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传统针灸的精华及其认识偏差的产生

已有 1607 次阅读 2022-1-21 09:2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怎样认识和评判传统针灸,关系针灸的传承、应用和研究,对针灸在现代的发展具有导向性影响和意义,是学科面对的重大理论认识问题。能否恰当、准确、正确地予以评价,取决于对针灸的认识深度,还有赖于对评价方法及影响因素的把握,而科学理论评价本身即是复杂的科学认识论问题,属于科学哲学的研究范畴,传统医学领域对这方面的关注时间不长,研究尚待深入,从整体层面进行的相关探讨还很少。笔者基于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研究与体会,结合对针灸现实问题的思考,就该主题的有关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为引玉之砖。

01  传统针灸的精华

传统针灸的精华,应是传统针灸理论和方法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对价值的评判,就涉及到评价标准与依据,按照不同的标准衡量,会有不同的结果。然而,选择什么标准进行评价?公认的共同标准又是什么?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即便是对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也还存有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即使如此,但只要明确评价的目的,对具有价值的内容确定其大体范围,方法则可在研究中去逐渐完善。

1.1  精华所在

针灸作为一种有系统理论的传统疗法,其精华应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两个方面。根据其理论性质的不同,而对其评价的重点、目的及意义也各有不同。

1)基础理论方面,重点在于剥离出关乎人体现象、原理、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基于针灸方法与视角所认识或发现的人体结构、机能与针灸治疗之间的关系,蕴含对其本质属性的认识。意义在于启发当代对人体及其机能的认识,提供有别于现代医学的另一种视角,提高对针灸实践的指导作用。

2)技术理论方面,评价重点在于其实用性。目的是对确有效验的技术、方法及规律进行总结。意义在于保证针灸预期效应的实现,促进针灸治疗水平的提高。

具体内容,难以一一列举,综合起来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五方面:非确定性针灸部位及作用的规律。非确定性针灸部位一般为非穴,包括病痛处及周围、反应点、反应物等,作用多在局部,少数也有远隔作用或全身作用。针灸刺激技术。指针灸刺激的调控经验与方法,主要包括操作技术的构成要素,刺激方法与部位或病情的关系,刺激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确定性针灸部位及作用的规律。主要指反映体表特定部位远隔或特殊的效应和主治规律,如腧穴分类法、列穴法、配穴法等。以经脉向心循行上下内外表达的针灸效应规律。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向心型经脉循行联系,经别,皮部,经脉标本、根结等。关系到针灸的治疗、诊察辨证与选穴规律,也涵盖经脉表达的针灸效应现象。以经络系统表达机体整体的构成与功能。主要包括经脉、络脉、经筋、分肉、皮部等,气血营卫以及脏腑器官的联系,综合形成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系统,以提供针灸刺激效应的基础和原理说明。

这些内容,依次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方法到抽象理论。对临床来说,越靠前的内容越重要;而理论上却相反,越靠后的内容越是重心所在,甚至最靠前的部分内容常被理论建构所忽略,这是较为普遍的,可以说是学科层面的一种偏倚表现。这些内容实际是传统理论强调的大部分或主要部分,指导针灸实践,是古人对针灸实践的理性认识,凝结着前人的智慧,是具体精华之所在。

1.2  基于对针灸自身特点的认识

传统针灸的精华,根源于针灸这一治疗手段,取决于针灸疗法自身的特性。因此,对针灸精华的认识与判定,需要基于对针灸疗法特性的认识与把握,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点。

1)体表刺激。治疗方法是刺激体表而不是输入外源性物质,因而是与药物等内治法相并列的治疗方法。刺激的方式,不限于传统针刺和艾灸。体表刺激代表着另一种观察人体的角度,其本身就值得研究。

