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我院中西医结合科简介及未来5年展望

已有 3880 次阅读 2021-9-1 10:0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我院中西医结合科成立于1996年,由深圳名医杨大国教授创建,历经聂广教授等中医专家精心建设,曾经一度辉煌。此后发展遇到波折,至今尚未获得市级及以上重点专科。值此院领导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医院大规模扩展之际,客观剖析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展望未来5年发展前景,以期实现进一步跨越。

一、既往的基础条件













1. 科室架构(见图1):有合理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梯队分布在肝病、肺结核、艾滋病、新发传染病等各科室,有可供临床研究的实验室(2012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验收,“中医传染病诊疗技术实验室”被批准为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实验室),并培养了中医内科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近30名。


2. 学术平台:我院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目前已经组织专家完成和编写10项以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共识,如“传染病分期辨证推荐意见”、“人禽流感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寨卡病毒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疱疹性咽峡炎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重症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库氏杆菌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分期辨证推荐意见”、“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耐多药肺结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艾滋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发热伴血小板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等。

3. 科研项目:从十一五到十三五,作为分中心一直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重大专项,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科研课题(见表1):

表1  中西医结合科近年来科研项目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承担人

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药“扶正-抗痨”新复方筛选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8ZX10725509-001-007

张红梅

突发急性传染病中医药早期临床救治体系及预案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7ZX10305501

袁  静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2ZX10005005-001-014

邓  欣

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2ZX10005004-001-015

吴其恺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2ZX10005004-003-007

吴其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优化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2ZX10005004-002-001

何  清

结核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2ZX10005007-007-019

李国宝

补虚化瘀中药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组织学逆转率的治疗方案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3ZX10005007-001-012

许  诚

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药“扶正-抗痨”新复方筛选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13ZX10005003-001-007

邓群益

肺结核中医证候学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X10005-010

聂  广,李国保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及药物毒副反应的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X10005-003

聂  广

慢性重型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X10502-002

杨大国,吴其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证候规律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X10502-001

杨大国,吴其恺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证候规律及中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X10502-003

吴其恺

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临床科研基地的建设

传染病重大专项2008ZX10504-006

吴其恺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临床科研一体化技术平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

传染病重大专项2009ZX10005-019

杨大国,吴其恺

应用假病毒技术筛选抗H5N1禽流感病毒活性的有效治法及其动物保护应用

国家自然基金30873264

聂  广

正肝方预防肝癌发生的AFP依赖和AFP依赖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308773348

杨大国

中医药治疗流感临床方案与诊治规律研究

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200907001-1

刘映霞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治规律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200907001-3

聂广,刘映霞

中药正肝方对大鼠肝癌前病变和卵圆细胞分化的影响

深圳市科技计划200703247

邓  欣

肝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与正肝方疗效关系研究

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课题1050149

邓  欣

中药正肝方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与机理研究

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课题(2007240)

杨大国

正肝方药物血清对人肝癌细胞AFP依赖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0902100)

邓  欣

应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高通量鉴定影响甲型H1N1流感温邪传变模式的SNPs位点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2107)

张国良

手足口病中医证候规律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2110)

李慧涓

手足口病表邪传里、逆传的标志界定和易传因素研究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3134)

袁  虹

化痰消脂方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20103135)

李知玉

甲型H1N1流感表邪传里、逆传的标志界定和易传因素研究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0304)

刘映霞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研究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2012)

聂  广

益肺消纤方干预肺结核继发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深圳市卫计委项目(201506047)

张红梅

赤芍承气汤高位保留灌肠对肝衰竭患者微生态失衡的研究

深圳市科创委项目(2015170)

吴其恺

4. 获奖成果:2008年以来,共获得科技成果奖9项(见表2)。

表2  中西医结合科近年来获奖成果

成果名称

获奖情况

获奖人

肝络瘀阻证研究(2008年)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聂  广等

中医药防治重型肝炎系列研究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10年)

杨大国,聂广等

流感的病毒溯源、传变模式与个体化诊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三等奖(2012年)

周伯平等

肝损害的病理演变及中西医干预

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

何清、聂广等

流感的病毒进化、病机演变及其证治规律

深圳市市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

刘映霞等

穴位皮内注射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有国等

中药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有国等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及应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6年,第三名)

聂  广等

肺痨易感体质的免疫学基础及基于“分期辨证”模式的精准治疗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7年)

