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感悟中医”备忘录(三十二)

已有 2508 次阅读 2019-1-19 17:26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感悟中医备忘录, 自然哲学, 经验医学

赵宏杰越南香水的工艺完全是法国的,但售价远低于法国香水,因为发达国家做为产地有巨大的附加值,刘老师林老师等精研传统中医的专家未来的发挥空间会越来越大,中西医结合的进步会为之加速的

刘为立@赵宏杰(吉林市中医院) 谢谢您!我们一起努力前行。[微笑][握手][握手][抱拳][抱拳]

李明远谢谢静远先生!所言极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医长于宏观,短于微观。大家各自可发挥所长,共同扬中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亦如林兄所言,中医长于哲学,短于科学(实际上中医很科学,只是弱于科学的阐述或论述),取长补短,将来最先进的医学,就是各种医疗体系的统一。对于中医,纯属兴趣使然。若能与各位专家共同探索,对我而言,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也希望通过共同探索,能为中医的发展尽绵薄之力。再次感谢聂教授组织了这个平台,使大家得以畅所欲言,四海论道!

聂广链接评李明远教授的“灸法原理(1-2)

李明远[抱拳][抱拳] 聂教授,粗浅认识,尚需努力。不当之处,赐教斧正。

聂广研究针灸效应,比研究“气”、“三焦”可行性好很多。

李明远对,其作用原理相对简单。因此,对治病也受到这一特点的局限。由简入繁,刚好适于大家的探讨,可较快的找到合适的探索方法和共同点。

丛远新哈哈,这一段我看过链接“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这本电子书里的


115~119页
    聂广丛,实证研究带来了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常常让决策者不知所措。但是,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地拥挤在这条道路上,重大的科技突破最终会使在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人类改变命运的里程碑。回顾科技史,我们正是一步步这样走过来的,不时会出现一道道灿烂的彩虹,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上空。

丛远新[强]

刚刚看了下聊天记录,似乎有人把科学跟中医搞混了

另外,不必要什么都科学,科学不是真理的代名词

科学要求精确定义,但很多概念是不能精确的,可又是正确的典型的有阴阳,显然是不科学的,但却是有道理的,普通人应用是没问题的

哲学、传统武术有很多概念是相对的,指导实践没问题的,但没法科学,也没必要科学,中医也应该是如此吧

聂广丛的话是对的,不必要什么都科学,科学不是真理的代名词。

丛远新现代通识教育也强调类似理念,我在群里已经讲过好多次了

现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强调知识的广度,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具有普世意义,能代代相传,不因时过境迁而失去价值

聂广科学有它自己的一套严苛的规范,因此科学诞生的时间很晚。

丛远新是哈佛、斯坦福大学等20世纪提出来的,仍旧在发展中,国内清华、北大、复旦大学也在发展中

西方学者也早就发现,中国自古有通识教育的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医也是吧,只是没发展好

我建议有空暇的朋友参考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中医理论进行优化,或许能有收获

聂广赵洪钧走的是这个路子,在大学教育基础上进一步简单化。

丛远新哦,速途同归,希望走在现代通识教育之前毕竟,我国在这方面原本走得比西方早的

丛远新这个比发散联想更难,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调查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各行天才后认为,天才善于发散联想、思维不拘一格,但是走到最后的都是能收敛回来的,这更难,需要消耗极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逻辑上不能出现差错一个细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英国著名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爵士1月11日去世,享年89岁。他前不久宣称证明了黎曼猜想,是错误的,因为误用了一个假设

聂广把宝贵的东西有序地整理出来,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丛远新我觉得误用假设在中医里面应该是常见现象[调皮]太难了,每一步都得有严谨的逻辑,稍微迷糊就可能出错

聂广自然哲学与科学的规范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丛远新我原来以为不一样的,后来看了邓晓芒的著作,才发现,国外的自然哲学能做到,像康德,这个体系都有缜密的逻辑体系,像数学一样

聂广中医与西医常常打架,是因为规范的原因。

自然哲学的概念有些演变,康德和牛顿的自然哲学不同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轴心时代的自然哲学相当于“博物学”。

林肇昆@丛 @聂广(深圳三院) ,谢谢二位指教,我真不知道科学这个字词是这样的,我一直认为只要实践是有效的,而且对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就是科学的。聂老弟不愧为我们班的学者型大才子,他带进本群的各地同仁各个了不起,我谢谢你们了。

聂广林兄过奖,术有专攻。您在卑尔根的经历就是一部大书,为弟永远也学不完[抱拳]

为立弟对经方的钻研、宁兄对静灸法的阐发都是我学习的楷模。

博物学(自然哲学)是科学的早期形态,科学即是分门别类的学问,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学术规范。

丛远新是的,科学太重分门别类,导致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很难,要强调知识的广度,强调横向联系,强调普世意义,且能代代相传,不会因时过境迁而失去价值,简直太为难“科学”了。昨天见了复旦大学的赵斌老师,他现在带通识教育课,告诉我,目前国内对通识教育没有定调,也没有白皮书啥的,各个学校老师们各自探索实践......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理念很好,公认的趋势,就是发展好太难

现代哈佛通识教育白皮书被广泛认可,但白皮书里推荐的七大核心课程没有医学,也没有体育我觉得是在等待中医和武术[调皮]

聂广@丛 努力呀!

