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组织读书会,阅读博厄斯的三本书,《原始人的心智》,《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和《原始艺术》。
主讲人是我的学生,边讲边解,准备的很认真,整体上可圈可点。昨天参加的人不多,不过讨论的氛围很好。读书就是这样,不在于人多,而在于思考和讨论的氛围。这方面,博士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昨天的读书会,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切磋和思考的机会。讨论下来,我发现其实真正应该精读的是《原始人的心智》。其他两本书辅助就可。因为这本书集中了一个问题:mind是什么?mind受什么因素影响?要探索mind是什么,就要给出文化的定义。
博厄斯给出了影响mind的影响因子:第一是种族,第二是环境,第三是遗传,第四是语言。
博厄斯写作的最大特点是否定式写作(归谬法)。先给出一个假设,然后用案例批驳,否定这个假设,给出下一个假设,再用案例批驳,直到把文化的影响因子——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全部都否定后,再进入正题,原始人和文明人心智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差异体现在哪里?读者看得都着急了,怎么还迟迟不进入正题,反复和种族、环境、遗传周旋、打转,递进式的逻辑层次,可以说语言是和心智、文化最为接近的影响因子了。博厄斯用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处理种族、环境和遗传等因素,是因为这三种力量是和文化的概念背道而驰的主张,博厄斯和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斗争,主要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决定论支配着人类学的现状(经济学还没有渗透进来),汇合为一股笼统简化的认识论思潮,生物学和人种学是“人的科学”的优势学科,遗传学起到了“为虎作伥”的作用。
博厄斯反对的是“原生观念”,原生观念来自巴斯蒂安,他认为原始人的心理是一致的、同一的,“不管人在哪里生活,都定然会形成‘原生观念’。”p93博厄斯和巴斯蒂安的学说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对抗遗传学、生物学和种族主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历史,只要是哪一种学说鼓吹种族优越论,博厄斯就会抛出历史,“文化本质上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现象,与人种无关”。p136他告诉读者,一个民族的先进或落后,不是因为种族、遗传、地理和环境,而是因为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历史事件比种族对智能所起的作用远为显著。”p9
历史的含义和现实条件密切相关。博厄斯总是说,黑人和白人之所以是有差别,是因为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平等。如果放置于平等的社会条件下,那么他们也会取得同样优秀的成就。这一说法非常有进步意义,博厄斯呼吁的是社会改良,而非扼杀其他种族生存权利的种族主义或者是美国政治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当然博厄斯从未对社会改良政策进行过任何干预和介入,他所做的是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严谨的调查和研究。这是科学事业所能做的全部。
他把学术和非学术的政策和对策应用严格区别开来。与“纯种”的恐惧和忧患相对立的是,博厄斯指出人的迁徙在历史的早期阶段就已开始,无处不在,不同种族的人群的杂交已经是社会的常态,人类发展到今天,根本没有“纯种”的可能性。他不惜把人和家养动物相比较,用家养动物的“杂交”来支持人类的杂交和混血的历史和现状。他说,与环境影响相较,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驯化。
