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院里组织到浙江天目山旅游,看到了不同树齡的树。数年、数百年、甚至千年的古树共存,有的树要好多人才能合抱。当然目前已经成为国家保护的森林公园。
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学术生态环境也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有几个月甚至数年出的成果,同时也应该鼓励一些学者能够用毕生的精力从事某个自然现象的探索,某个工程技术问题的攻关,为其能够长出‘参天大树’级的科研成果提供好的学术环境。
看看我国高校目前的考核与排名,教师们每年必须出多少文章,多少收录影响因子,多少专利,多少奖项,多少科研经费等。高校只能够出‘速生材’级的科研成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是‘美丽的理想’。
一个人那能有那么多的‘创新点子’?有那么多的科研发现?不知道那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是由于发表许多文章而催生出重大的科研成果的。
想想陈景润、袁隆平、王选、居里夫人等大科学家,他们一生也就发现了那么点‘参天大树’级的科研发现或成果。他们发表的文章数与我国目前的部分高校教授们发表的文章相比,真是‘惨不忍睹’。
大学的教授们,应该让他们能够从容地进行深层次的探索,鼓励他们并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进行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并应该允许他们失败。国外的终生教授的设置是有道理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