数据表明,Omicron变异株共有50个突变,32个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S蛋白,是目前变异株中S蛋白突变最多的,Delta变异株仅有9个突变在S蛋白上。因此Omicron变异株还可能比Delta变异株具有更强复制能力的特征。流行病学追踪显示,Omicron变异株比其他突变株更容易在人群种传播,其传染速度可能高于之前的任何一种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在南非地区的扩散十分迅速,短短两周时间内,其检测阳性比例就从1%上升到30%。专家推测Omicron变异株的传染性是新冠病毒原始毒株5倍以上,其传播能力甚至可能更强。这对之前已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而言,Omicron变异株相比于其他毒株更容易让他们再次感染,即引发二次感染的风险更高。

尽管传播力明显增加,但科学家们发现感染Omicron变异株的疾病负担要低于Delta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多以轻症为主,主要引起疲劳、肌肉酸痛等持续一两天的不适症状,可能伴有轻微咳嗽,并无强烈症状,也没有表现出感染其他变异株时发生咳嗽、味觉或嗅觉丧失等典型症状。在南非进行的真实世界研究表明,与其他变异株相比,感染Omicron变异株的严重程度和病死率都有所下降。对于5岁以下首次感SARS-CoV-2病毒的儿童,Omicron队列的急诊、住院、重症监护收治率和感染后3天内使用机械通气的风险都明显低于相匹配的Delta队列。

欧美“躺平”行不行?

基于Omicron变异株的高传播力和低致病性,一些国家停止了控制Omicron变异株传播的干预措施,并将希望建立在感染后患者自身获得的免疫力上。这显然忽视了庞大的感染人群中死亡病例的增加,还有COVID-19的长期健康影响以及与医疗资源占用相关的社会问题。此外,感染Omicron变异株毒株可以诱发有限的跨变异株免疫反应,与目前的mRNA-1273疫苗相比,mRNA-Omicron疫苗的增强针可能不会提供更多的免疫保护。也有专家表示,现有疫苗可能会降低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发展为重症疾病的风险。疫苗公司纷纷表示将评估其现有疫苗对Omicron突变株的治疗有效性,并尽快将新的候选疫苗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政府迅速推出全民疫苗接种和各项干预措施,中国在过去两年中保持了新冠疫情的“动态清零”。然而,新冠病毒肺炎的全球流行和Omicron变异株的免疫逃逸特征给中国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目前,中国约有87.69%的人口接种了新冠疫苗,其类型主要是灭活疫苗。尽管缺乏疫苗接种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但已发表的数据表明,即使接种过灭活疫苗的同源加强针,接种者对Omicron变异株的中和活性也十分常有限,效果明显低于异源加强针和使用单独mRNA疫苗。因为Omicron变异株已经在中国本土传播,灭活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能否为我们对抗Omicron变异株提供足够的保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口服的抗病毒药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权紧急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的COVID-19患者,药物类型包括Molnupiravir和Paxlovid。在已开展的临床试验中,相比于安慰剂,口服的抗病毒药物确实可以显著减少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症疾病甚至死亡的风险。直到最近,中国还没有这样有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而一些由中国团队设计和改造的remdesivir衍生物在临床前期中的结果是安全和高效的。新冠治疗药物可作为疫苗接种补充的医疗手段,预防性质的疫苗加上有治疗性质的药物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加紧研发疫苗与治疗药物也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群体免疫,是未来与新冠病毒作战的关键

目前,关于新冠Omicron变异株毒株的起源有三种理论。

1. Omicron变异株可能是在一些很少进行核酸检测的偏远地区进化而来。在人群中隐藏传播,最终在南非的一次核酸检测中发现了它的踪迹。

2. 可能是从一些感染了SARS-CoV-2病毒的免疫抑制患者体内进化而来,例如感染了SARS-CoV-2的艾滋病患者。由于HIV患者的CD4+细胞数量低下,其携带SARS-CoV-2病毒的时间比普通的新冠肺炎患者更长。这种持续感染导致SARS-CoV-2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体内不断进化、突变。因此,在足够数量的HIV患者和较长时间的情况下,SARS-CoV-2完全有可能进化为像Omicron高传播性变异株,并在现实世界中传播。

3. Omicron变异株可能起源于动物宿主,在动物体内适应后并被传播回人类。2020年在荷兰和丹麦传回给人类的SARS-CoV-2变异株,其突变可能来自自然界的水貂。而Omicron变异株可能是SARS-CoV-2从小鼠体内传回的结果。几项研究表明,通过在小鼠中连续传代,在小鼠适应的SARS-CoV-2变异株中产生了Omicron突变。虽然我们不能确认哪一个理论是正确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肯定都会产生更多不可预测的突变异株。在COVID-19流行期间,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查明Omicron变异株的起源,因为许多证据可能已经随时间消失了。但是,我们必须警惕这些可能生成变异株的方式。

尽管疫苗被证明在抵抗Omicron变异株方面效果不明显,其仍然可以提供良好的保护,防止重症及死亡。Omicron变异株对目前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和最具治疗性的SARS-CoV-2单克隆抗体(mAbs)的免疫逃避表明,迫切需要更加有效的疫苗和高效的口服抗病毒药物。

保持高滴度的抗体,依旧是避免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因此,全民疫苗接种对于控制新冠变异株的流行仍是首要选择,对此更应该加强健康宣教,进一步加快注射第三针加强剂的速度,实现群体免疫,这将是未来与新冠病毒作战的关键。

特效药”不断“失效”怎么办?