博厄斯不反对社会进化论,他亦认为人类经历了从蛮荒到文明的漫长的进化阶段。他相信人类有独立创造文化的能力。他也主张传播论,他说人类独创文化的能力很少,借用和模仿反而是普遍现象。在博厄斯的思想的种种矛盾中,最有意思的就是这种矛盾能够在文化的整体论中得到自由的释放和发挥。他真正反对的是简化的决定论。他支持进化论的原因是他看重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这一主体身份。他支持传播论的原因是他是形式主义者,他认为就像语法一样,人类的文化所遵循的形式非常有限,人类依据这些有限的形式创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文化内容而已。同一文化样式在不同的族群和人群那里有着不同的解释。社会进化论的问题在于把孤立的要素从文化的整体中抽离出来,进行阶梯式的排列,论述从野蛮到文明的进程。博厄斯主张要素应该还原到它所属的社会整体中。这里,社会整体的含义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构成的关系以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社会连续体,他称其为“全部的现象”。他用“类型”概括之。研究人类生活的全部,地理学起到很大的作用。将整体论和历史观整合起来,可以看作是博厄斯的历史特殊主义的集中体现,他是在种族主义和社会进化论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背景下,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这一学说,把文化推到了独立的范畴,把文化放在了高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地位上,将文化从种族、环境、遗传和语言的支配中解放了出来。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接踵而至,如果论证了影响心智的外在因素均是不可或缺的依附性存在,那么影响心智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于是就进入到“文化特征的共性”和“原始文化的若干特征”以及“概述”这三章。
博厄斯在正题中才试着列举了心智的三个组成部分:冲动的抑制,注意力和创造力,他用民族志经验驳斥了针对原始人的种种谬论,奚落了旅游者的种种肤浅和傲慢,论证了原始人对禁忌的遵从,对和自身经验相关的重要事务的关心和专注以及不亚于文明人的卓越的创造力,他举了一个北美亡灵舞蹈仪典的演变史。通过这个案例,他试图说明:信仰得以形成的个人的心智状态。“传统的信仰和传说在思维方式上有重大意义”。p111
如果说原始人和文明人的心智能力差别不大,那么决定心智差异的是什么呢?博厄斯的回答是联想方式的不同。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联想,例如装饰艺术的符号的象征,是自动建立起来的,而未经有意识的推理。这里他把心智的联想方式做了两个区分,一是未经理性推理的习俗的起源的解释,二是经过理性推理的行为的动机的解释。显然,文明人更多地依凭理性推理,而非传统来判断和思考,即有意识的逻辑推理。从这里能看出博厄斯和涂尔干的微妙分歧(我惊奇地发现博厄斯和涂尔干均出生于1858年)。涂尔干把社会意识看作是能够用情感体验到的、唤起情感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是神圣性观念。博厄斯恰恰认为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所遵循的习俗和习惯是无意识的结果。他是怎么处理无意识和有意识的推理的关系呢?“联想的类型和行为是无意识中形成的,但事后的解释却是出于有意识的推理。”无意识又是来自哪里呢?“这种思路由我们的早期所受教育决定,并构成我们行为的潜意识基础”。他进一步解释,“习俗的形成完全有可能是无意识的,即使有意识的推理导致了一种习俗的建立,不久也变成无意识的了”。他把有意识的推理定义为二次解释,他清晰地论述道:“我认为这种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先有欲望,或先行动,才能证明欲望或行为是正确的——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解释和大脑的感情状态相关联。”
他反复强调:对习惯行为的事后解释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习惯、习俗和信仰是传统的内容,习惯、习俗和信仰与感情相联系,人们会对习惯、习俗和信仰做出各种各样的解释,哪一种解释让自己最满意、最舒服,让习惯、习俗和信仰“合理化”,人们就采取哪种解释。这便是文化的法则。“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开始思考人类的精神生活”。
涂尔干认为原始社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大家的一切都是共同的。《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p6。这是博厄斯不能忍受的。因为上文说过了,他反对心智同一说。他说类型之间的差异是极其小的,反而同一类型内部的差异极其千变万化的。涂尔干通过论述原始社会的同质性,是为了引出普遍的宗教信仰的认同。如何解释宗教的来源,宗教里面包含的神性的本原观念。涂尔干认为,社会和神是同等的,社会意识和宗教信仰是同等的。“难道神与社会不是一回事吗?”他认为宗教信仰里面包含的神圣性观念是社会。简言之,社会创造圣物。这里他对社会有着绘声绘色的描述。一个社会拥有以它对思想的独一无二的作用在思想中激起对神的感觉所需要的所有的东西。p225社会使我们保持一种持久的从属感。由于它有一种固有的性质,由于它只能通过我们这些中间媒介达到目的,它急切地要求我们帮助它。我们每时每刻被迫服从某些行动规范与思想准则,这些规范与准则既不是我们制定的,又不是我们需要的,甚至有时与我们最基本的爱好与天性正相反。p226
