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张传力:中药现代化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已有 3719 次阅读 2020-9-4 11:2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药现代化, 研究状况, 进展 |文章来源:转载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长期丰富经验的总结和理论高度的概括,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发展中医药现代化迫切需要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揭示和丰富其科学内涵,实现中医药亟待发展、突破的迫切要求。本文就现代科技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及如何使现代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融人中医药研究体系等问题进行论述。

1 中医药现代化必须走系统医学的道路。也就是说,必须彻底摆脱西医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中医,在系统论指导下的医学研究,才是中医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中医现代化走中西方思维方式互补之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西方人惯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即将整个世界(包括人自身在内)作为一种外在的对象进行研究,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截然分开,相互对立(即主体和客体呈二元性)。

1.1 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以下含义:

1.保持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特征、特色和优势,体现继承、移植、创新相结合的思想,实现对传统的超越;2.进行现代语言的表述和现代科学的阐述,具有时代特征;3.具有现代科学品格,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开放系统,实现多学科兼容,在确定自我主体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和微观、传统与现代的渗透与互补,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吸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中医药;4.实现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构建严谨的方法学体系,形成科学模式,建立中医学自身标准系统;5.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认知系统与理论事实;6.走向世界的“双相接轨”能力增强;7.能在实践中不断纠正、改善自我,使之成为动态发展的科学体系,具有明确的自身学科前沿;8.中医药研究开发与产业现代化,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

1.2 所谓中医系统论,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系统论和中西医学结合的位置,找到一个中西医学交流翻译的平台和桥梁,建立中医学框架和定性的基本原则,最终用数学的定量方法加以分析,使中医学得以提高和发展。这一设想,离中医临床应用相距甚远。

1.3 在认识过程中,对对象进行分解、定义,形成概念,进而应用逻辑推理形成理论体系。一种是中国人用的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以“天人合一”作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认为天地与我同心,万物与我并生,反映在认识过程中就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自形成不同的语言、文学、艺术等,并一直影响着中西方文化发展史。这两种思维方式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时,是前进路上两条跑道,是互相争夺的关系,从来没有内在结合。在人类历史两种思维同步发展过程中,当古希腊形成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与之相对应产生了元气论;当西方古典文明之光被中世纪宗教神学淹没之时,中国也开始了魏晋时期的道教、佛教的形成与传播。在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无论是对象性思维方式,还是非对象性的思维方式,都是人类文明的硕果。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相互依存,任何以一种方式取代另一种方式的想法都是错误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反对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然而与其将中医西医化,倒不如研究中医学更深层的精神内涵,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来发展中医。

1.4 中医药现代化,就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保持传统特色,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西医并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遵循“与时俱进”的思想,既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又不断创新,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理论和国内外天然药物的研究成果,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这一系列研究过程,就是中医药现代化。

1.5 什么是中药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中药发展提高到现代化中药;具体地说,中药现代化来源于传统中药的经验和临床,依靠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手段,遵守严格的规范标准,研究出优质、高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服用方便,并具有现代剂型的新一代中药,符合并达到国际主流市场标准,可在国际上广泛流通。这个过程,就是中药现代化。其具体内容包括:中药理论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现代化、中药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中药文化传播的现代化和提高中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上述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看法,归纳起来,无非有三种观点:一是要用西医西化中医,即中医西医化;二是保持中医药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三是保持传统优势和特色,中西医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按各自的思维方式,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寻求自己发展的道路。笔者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可以选择。

2 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1 数学方法的运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数学方法应用于中药研究,使其实验研究更具客观化、量化,从而提高中药研究的可信度,以更好地揭示中医药的科学内涵。除了在实验设计方面经常采用的正交试验、均匀试验、计算机设计、球面对称设计、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数学手段外,聚类分析、模糊数学、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和手段也逐渐被中医药研究所采纳。

2.1.1 聚类分析的应用:聚类分析的数学方法不仅可用于中药分类,而且还可用于中药真伪鉴别、成分浅析、质量评价及指导工艺与扩大药用资源等方面。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数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会更加广泛,使中药研究进入客观量化直至电脑化新阶段。如周鲁等应用聚类分析方法讨论解表类中药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相同。

