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余向东:从经络实质的演变看未来的经络研究

已有 2286 次阅读 2021-4-23 09:3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经络的原型是脉,记载在马王堆简帛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里。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马王堆墓葬时间在公元前168年,这些医书的抄录时代大致在战国和秦汉之交的时代,距今约2200-2250年。

这两本脉灸经分别记载了分布在上下肢的十一条“脉”,路线描述非常清晰,显然是古人亲眼见到过的。比如,臂少阴脉,其路线翻译成现代解剖学术语就是:在臂部屈侧肌肉的小指侧缘开始循行,到达肱部内侧的小指侧缘,再向上到腋下,然后抵达侧胸部。

到了《黄帝内经》,十一条变成了十二条经脉,给加了一条手厥阴心包经。如下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之间的传承关系。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黄帝内经》

足泰阳温

足巨阳脈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温

足少阳脈

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温

足阳明脈

足阳明胃经

足泰阴温

足少阴脈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温

足太阴脈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温

足厥阴脈

足厥阴肝经

臂太阴温

臂巨阴脈

手太阴肺经

臂少阴温

臂少阴脈

手少阴心经

臂泰阳温

肩脈

手太阳小肠经

臂少阳温

耳脈

手少阳三焦经

臂阳明温

齿脈

手阳明大肠经

注:均通

手厥阴心包经

除了增加的一条外,其余十一条的路线基本是一致的。

不仅加了一条,还把改称为经脉。并把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联系起来。

十二正经之外,又增加了奇经八脉;以及十五络脉,浮脉、孙脉、穴位等。经络系统到《黄帝内经》已经构建完整,之后2000年里没有改动过。

在《黄帝内经》里,经脉和络脉其实都是脉,都是肉眼可见的。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由于位置较深,所以看不到;而可以看到的都是表浅的络脉。“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络脉正因为可以清晰看到,才有刺络放血的疗法。

经脉虽然位置深看不到,但通过解剖可以看到。《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这段话说得何其明白!经脉的长短、所含血气的量,都可以看到,可以测量。

《素问•脉要精微论》又道:“夫脉者,血之府也。”脉就是血的宅啊,这不是血管是什么呢?

所以,在最初建立完整经络系统的《黄帝内经》里,经络的经脉和络脉都是肉眼可见的,就是血管。一直到清代,这一基本认识从来就没有改变过,中医最伟大的解剖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也清晰指出:“古人言经络是血管。”同时代批评王清任的中医多得是,但从没有人说他这句话说错了,只因为经络即血管是古人的共识。

事情发生变化肇于余云岫的《灵素商兑》,这本书出版于1916年,以现代医学理论把《黄帝内经》批得体无完肤。其主要观点之一就是,内经中的经脉与现代解剖学所见的血管路线并不相合,解剖学之客观精确无可置疑,错的只有内经了。

《灵素商兑》出版后长达6年里,中医界没有有力的反驳。到1922年,恽铁樵(1878年-1935年)才出版了《群经见智录》进行正面反驳。恽铁樵的主要观点是把《内经》和《易经》联系起来,认为“内经之理论,即易经之理论”。然后,他提出了前无古人,后有无数来者的观点“内经之五藏,非血肉的五藏,乃四时的五藏”“内经之五藏,非解剖的五藏,乃气化的五藏”。

恽铁樵并没有直接说经络不是血管,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既然五藏六腑都没有解剖意义,没有血肉实质,后来者推而广之,自然也把经络视为气化的、功能的概念,不再是血管那种形而下的解剖结构。

这种改变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恽铁樵之后,中医界一致认为经络不是血管,而是一种现代科学看不到的神秘网络。

在大学教材的《中医学》中,经络仍然被定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就是气和血,血液运行的通道不是血管还能是什么呢?但中医的逻辑不是这样的,中医的气血也许并不包括西医的血液,所以,经络仍然不是血管。

那经络到底是什么呢?它难道真的没有物质实体的意义吗?这不符合唯物主义啊。

所以,现代中医一面否认经络肉眼可见,一面开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去寻找经络的实质。这是一种清奇的科研思路,先否定古代肉眼可见的定论,再认定不可见的经络必然存在,然后想尽方法去寻找。

第一个声称找到经络实质的是朝鲜的金凤汉。1963年,他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实质的经络,是一种约50微米的小管道,称之为“凤汉管”。这一发现被朝鲜誉为和原子弹、宇宙飞船并列的20世纪最伟大的三大科学成就之一。后来被证明造假,金凤汉据说自杀了。我们从常识来推理,50微米的管道,针灸的针怎么可能刺得到?古人又怎么可能那么清晰地描述经络的路线?难道战国时代的医生们真的是通过特异功能内观才发现的经络?你相信吗?

80年代,祝总骧宣称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高度科学性和客观存在。据百度,他1943年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化学系,后供职于中国石油公司,1947年转入北京医科大学后任生理学讲师。他的生理学是怎么学的不得而知,但他确实用电学、化学、声学等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了经络,结论是: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这比50微米的“凤汉管”要高深莫测得多。“凤汉管”是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得到的具体的形态结构(后被证明是已知的人体组织结构),但这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你得靠想象,要拼命地想。

当然,很多研究者对祝总骧的结论并不满意,也不认可。先后出现了几十个经络实质的学说。还没有摆脱西医解剖学局限的学说有,筋膜结缔组织说、神经中枢扩散说、植物神经反射联动说、中枢-外周说、血管和淋巴管外的体液路径说、气道说等等;更多的中医认为,经络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一种能量传播的通道,就像飞机航线一样,没有实体,它传递的是电磁波、生物场、生命信息等等,这些能量或信息甚至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现象。

最近,一家企业的生命科技研究院宣称首次清晰观察到了经络,他们用荧光造影拍到了手厥阴心包经的照片。我写过一篇文章对这个研究进行了分析,它有两个明显的破绽:1、造影剂除非精确地注射进了手厥阴心包经,否则,不应该只显影一条经脉,而应该显影3条经脉、3条络脉以及网状的细小分支孙络和浮络。2、手厥阴心包经的方向是手肘到手指,所以,即使它被显影也应该是手腕到中指(六脉神剑里中冲剑剑气射出的方向),而不是手腕到手肘的方向。所以,这个研究完全不符合经典的中医经络理论,图片如果是真的,只能是一条向心的静脉血管。

这些百花齐放的理论互不兼容,假如经络有知,它定会哭笑不得,不知道自己究竟算是什么。

恽铁樵深思熟虑翻来覆去想了6年,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然后,大家就都跟着一起违背祖宗了。经络实质的演变经过大致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3321.html

上一篇:《传染病学史》札记:温病学的证治体系(3)
下一篇:《传染病学史》札记:温病学的证治体系(4)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