社会如何让个人就范?涂尔干发现,它拥有道德权威。因为它能得到真正的尊敬,给我们精神上的压力,命令就是命令,具有道德的巨大精神力量,所以我们听从于它的命令。问题是社会让精神发挥作用的方法极其复杂,普通的观察根本就看不出来,这些复杂的方法乃是因为社会遵循“极曲折、极模糊不清的途径”。p278涂尔干的任务是用信仰和仪式的体系(也就是思想和行为的关联)围绕集体意识,将“模糊不清的路径”揭示出来。这和博厄斯的文化理论大为不同。
博厄斯始终认为习惯是无意识的,自发的行为,而非理性活动的结果。习俗的起源可以被传统替换。也就是说,他并不认为社会就是神圣观念的来源,在涂尔干那里,社会就像是一个外在于个体的集体的意念,发挥着道德的约束和威慑力量。唤起的感情是传染的、扩散的从个体到群体分享的一致的反应与表现。可是在博厄斯这里,他用无意识来贯彻习俗、习惯和信仰,有意思的是,习惯的起源问题在无意识的论断中消解了,博厄斯直接就甩出这样不需解释的定义:人们经常反复地遵循习惯行事,结果习惯行为变成了自发的行动。p118
按照我的理解,对习惯的定义和程式几乎是可以对等的。人们做任何事,都依循一定的程式,这便是传统。社会如何变迁,人们的生活如何发生变动,他认为是新观念的产生,对于背离习俗的新观念,引起了情感上的极度的不舒适和强烈的抵制情绪。换言之,所谓不需解释,就是不讨论习俗的起源,直接以形式主义的方法切入。这一做法对于列维-斯特劳斯的影响显而易见。后者干脆提出,人类学全部的任务是寻找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博厄斯继续论述了原始人和文明人拥有的共性。
日常生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构成了我们一系列根深蒂固的习惯。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就是根据这些习惯进行的。很少通过教诲,而更多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原始演化到文明是因为理智推理和联想,人们的守旧性减少。这些判断构成了我们通过教育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基础,不涉及那些未进入意识的习惯性行为。
简言之,涂尔干把兴趣放在和神圣性观念有关的社会的精神力量,博厄斯则对日常生活模式化的行为习惯产生了浓厚兴趣。信仰和习惯构成了心智的基础,人们对信仰和习惯的解释则构成了文化的解释。这可以说是博厄斯的文化理论的简要概括。他将思维区分为两个层次:形式主义和思想(内容)、象征。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程式,例如语言的形式,艺术的形式,还是思想,例如图腾观念和信仰,它们都和感情密切联系。缺失了感情,那么文化理论是不完整的。
综合以上的论述,博厄斯的文化理论放在两个维度进行理解。
一、在批驳生物、遗传和种族主义等种种简化的外在因素的决定论的基础上,博厄斯提出文化决定论的人类学学科理念,文化相对主义和历史特殊主义可以看作是文化决定论的一体两面。
二、文化决定论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习得的习俗、习惯和信仰。由习俗、习惯和信仰整合而来的传统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学试图在土著对传统的解释发现推理联想的逻辑,将无意识转化为意识,了解文明社会早已抛弃的形式和象征维系的丰富的情感。博厄斯特别看重儿童的教养方式,因为儿童的养育,包含了文化的全部要义。这正是和博厄斯坚信的“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自身驯化”密切相关的。博厄斯特别注重原始艺术的研究,因为原始艺术包含了人类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他认为,审美需求和情感、感觉是任何人类科学的来源。这和当初博厄斯主张建立宇宙学的宗旨密切相关。他从物理学到宇宙学,再从宇宙学进入到民族学的领域,他认为宇宙学正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当物理学起源于人类心智的审美和逻辑的需求,宇宙学在人类对于世界的个人感知,人类对于围绕他周围现象的个人感知找到了源头。我们把它叫做实效性的冲动,与审美性的冲动对比。“与观察者的头脑相关的主观实体,而非要素,构成的群体现象,往往被物理学忽视,却是宇宙学的研究对象”。心智和情感在博厄斯的文化理论中始终是并重的,在他看来,满足审美需求和实效性冲动是人类社会和精神生活的全部。
参考博厄斯的论文:“地理学研究”,集中表达了宇宙学的设想。
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项龙、王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