陈宁中医理论应该可以用科学来去伪存真。现代科学的范围比大家谈论的要更广泛。科学研究过程不一定要都是要求精确,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准确的、模糊的、随机的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对象。

还有空间维数是分数的,积分和导数是分数阶的。

聂广链接“中医的江湖(一)”、“地铁施工挖出9部医书”、“与友人信(一)”、“与友人信(二)”。

陈宁[强]

聂广谢谢陈教授!链接赵洪钧:“证”概念的演变”、“赵洪钧:关于“气”的扼要综述”。

李明远[抱拳][抱拳][抱拳] 聂教授:上传的通信和赵先生的论著信息量颇大,大家手笔,耐人寻味,待慢慢细读。

聂广[抱拳]链接辨证论治与中医临床模式的推陈出新(一) ”。

林肇昆我喜欢上面文章,使我张了知识,我不喜欢中医江湖。

赵宏杰西医的临床诊断分类:①根据获得临床资料的方法分类,有症状诊断、体检诊断、实验诊断、超声波诊断、X射线诊断、心电图诊断、内窥镜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手术探查诊断和治疗诊断等。③按诊断内容分类,有病因诊断,病理形态诊断,病理生理诊断。

与这个对应,证候诊断=病理生理诊断体质诊断≈病理形态诊断宏观

聂广@林肇昆(挪威卑尔根市针灸师) [抱拳][抱拳]

赵宏杰诊断内容可以是实体性疾病或某种生理状态,也可以是综合征。有时是某主要症状、体征或检查结果。

完整的临床诊断应包括病因、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3方面的内容。诊断就其内容的含义还可分为描述性和实体性两大类。以现象为诊断内容的属描述性诊断,皮肤科常使用这种诊断。凡是揭示疾病本质的属实体性诊断,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大部分临床诊断都属实体性诊断。

中医当然要重视历史,但是现实中可以促进中医发展的问题也很重要,确定证候学≈病理生理学〈宏观〉之后,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郭东文老师是基层的临床中医师,对基础理论研究有强烈的兴趣近几年有几篇心得、文章请他发出来,大家交流

老郭我身处基础卫生院,在多年工作实践、思考的基础上,对中医学有一点自己的认识,按起来我没有资格和群内的各位老师见面,是赵宏杰副主任医师的帮助,把我拉入群里,让我把我对中医学的一些感悟放到群里,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也是有点诚惶诚恐,一共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既各有侧重,有相互联系。在此我先谢谢各位老师了。

链接“一种被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神秘的反物质留给......”、“以《黄帝内经》为依据......”

丛远新反物质的不对反物质跟正物质接触后就相当于酸跟碱接触,没了

9dceaa7dc04a594062a61469d8f03edc.jpg

你这种分法不对,科学不分中西的,是统一的,没有国界的

你所谓的“中国传统科学体系”跟科学没啥关系,应该重新定义下

顺便说一下,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创新发现也是不可重复的,科学不会研究不可重复的事情

老郭谢谢您对我文章的关注,我会考虑您的意见的。

丛远新不可重复的事情没有普世推广价值,用不可重复的手段研究,意味着中医只能逐渐消亡

您说的那个“中国古代物理学”最好也定义下,跟物理学没啥关系

您是按析万物之理的字面意思解的吧?这个太空了我是学物理的,您说的一些物理概念其实跟物理学没啥关系,但想想却有有一些道理[捂脸]建议重新定义下

老郭谢谢您了。

各位老师,站在现代社会这个角度看,影响中医学复兴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中医学具有不具有“科学性”。中医学的“科学性”是必须要解决的、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在现代这个社会,只有从科学的角度讲出你的道理来,才能让人信服,其他道理都难以说服人。没有中医学的“科学性”,同样也不能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

要证明中医学具有“科学性”的关键,还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梁启超先生曾说过:“中医尽能愈病,但是没人能把愈病之理说清楚”。基础理论不明则学科难以发展,学科一直不发展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需要,就会被逐渐淘汰。中医学虽然在临床实践上确有疗效,但是你一直不能解决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这个问题,以后别说它的发展,继续往下传承都是个问题(即使民众一时不明白,起码得让年轻的中医学子明白,否则您让年轻的中医学子怎么学,怎么传)。