张国良等

5. 学术论文和专著:发表论文160多篇,主编参编学术专著8部(见表3)。

表3  中西医结合科近年来出版专著情况

专著名称

出版时间

字数

作  者

慢性病毒性肝炎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

496千字

聂  广著

中医感悟录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2

516千字

聂  广著

手足口病中西医基础与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14.11

560千字

聂广副主编

中医诊疗与预防.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9.5

465千字

聂 广编委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病毒性肝炎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11.10

2729千字

聂 广编委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发展概况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2-2007)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8.6

15.8千字

聂 广编委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发展概况与展望.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009.4

16.7千字

聂 广编委

传染病辩证体系规范化实践

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7月

840千字

聂 广著

   二、目前的困境和机遇

虽然中西医结合科在几任学科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突出中医特色、中西医并重发展的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在国内及省内拥有一定学术地位,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但近些年,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学科带头人聂广教授退休,中医人才梯队不合理、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导致中西医结合科发展遇到一些困难。我院申报深圳市中医传染病重点专科和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失利。我院也痛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传染病重点专科的申报良机。

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中医药发展迎来振兴、发展的好时机。在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暨深圳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时代背景下,深圳三院现院领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的精神。我院中西医结合科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展望未来,做好5年规划,不负时代召唤,传承好中医药文化,是当代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

三、未来5年发展方向

1. 进一步突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

(1)中西医结合肝病科采取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程序,降低药品比例,形成临床特色,提高业务水平。

(2)由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全国传染病专家,在临床表现、病机分析、诊疗计划、处方原则、加减依据、预后探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病历和病程记录格式。

(3)根据不同病种、病情和病程,结合中医理论和专家的临床经验,制定我院传染病系列方剂,为临床研究提供素材。

(4)要求临床医师能独立处方,使每个入院病人都得到中医药治疗,并推广各种治疗仪的应用,逐步开展保留灌肠、穴位敷贴、离子导入、针灸、按摩、水罐等治疗,运用多种手段,促使疾病恢复。

(5)开展临床中医教学,要求每个医护人员都要掌握中医理论,以落实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保证中西医结合病区的配套管理。

(6)随着医院病房建设的扩大,增加到2-3个病区,开展肝病、内科病(以老年病为主)、颈肩腰腿病(康复医学)等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并培养和引进一批中西医结合骨干,聘用退休的学科带头人为顾问。

(7)争取申报深圳市、广东省以及全国的中医传染病、肝病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单位。

(8)在医院创三甲工作中,完成相应的各种指标。

2. 科研工作再上台阶

(1)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3个重点病种,继续参与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治重大科技专项”的科研工作,争取近5年内成功申报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2项青年项目。

(2)出版学术专著5部:《中西医结合结核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临床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传染病分册》(配合总会编写),《人类征战瘟疫的足迹——中西医传染病学通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轴心医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现代医学的诞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申报科技成果:力争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2~3项。为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以及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创造有利条件。

(4)申请创办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杂志》(双月刊,已于2005年10月上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7年8月由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创办《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报》(季刊,粤内登字B第11101号),于2008年2月份出版第1期(后停刊)。

(5)编写系列临床指南:总会明确指出,中国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化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建议我们进一步申报,将目前已经和正在编写的系列“专家共识”尽快改写为由总会发布的中西医结合传染病诊疗指南。

(6)在配合总会编写“2008-2009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近3年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发展概况与展望”(分别载于《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6-2007》、《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均已出版)基础上,组织专家编写“中医传染病发展规划”。

(7)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病研究所以及本院广东省新发传染病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创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技术三级实验室。

(8)在科教科的支持下,扩大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定期招收研究生、博士生;接受广东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深圳大学医学院的实习生。

3.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治法和方药研究,促进成果转化

(1)“赤芍承气汤”(我科独创)肝衰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达国内先进水平)“赤芍承气汤”凉血活血、通腑攻下,治疗高黄疸和重症肝炎有效方剂的研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赤芍承气汤”菌毒并治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细胞因子风暴的干预治疗作用研究;“赤芍承气汤”对肠道微生态、肠源性内毒素基础和临床研究。

(2)中药高位保留灌肠(配方我科独创)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病死率的治疗研究(获省市科研基金资助):重症肝病的肠道微生态及代谢组学特点研究;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对肠道微生态菌群重建的研究。

(3)“正肝方”(我科独创)防治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自然基金资助):“正肝方”防治肝癌临床疗效评估,及对肝癌微环境的影响;“正肝方”体外抗肝癌细胞增殖及分子机制研究。 

中西医结合科  邓  欣

   2021年9月1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302332.html

上一篇:矮小症与生长激素
下一篇:[转载]孙国根:著名传染病专家卢洪洲谈新冠肺炎治疗药物的选择与开发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