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胡百涛:“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发生”摘要与目录

已有 1389 次阅读 2021-11-11 21:05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兰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是阴阳与五行思维模式。中医学是由甲骨医学发展而来的,它的思维方式的发生指的就是甲骨医学的思维嬗变为阴阳五行思维的过程。论文在史料重构的基础上认为:

1、甲骨医学不是独立的医学形态,整体上是作为巫术而存在的。甲骨医学的思维也就是巫术的思维。就其寻求事物的一致性(合一,混沌),追求事物之间的和谐这个意义来说,它又称之为“和”的思维。在这种思维下,“帝”的观念使得以数字“二”与“五”来思考事物的取向产生出来。

2、周代商以后,“天”的观念同化了“帝”的观念。由于“天”这一概念固有的自然性,再加上东周(春秋)时期世俗与神性的逐步远离,春秋时期对天地事物(包括人)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在这个背景下,医学中的砭石与药物疗法彰显出来,但由“帝”而来的“二”、“五”思维取向作为社会大的观念背景也保留在了医学中,并奠定了中医学基本的思维方向。到战国时期,这种思维被聚象为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思维体现了中医学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中医学象数思维方式的发生过程。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中医学思维方式与中医学理论(思想)

    2、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发生

  三、材料取舍与研究方法

    1、材料取舍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结构说明

第一章  甲骨医学

  第一部分  殷商“和”的巫术思维及“帝”的观念

    第一节  殷商“帝”的观念

      一、至上神

      二、祖先与帝

      三、上帝观念的来源

      四、“帝”的观念与殷人疾病观的一种可能解释

    第二节  巫觋通天与"和"的观念

      一、天地神人一体

      二、巫觋通天与“和”

        1、巫觋通天

        2、巫的思维:互渗律

        3、“和”的向度

  第二部分  甲骨医学特征分析

  第一节  殷人对疾病的命名问题

    一、以人体体表部位进行指示的疾病

    二、肌体与功能的区分

    三、不以体表部位指示的疾病

  第二节  殷人对病因的认识

  第三节  殷人对疾病的疗法

    一、求佑于神与祖

    二、巫术的工具——药物与砭石

第二章 《左传》中有关医学的史料解析

  第一部分 《左传》所反映的春秋医学形态

    第一节 《左传》中记载的疾病命名和疗疾方法

        一、春秋时期的疾病命名

        二、《左传》中记载的疗疾方法

    第二节 春秋时期的病因病机和生理观念

      一、春秋医学中的病因病机观

      二、春秋时期的生理观念

  第二部分 春秋时期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春秋时期医学的思维方式与社会观念系统

      一、气一元论

      二、阴阳五行思维的雏形

      三、思维的"和"的总体向度

    第二节  “和”的思维方式对《左传》之医学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先秦医学观念的转变及中医学思维方式的成型

    第一节  先秦医学观念的转变

      一、疾病命名方法和疾病分类特征的改变

      二、巫祝疗法地位的变化

      三、人们对疾病原因解释范围的扩大

      四、砭石、药物等疗法的彰显

    第二节 阴阳五行思维的发生

      一、“帝”与“天”

      二、帝与“二”、“五”之数

      三、“天”与“气”

      四、诸子出于王官

    第三节 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祝由疗法与巫职降解

      二、阴阳五行思维与经脉、本草理论的创立

        1、经脉概念的产生

        2、本草学的成立

        三、“和”与象数思维

           1、阴阳五行象数思维

           2、“和”的思维的余孽——中医学中“意”与“信”的留存

论文旨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2023.html

上一篇:[转载]张其成:“中医现代化”三问
下一篇:《中医象数思维》简介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