攻克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关键,还在于首先搞清楚中医学中的人体经络的实质(三个问题1人体经络的实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什么?2中国古人研究人体经络所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它和起源于西方的实验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3为什么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古人能首先发现并且提出人体内有一套人体经络系统,它们是在中国古人什么样的思想指导和行为中发现的?)。

我个人认为中医学一直不能具有“科学性”的根源,还在于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实验方法是不完善的,完整的、科学的实验方法应该有两种,从西方发展起来的、支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只是其中的一种,现代科学忽略了另外的一种特殊的实验方法,这种特殊的实验方法恰恰是我们中国古人所独有、独创的,我们中国古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实验方法上发展起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来的。因此完整的科学的实验方法应该是由中西方这两种实验方法组成的。只有对中西方提出的这两种实验方法有新的认识,中医学的科学性才不是个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才不是个问题,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才会有新动力。

近百年中西医之争的根源,其实就是起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对于实验方法的认识不完整引起的。

各位老师,为什么已经护佑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学,发展到今天却陷入了困境,是因为现代的中医人丢失了中医学的发展源头,今天的中医学表面上红红火火,实际上已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学的源头在哪儿呢?就在《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

各位老师,我国研究人员对包括人体经络、阴阳五行理论在内的中医基础理论,虽然已经研究多年,但是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什么呢?我个人认为虽然很多研究人员想尽了很多办法,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人能静下心来揣摩揣摩中国古人有什么样的难言心思。只有能揣摩到中国古人的难言心思,才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能提出这样一套中医基础理论,才能知道他们到底通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途径,首先发现了人体经络,以后又总结出阴阳五行理论的,最后又应用在了中医学上。而中国古人的难言心思、所走的途径实际上已在《黄帝内经》开篇第一章(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明确指出了,看过《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只是敢相信的人很少,敢大胆深入研究并且敢于说出来的人更少。

 针对影响中医学复兴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我在多年工作实践、思考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点自己的思考、认识,在医学方面一共写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昨天已经发到群里,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思考、认识,也不一定正确,仅供各位老师参考。您感觉行,您就借鉴,您感觉不行,您就抛弃,并请您批评指正。谢谢。

陈宁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深入。

林肇昆首先欢迎郭老师入群,感谢赵老师对本群的支持和爱护,大家都是热衷于中医发展的专家学者,讨论也是在积极阳光的气氛下不断扩展深入,本人常以针灸匠自诩,理论方面与大家差得很远,我已向大家学到不少,在这里我再说一声谢谢。

陈宁中医理论的研究中有一现象,一旦形成自己的所谓理论观念就百毒不侵。[呲牙]

李明远:@郭东文,欢迎加盟“感悟中医”!对您大胆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点赞。拜读了您的三篇文章,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1.“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源于哲学、玄学、解剖学等,若探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应注意哲学、玄学等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和当时社会条件对解剖学的“科学”认识、理解程度,力图避免相互缠绕。

2. 对经络的“科学”研究不足百年,一部分研究更多的为基于物理学的实验或其它单学科的研究。这对于人体这个复杂体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并不奇怪。另外,实验仅仅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如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等)仅能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而对这些结果的分析、解读需要更多的基于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对经络的研究应该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等等诸多学科的共同联合研究。在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情况下,认为经络不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显然不妥。

3. 基于和研究经典理论对任何学科的进一步科学探索都十分重要。但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过度的强调经典显然不妥。原因之一是在中国如此广大地域、经历了千百年的文字、文化变迁,现代人很难准确理解古人著作中的文字、术语和描述的情景等。好多东西要靠每个人的“揣摩”或“悟”来解读。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会出现“诸子百家”,对经典论著莫衷一是的解读,令后来者手足无措状态的原因之一。而改变这一状态的途径之一,应是依据现代的、各个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对人体,从解剖、生理、病理等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发掘“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才能成为现代科学意义的、能为更多大众理解、出现更多“大家”的一个“学科”。没有哪一个学科或“大家”不是博采众长,所能发展形成的。当然,在相当的时间内,有些问题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对于这些问题可以先放一放,随着科学的发展,再做更深入的研究。这也许又是“老生常谈”,但是一条可以进一步探索的道路。

4. 几个具体问题:“物质无限可分”是一个哲学问题;“无穷小”是一个数学问题;如何对物质进行更小的“分割”,或发现更小的物质是物理学和其它相关科学的问题。将“通过眼或仪器看不见的物质”当作“反物质”的说法不妥。在数百年前,细胞、分子、原子等用眼都看不见。如果在那个时候将他们作为“反物质”,今天又当作“正物质”,无法自圆其说。

老郭:您说的不错,有些问题您考虑的确实比我要全面的多,我会结合您的提示再考虑的。谢谢您了。

李明远:[强][握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157983.html

上一篇:辨证论治与中医临床模式的推陈出新(一)
下一篇:[转载]赵鸿钧:为什么说“易学”不是科学?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