2)激发机体被动性自身调整。机体具有的自身调控机制,需要外来刺激的激发而启动,针灸以刺激体表为治疗手段,正是通过启动机体自身调整机制而产生治疗作用。

3)广泛适用性。此与前述两个特点有关,针灸是属于体表刺激的一种疗法,其治疗作用是通过机体的自身调整实现,而并不针对病因,并且非特定施治部位及其局部作用也是针灸的基本的方法与作用,具有普遍性。

4)融合其他疗法的综合作用优势。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融合于各科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可起到增效、减毒作用。

以上几点尽管众所周知,但在论及针灸的精华或价值时,却往往习而不察,从而影响到对针灸自身的认识。如针灸刺激体表的特定或非特定部位,都可引发机体产生自我调整的效果,只是调整的程度不一,而效果不等。非特异性刺激处,是针灸疗法基本的刺激处,多产生局部作用,具有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因此,非特定部位的针灸,本应是针灸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刺激处研究中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却是非特定部位相关的针灸理论阙如,机理研究被忽视。理论自身的自洽性不够,而与临床实践脱节,相应地,业界内外也就难免对特定部位理论存有疑惑。

又如针刀,根据其方法特性及原理应属于外科微创手术,却被视为针灸的创新延展。这涉及到治疗手段的性质与原理问题,针灸与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都是在身体上用治疗工具进行操作,但治疗原理有着根本不同。针刀与针灸疗法在工具和操作上虽有相似之处,却并不代表治疗原理相同,针刀通过直接改变病变组织结构或状态来达到治疗目的,针灸则是以体表刺激引发机体进行自我调整。将针刀纳入针灸疗法范围,反映了对针灸疗法本质特性认识的模糊。

02  影响精华判定的因素

认识和评判传统针灸,除专业内容以外,还有认识方法方面的复杂因素。一种科学理论的提出、评价和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而针灸的历史性和文化性都极为突出,针灸形成于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并沿用至今,古今社会的面貌呈现并不尽同;东西方不同文化,对针灸的认知与表达也差异巨大。我们需要尽可能跳出自己原有的学术视界,在更大背景、更宽视野下去看待与判断。客观、完整呈现传统针灸的理论,而不是按照现在的认知角度和方法先行剪裁取舍,是传统针灸历史属性的内在要求。精华是从整体中提炼、选择出来的一部分,完整呈现传统针灸内容,也是选择精华的基础和前提。这一过程尽管有些费力耗时,却并非不可完成,但至今还没有真正做到。现代广为传播的针灸学内容只是选择后的部分呈现。而是否为精华,判定标准还要取决于研究者的认识立场与方法。精华的确定,意味着明确研究的着力点,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在理论体系构建上则决定着范畴的取舍与结构关系。比如,针灸作为体表刺激疗法,刺灸部位和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对体表组织的认识,但在目前的理论体系中,有关体表组织的范畴认识却是缺失的。在传统针灸理论中,这部分内容并非阙如,学界也并非不知其与刺法的密切关系,之所以在现代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得到呈现,可能的原因不排除主观认识上的选择,认为相比于西医解剖学,其内容简单,没有特别之处,却在腧穴定位中突兀地附以穴位局部解剖内容。又如经脉气血循环理论,在《内经》中已居主要地位,后逐渐成为经脉理论的主流形式,这是被古人肯定的最有价值的理论。其实在气血循环理论之前的经脉理论原本是以向心循行为主,说明四肢远端腧穴主治头身病变原理与规律的理论模式。但在今天我们如果仍然如此认识,就会失去对经脉的原创性、特殊性及其指导价值的认识与把握。还有如以痛为输,作为针灸施治处的选择原则,代表了无定处施治外经病的主要经验,但相应的理论体系并未形成。成系统的施治处理论,主要是位有定处的各类经穴,多主治脏腑病。其原因应是脏腑病的严重程度往往甚于外经病,因而人们更重视其诊治规律的总结和理论建构。现代临床的诊治水平大为提高,但外经病缺乏良好治疗方法,遂成为针灸临床的常见和优势病种,并驱使对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也由此产生了对经脉腧穴价值的质疑。故对传统针灸的价值判断,并非都是其内容本身的客观性问题,内容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往往更大,产生的偏倚,主要在理论意义判断方面,表现特点上,玄化或神圣化与简单化并存,较为突出的有如下几点。

