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 林 洁
策 划: 乔恒利
监 制: 尹昌龙 王 蕾 叶晓滨
顾 问: 黄 玲
统 筹: 林 航 赵 青 陈 莉
执 行: 王 硕 成 功 郑舒琪
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李可心 王宇
|||
▲ 刘 磊
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外科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1961 年出生于湖南,1997 年来到深圳儿童医院,2016 年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任党委书记、院长,现任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传染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从 1997 年来深圳至今,已有 25 年,我将美好的年华给了深圳,竭尽自己所能为深圳医疗事业付出。特别是在深圳三院工作的 6 年多里,我们一直在冲锋,最高兴的是打赢了三大战役:拿到了肝肾移植资质;获批成为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了一场漂亮的新冠疫情医疗和科研攻坚战。
有很多人问过我,我想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医院。我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市民来到我们这里看完病之后,不要再去其他医院。深圳三院能成为一家"终极医院",在我们这里诊断、治疗,让病人真正感觉到安心。
壹、在实习期激发了 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是逐渐喜欢上医学的。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并不感兴趣,随着我渐渐长大成人,学习深入,了解生物世界、人体世界的奥妙后,我才陷了进去。
我的母亲是一名厂医,我从小跟着她,对医院的环境非常熟悉。经常她们在手术间里抢救病人,我就在外边看着。
还记得小时候某一个周末,厂矿俱乐部正在放电影,突然影片声音消失,广播里传来一声喊:黄医生请注意,医院有急诊病人,请你赶紧过去!当时,坐我身边的母亲突然起身,在上千人的注目下,穿过黑暗中人们闪开的通道,急匆匆地朝医院奔去。那一个瞬间,给年少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心有些激动,有些骄傲。
但我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学医。我从小就有一股子军人情结,想参军。
考完大学要填志愿了,我当时想学工科,学医仅是我的第三志愿。人生不由己,后来我被遵义医学院录取了。
刚开始学医的时候我并不感兴趣,但是随着学习深入,开始接触有趣的生物世界、人体世界的时候,我逐渐喜欢上了医学。
▲ 刘磊参加新冠肺炎患者会诊
在实习期遇到的两个病例,激发了我当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我看到着急的病人家属情急之中跪在医生面前,求医生救救自己孩子时;当我看到一位昂首走进来的患者,最后被抬回家时,我内心被深深地触动了。这两个病例反映了当时医药的短板、医生的痛点、医学的命门。我立志,要做一个能解决临床问题,能救人命的好医生。
1983 年,我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附属医院)工作。我是一名外科医生,外科手术经常需要练基本功。为了让我的基本动作更熟练,当时,我找来一个小桶子,每天回家拿一个废弃的持针器,在桶子的小窟窿眼里头练习缝针打结。很快,我就开始冒尖,成为了科室的中坚力量。
后来,我的父母年事渐高退居二线,返回了故里长沙。1988 年,为了照顾他们,我也回到了湖南岳麓山下,湘江岸边,调入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二附院,从事普外科工作。然后,我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小儿外科开山鼻祖张金哲院士。
▲ 刘磊在美国留影
1994 年,我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全国只有 7 位小儿外科专业博士,我是其中之一。
贰、填补深圳诸多小儿外科手术空白
未来是什么?在深圳根本不知道。我要是在老地方待着,我人生的路也就一直这么走下去了。但是,喜欢挑战的我,被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朝气蓬勃的面貌所吸引。
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以势如破竹的发展之势闻名全国。
▲ 2012 年,刘磊在广东省小儿外科年会上发言
未来是什么?在深圳根本不知道。我要是在老地方待着,我人生的路也就一直这么走下去了。但是,喜欢挑战的我,被深圳日新月异的变化、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所吸引。
当时,深圳成立了儿童医院,在全国挖人。全国 7 位博士,有 6 位在北京、上海,只有我一个在长沙,就把我聘来了。