2.1.2  模糊数学的应用: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着许多糊性概念、现象、理论和经验如:性味归经、君臣佐使、功能主治等,都需采用恰当、准确、简捷的数学方法来处理,这样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走出一条中药研究和开发的崭新道路。庞士统等利用模糊数学解释抗癌中药,利用隶属原则筛选抗癌中药,利用综合评判选择抗癌组方,利用药物的pH值确定导人两极,使中药电离子导入抗癌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CR+PR)为66%,KpS评分上升20%,视觉模拟量表(VAS)降低30%。另外模糊数学还用于评估中药材质量等级。

2.1.3  数学模型的建立: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来研究中药,包括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药物提取工艺的数学模拟;中药材质量评价模型以及以数字模型对中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和采用数学模型对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量化分析等。

2.2  中药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2.2.1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发展战略的进程,中药材、中成药质量己成为制约整个战略发展的首要问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制约着整个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药以药品名义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中药材由于受产地、栽培条件、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等的影响,其质量很不稳定;而且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成分非常复杂,这些给中药质量控制分析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色谱作为一种分离技术与方法,现已成为中药质量控制中不可缺少的常规而有效的方法。

 2.2.2  色谱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色谱技术是中药质量控制中最主要的分离分析手段,随着色谱研究工作的迅速发展,各种新的色谱方法和联机技术日趋成熟,现已广泛应用于成分复杂的中药、天然药物的分离、分析、含量测定、微量元素测定等研究。现代色谱技术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质谱法(MS)等。

(1)质谱法(MS)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质谱检测器作为通用型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用于微量或痕量分析等特点,常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联用,联用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Gc分析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GC方法以气体为流动相,适合于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鉴别和含量测定。2005年版药典中GC方法测定含量有上升的趋势,在成方制剂中,由2000年版的11个品种上升至37个品种。张晓霞等用GC法,测定蛇床子提取物中蛇床子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经过预处理的样品在一定条件下测定蛇床子素,线性范围好,该方法简便、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王方敏等用交联/聚合毛细管色谱柱,测定千年健中芳樟醇的含量。结果表明:芳樟醇进样量在0.011985~1.9975 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可作为千年健的质量控制标准。

(3)HPLC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是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向和流动向间的多次反复平衡分配,由于分配中的微小差异而达到分离目的。即固相吸附剂的表面存在着分散的吸附中心,溶质分子和流动相分子在吸附剂表面呈现的吸附活性中心上进行竞争吸附,这种作用还存在于不同溶质分子之间,以及同一溶质分子中不同官能团之间。由于这些竞争作用,便形成不同溶质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解吸平衡。

2.3 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的应用

2.3.1 色谱分离分析技术:随着仪器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色谱分离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气质联用(GC-MS)、质谱联用技术(HPCE-MS)以及色谱与光谱的连用技术如:气相色谱红外联用法(GC-IR)、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HPLC-NMR等)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中药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离分析与质量控制、制剂工艺、中药物质组分与生物分子的作用、配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解决了中药研究中许多实际问题,对中药现代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3.2 现代分离高新技术:

(1)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的用途主要集中在中药水提药液的澄清、药液精制以及药液浓缩等方面。虽然目前膜分离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尚存在一些问题,但膜技术与其他技术集成联用,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2)超临界CO:流体萃取技术:超临界CO:流体萃取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提取分离技术,特别适合于对湿热不稳定物质的提取分离,对挥发油的提取较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克服了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间长、操作温度高、提取效率低、容易破坏一些对湿热敏感的组分等缺陷。

(3)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中药研究和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大孑L吸附树脂在中药及天然药物有效成份(群)和有效部位(群)的分离、纯化、富集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越性,虽然大孔吸附树脂的基础研究滞后,造成树脂在中药新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不断出现新问题,严重影响了树脂的有效利用,但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2.4 中药四性的研究状况