(1)腧穴与经脉关系绝对化。对腧穴分布于身体不同部位区域不加区别,这在形式上遮蔽了腧穴特性因所在部位而异的部分规律,模糊了经脉对腧穴规律的表达本义。

(2)腧穴的特异性被过度强调。实际上腧穴作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非穴的作用,共同构成针灸适用性广泛的特性。这样片面强调腧穴的意义,忽略甚至无视腧穴以外的常用针灸施术处,不仅导致针灸理论建构的缺陷,而且严重影响对针灸作用的认识与研究,与临床实践相脱节,使经脉腧穴陷入某种理论困境。

(3)单纯理论推衍而来的方法。如从五行理论推导出的腧穴的主治特点;根据经脉对应脏腑而推导出的腧穴主治特点;按经脉气血流注规律进行选穴等。这些看似言之有理或蕴有某种规律的内容,实际缺乏针灸实践依据,而仅是某种理论观念的推导结果。

(4)经脉的内涵与理论形式,都偏于机体功能。这就从概念到理论内容,都背离了经脉表达腧穴效应或主治规律的本质含义。

(5)经脉辨证教条化或泛化。临床面对的病变情况是复杂的,有些需要辨证治疗,也有不少无须辨证的对症治疗,针灸疗法尤其如此,前人如徐大椿等也早有论述。需要辨证者,有适合经脉辨证的,也有适合脏腑辨证或气血辨证者,如果不加分别,一味强调经脉辨证的主体性,皆以经脉分辨病证、确定证型,就难以切合病情,而脱离临床实际,这恰恰违背了辨证的原则。

03  几点反思

反思是变革观念、生发新识的思想基础。

1)针灸方法根据其内容实际可分为两部分:施术处和施术法。这两部分内容中,都有腧穴与非腧穴的不同。相应地,针灸理论实际也主要是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针灸腧穴的规律与原理、针灸非腧穴的规律与原理。而有关文献载述,除《内经》外,基本都偏重甚至只看重前一方面,现代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也是如此;后一方面则成为理论空缺。针灸机理的研究,也明显表现出这种偏颇。这种情况,进一步加重、强化了对上述针灸理论认识的偏颇。

2)针灸的历程显示,经典之后,大量增扩、丰富的是腧穴主治和刺灸法为主的经验性内容,而规律总结、理论提升的新认识却很少。总体特征是理论基本停滞,实用技术方法的丰富、发展。这种情况,从针灸本身的特点去思考,可能提示了什么?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针灸对复杂理论的需求有限,而疗效提高的主要途径在于技术与方法?对于传统针灸理论,多习惯于从普遍适用针灸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阐发,满足于构造理论一统性的自我圆通,而很少去探寻各理论内容的针对性或适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理论概念的模糊,难以清楚地认识和说明针灸自身。可以说,这是学科本身的普遍性偏倾,深深影响对针灸精华的认识和判定。

3)针灸现代科学研究在海内外的差异是必然的。同是医学背景的研究人员,海外势必以西医教育背景为主,而国内则以中医出身的研究者为主体,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学训练有着根本的不同。因而在反思、对比我们与海外针灸科学研究差距之时,落点不应在针灸本身,而应是在方法学方面。概言之,从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这两个角度进行的针灸研究,都还不够。应该承认,正确认识、判别传统针灸精华所需的科学精神、客观理性的态度,对我们来说仍是稀缺的;而评判所需的前提,即深透理解学科理论、把握针灸方法的总体特征与本质特性,不可忽视。

资料来源:赵京生传统针灸的精华及其认识偏差的产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6):797-80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21973.html

上一篇:[转载]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复方转化医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下一篇:[转载]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与学术轨迹考察
收藏 IP: 120.231.24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