1997 年 4 月 13 日,我下火车到深圳时,天正下着瓢泼大雨,灰蒙蒙的。
当时儿童医院还在建设之中,中心区只有三栋建筑,一个是五洲宾馆、另一个是投资大厦,还有一个就是儿童医院。中心区有着大片大片的空地,那时候的草有一个人那么高。
到了后,我被安顿在福民新村。第一天晚上根本睡不着觉,蚊子嗡嗡的声响像轰炸机一样。第一天的亲身经历,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原来,发展中的深圳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深圳市儿童医院开业当天,医院还没有建设好,是一边开业一边建设。7 个科室挤在 1 个诊室里边,第一天只看了 7 个病人。
我就这样一点一点干着,一干就是 19 年,从 1997 年到 2015 年,从 36 岁到 54 岁,从外科党支书干到院党委书记,从副主任医师干到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作为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领域的奠基人,在小儿外科的不少疑难重症中,如胆道闭锁、先天性巨结肠、肝脏及腹部肿瘤,门静脉高压、尤其是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外科治疗,乃至连体婴儿等成功的外科手术,都是我主刀的,填补了深圳小儿外科、腹部外科手术的空白。
叁、“又可以和器官移植结缘时, 我一口答应下来”
在深圳三院工作 6 年多,我们一直在冲锋,最高兴的是打赢了三大战役:拿到了肝肾移植资质;获批成为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了一场漂亮的新冠疫情医疗和科研攻坚战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三院")是我到深圳的第二站,也是我心中的终点站。若论人生的华彩阶段,深圳三院的 6 年当在其中。
2016 年,我真是没想到,会把我派到深圳三院,还是院长、党委书记一肩挑。在深圳三院工作 6 年多,我们一直在冲锋,最高兴的是打赢了三大战役。
2016 年 2 月份,深圳召开健康事业大会。会后,时任深圳卫计委主任罗乐宣把我找到办公室,谈了两个多小时。
器官移植作为 20 世纪最大的医学创新之一,代表着一个地区医疗服务能力的综合水平。深圳在器官捐献和移植领域探索很早,但深圳一直没有一家医院能够实施器官移植,市卫计委希望我们能挑起这个大梁。
听到之后,我很欣喜。其实,早在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二附院,我就一直想攻破器官移植的大关。当时为了练手,我们一组七八个人在实验室里买猪、养猪,拿猪做实验、观察,十分轰动。校长号召全院的人向我们学习。那时候,大家在一起很快乐,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来到深圳后,我的器官移植梦也就搁置了。
当我得知又可以和器官移植结缘的时候,我一口答应下来。我相信,作为传染病防治专科医院,深耕肝病领域的三院有开展肝肾移植的基础。
我回去一研究,发现坏了,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器官移植要求必须具备三甲医院资质,深圳三院当时还不是。
于是我们一边启动三甲评审,一边筹备器官移植团队,一边与国内顶尖团队合作,引进他们的智慧,培养自己的人才。
在资质审批上,多亏卫生部领导和市领导的支持。我总觉得我们运气特别好,每到关键时候都有人相助。卫生部领导从审批流程和材料准备方面为我们指点迷津。市领导亲自写了一封信到北京,介绍深圳卫生健康领域的建设情况和群众的健康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深圳市卫生健康部门也提供了巨大帮助,我们起草了申请材料,交到卫生健康部门后,主要领导逐字逐句地帮我推敲,确保材料有足够的说服力。
在取得器官移植资质那天晚上,我和相关领导通了半个多小时电话,那叫一个高兴。开辟了深圳自己的器官移植阵地后,深圳三院又成功创建了三甲医院。
在新获批的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疗机构中,深圳三院器官移植在学科建设、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上是进步最快的。很高兴,去年在全省 19 家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单位中,我们的肝移植排在全省第三,离第二名只差了三例,肾移植方面,我们排在全省第五,器官捐献我们排在全省第四,肝移植已经入全国第一方阵。2020 年,广东省第七 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落户深圳三院,这样一来,打破了多年来深圳 OPO 服务范围仅限于深圳东部区域的困局。
肆、为了建设传染病防治“国家队”,豁出去了
拿下器官移植资质是深圳三院翻天覆地发展的基石,更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科技部、国家卫计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共同建设的单位,在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方面,有着极高的含金量。