中药药性研究一直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主要包括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几方面。其中四性是指寒热温凉,药物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历代医家比较侧重四性的研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明确指出:“药物甘苦之味可略,唯冷热须明。”李中梓《医宗必读》中也强调:“寒热温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这些都说明了四气在药性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观之近些年来,国家科技部连续几年将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纳入“973”计划中,此后有些人提倡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提出构建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认为构建起在以中药四性理论为核心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提取和评价平台将成为推动中药现代研究的不可替代的有效途径。鉴于此,弄清四性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用科学的方法正确而客观地判断药物的寒热属性,揭示四性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近年来中药四性的研究,从不同研究思路方面作一简要回顾,并对未来研究发展作一展望。

2.5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2.5.1 DNA指纹图谱技术鉴定中药材:1994年,Cheung等首次用AP-PCR法建立能够区别西洋参和人参的DNA指纹图谱。目前采用该技术进行研究的药材尚有淫羊藿、铁线莲、苍术、虫草、黄连、山麦冬、人参、细辛、溪黄草、西红花、天花粉、温郁金与川郁金、党参、牛蒡子、黄芪、黄芩、贝母、阳春砂、诃子、枸杞、厚朴、香茅、石斛、麦冬、金线莲、牛膝、地黄、射干等。此外还有泽泻、当归药材道地性研究的报道。

2.5.2 细胞组织培养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出现源于植物全能性理论的出现,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设想于1902年提出。目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多数集中在制药工业中一些价格高、产量低、需求量大的化合物上,如紫杉醇、长春碱、紫草宁、人参皂苷等。

2.5.3 分子生物色谱技术——药物筛选技术:分子生物色谱是色谱学与分子生物学和药理学紧密结合的产物,使色谱学服务于生命科学的一个颇具魅力的新方向。随着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深入,药物筛选模型逐步采用更能探讨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作用机制的分子水平的药物筛选模型,而以受体、酶、核酸等为靶体作为药物筛选的模型,不仅可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而且还可提供药物作用机制等信息。对于效应物质基础还不完全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来说,无疑是一种直接、快捷的筛选方法。 任德权说,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不断发展和扬弃。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进程。

时至今日,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中药不能固步自封,现代化是必由之路。不搞现代化就无法融入当今社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药必须走出国门,走国际化之路。不搞现代化,连进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入门资格都没有。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但是,如果连西方门槛都跨不进,何谈共享呢?再从经济角度来看,中药是我们的国宝,应努力扩大出口,多赚外汇。可惜目前出口情况并不理想。据资料显示,去年全国中药总产值约800亿元,再加上中药材有近1000亿元,但出口仅7亿美元,比例太小了。如果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形势也将会骤变。

结  论

我国中药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范的新药研究技术平台,成为国家药物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系统建立中药研发技术方法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全面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推动企业研究力量的建设,形成完整配套的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链,建立和完善创新药物相关技术平台,建立中药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该目标体现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系统性特征,凸显出国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三者之间通过自上而下,不同层次的协调分工,为共同打造我国中药产业中的国际知名品牌而不懈努力。

现代科学技术为中药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已有很多高新技术和现代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或者说加速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但同时也要看到并不是每一种新技术新方法都适用于中医药的研究,这就需要中药学工作者在具备敏锐的思考、长远眼光的同时,要牢记中医药研究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研究,否则将不再成为中药。目前对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待更适宜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引入。只有方法学上有所突破,才能带来中医药研究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卫生部,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中医药局,中科院.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

[2] 周鲁,唐向阳,付超,等.解表类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2004,19(5):339-341.

[3] 庞士统,庞怡然.用模糊数学筛选抗癌中药方法的探讨[J].中国药房,1998,8(3):210-211.

[4] 苟薇.中药四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四川中药,2010,28(4):36-38

[5] 孙彩华,陈水英.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5,18(4):286-288

[6] 安福丽,张仲. 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0,7(4):125-12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49244.html

上一篇:星言星语与星月(130):开学啦
下一篇: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