新冠病毒肆虐两年来,全球感染人数超过 4 亿,死亡人数超过 578 万,SARS-CoV-2 仍在大范围传播和加速变异,专家预测新冠病毒将伴随人类到下个世纪。根据我院临床研究研判认为,新冠病毒与人类共有序列“人也序列”是致病关键因子,应用羟甲香豆素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重症率和病死率,现提出以下治疗策略和方法建议以供参考:

1. 新冠机制研究是解决新冠问题的关键。由于新冠疫情反复无常,新冠病毒不断升级,“特效药”不断“失效”。我们认为新冠药物的研发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针对新冠病毒本身开发抑制病毒复制或阻断病毒感染,而这会受制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另一方面,针对新冠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阻断新冠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并发症,降低病死率,进而将新冠感染无害化,而搞清新冠病毒的关键致病物质和致病机制就是开发相关药物的核心。

2. 新冠病毒致病的幕后黑手和全新治疗策略。经过近10年潜心研究,我们鉴定了一类在细胞核内激活基因的 NamiRNA(Nuclear activating miRNA),打破了经典miRNA抑制理论,开创性地提出NamiRNA-增强子-基因激活理论。基于该理论,我们在新冠病毒中鉴定出最关键的致病因子,即新冠病毒与人类基因的共有序列,命名为 Human Identical Sequence(简称 HIS),中文名为“人也序列”。该序列在近16万株新冠病毒基因组中高度保守,可与人体增强子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因子表达,引发炎症因子风暴,同时促进透明质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造成肺部透明质酸的积累,形成肺部毛玻璃病变。因此,透明质酸是检测新冠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物,同时也是治疗新冠的全新靶点。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透明质酸合成抑制剂。

3. 羟甲香豆素,通过老药新用的手段,有望开发成为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全新口服药物。我们的最新研究为新冠肺炎致病及治疗提供了新理论和新策略,相关文章已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正式发表,国家卫生健康委《健康报》进行了相关报道,多家媒体及自媒体争相报道相关内容,阅读点击量超过百万;CCTV 央视网和央视频进行了报道,目前视频点击量超过 800 万,上海市电视台在《夜线约见》中对我们的研究进行专访,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栏目进行了专业解读,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大家认为我们的研究为终结新冠带来希望。

4. 为全球抗疫提供可推广的中国方案。目前,新冠药物研发的共同特点是以病毒为靶点,涉及阻断病毒进入细胞、阻止病毒复制等,如莫努匹韦(Molnupiravir)和帕昔洛韦(Paxlovid),但能否应对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仍需进一步探索。与此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从分子机制研究到临床研究锁定了新冠临床症状及病毒与人相互作用的关键分子“人也序列”和透明质酸,一方面利用羟甲香豆素抑制透明质酸合成有望 阻断新冠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另一方面利用小核酸药物封闭“人也序列”的作用,提供了治疗新冠肺炎的全新策略。最重要的是,我们应用羟甲香豆素治疗新冠的临床研究已经取得初步结果,文章已经被接收将于近期发表。下一步,我们将推动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的广泛应用,为新冠肺炎尤其是针对新冠突变株提供一套简单易行可全球推广的中国方案。

5. 可执行和可操作的新冠防治方案鉴于新冠发病机制发现透明质酸是新冠一切临床症状的物质基础,而新冠口服药羟甲香豆素对所有新冠病毒都有效,为了更好的防治新冠,降低患者的重症率和病死率,现提出以下建议:

(1)新冠患者确诊后,除了进行常规的临床检测外,增加检测血浆透明质酸含量项目,以便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透明质酸 含量进行分类救治;(2)对于肺部具有磨玻璃样症状的新冠患者,在监控透明质酸含量的情况下,给予口服羟甲香豆素治疗,并监控患者病情进展;(3)对于密接者或次密接者中的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其他可能的新冠重症易发人群,监控其血浆透明质酸含量,对透明质酸升高患者给予羟甲香豆素预防性治疗,降低其血浆中透明质酸含量,防止此类高危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4)对于轻症患者,可给予羟甲香豆素口服,同时监控血浆透明质酸含量及肺部病变情况,阻止轻症患者向重症发展,使患者停留在轻症或无症状状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6711.html

上一篇:[转载]刘磊:倾注25年心血,为深圳医疗事业发展“铺路”
下一篇:[转载]张洪林:《中西医结合二十讲 》序一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