在筹建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时,国家卫计委把感染性疾病列入建设范畴。广东省卫健部门有针对性地遴选了 9 家医疗机构去争取,其中以结核病为主要的感染性疾病领域的攻坚任务交给了深圳三院。深圳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2017 年作出申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重要决策。
我们专门成立了小组,我亲自带队,提前 10 个月进入工作模式。从 2017 年 10 月到 2018 年 8 月,我们光标书就改了 55 个版本,答辩 PPT 改了 86 个版本,经常为了修改一句表述、一个细节通宵达旦,其中还有不少智慧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
原本答辩不是我上,但答辩前 3 天,我才得知,必须我上!当时,我头皮发麻,心想,嚯!考验来了!必须豁出去了!那几天晚上,我都没怎么睡觉,跟我的组员一起,准备答辩。我们当时设想了专家可能会问到的 300 个问题。
2018 年 8 月 27 日,答辩当日,我侃侃而谈。当时我们有两个一同上场的答辩对手,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实力雄厚。北京的大谈过去,上海的大谈现在,而我们畅想未来,在这场激烈的 PK 中,最后我们终于胜出。
2019 年 5 月 24 日,深圳三院获批成为深圳首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唯一的结核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是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18 家单位中唯一的地市级医院。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深圳三院后来打好新冠疫情战役奠定了基础。所以说,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好像冥冥中有安排似的,都在为后面的工作做铺垫。
伍、为战胜疫情进行了“深圳探索”
2020 年,面对新冠疫情,我和深圳三院同事们一起,充分展示了国家队和高水平医院应该有的职责和实力,作为深圳市唯一一家定点救治医院,在患者救治、疫情防控和科研领域,都打了一场漂亮的仗。
我们十分注重科研,认为攻克新冠,必须临床和科研两手抓。所以在救治进行的同时,我们的科研攻关也迅速启动。
前阵子,我们与清华大学、腾盛博药合作研发的新冠单克隆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 / 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这是我国首个获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也是深圳三院注重科研的结晶。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了,时至今日,临床科学研究、药品研发等领域都有深圳三院的身影,我们为战胜疫情,进行了深圳探索和深圳努力。
陆、25 年为深圳医疗事业倾注心血
近五年,深圳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可谓是前无古人。深圳各家医院的院长们都在呕心沥血,为医院的发展卖力地干,拼命地干,直至把事情干成。
有很多人问过我,想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医院?我的终极目标就是希望市民来到我们这里看完病之后,不要再去其他医院。深圳三院能成为一家“终极医院”,在我们这里诊断、治疗,让病人真正感觉到安心。
一直以来,深圳的医疗事业发展都被外人看成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但不能否认的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深圳医疗极其看重,投入巨大,深圳医疗事业正发生着巨大改变。近五年的飞速发展可谓是前无古人,深圳各家医院的院长们真的是呕心沥血,为自己医院的发展卖力地干,拼命地干,直至把事情干成。
我已经 60 岁了,从 1997 年来到深圳至今,已有 25 年,我将美好的年华给了深圳,竭尽自己所能为深圳医疗事业付出。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我只是深圳医疗事业的一个铺路人,未来会有很多“后浪”,引领着深圳医疗事业发展,满足深圳市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资料来源:深圳晚报,2022-02-15
口述时间:2022 年 1 月 11 日
口述地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F 栋 22 楼会议室
出 品: 深圳市政协 深圳晚报社
总策划: 林 洁 策 划: 乔恒利 监 制: 尹昌龙 王 蕾 叶晓滨 顾 问: 黄 玲 统 筹: 林 航 赵 青 陈 莉 执 行: 王 硕 成 功 郑舒琪 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李可心 王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