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唤魁力中国高教改革
彭 渤
中国高等教育从“教育产业化”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变化,标志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在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前景光明,任务艰巨。必须实施高教改革。由于是建设“世界一流”,而不是“中国特色”的大学,因此这种改革必须按照邓小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指导方针,进行与国际接轨的、充满魁力的中国高教改革。
改革现行高校教授定级定岗。教育部几年前推行并实施的高校教授“定级定岗”,从字面上看是一种全新的人事制度改革。对高校教授既定级又定岗。并制定一把尺子,试图一把尺子量到底,在全国高校对教授进行“定级定岗”。然而,这种“大锅饭”思想指导下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只强调了“级”,而忽视了“岗”的重要性。有了“级”,就有了待遇。而忽略“岗”,就只享受待遇,忽略责任、水平和能力。使得高校教师一窝蜂地去争取晋级。于是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要上。真是万马奔腾,各显神通。更使得高校里一些长袖善舞者横空出世,如鱼得水。
特别是,这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由于不强调“岗”的重要性,使得高校行政力量任意无度地发挥作用,结果不但使“尺子”变形,而且“尺子”刻度也任意被改变。致使这种与利益密切挂钩的人事制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便乱象丛生,丑态百出。其结果不但无法达到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的目的,无法对改变“我国有世界上最多的教授,却不能有世界上较好的教学科研水平”这种局面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滋生腐败,扭曲教师心态,纵容惰性,彰显高校行政力量的至高无上!因此,这种以争取或者争夺利益为出发点的高校教授“定级定岗”人事制度变化,必须得到改革和完善。而要改革这种制度,必须彻底去除“大锅饭”的思想余毒,重塑高校教授“岗”的特质。没有“岗”,就无所谓“级”。 什么“双肩挑”、“什么任教授多少年就是定多少级”等等,都是浑水摸鱼、吃大锅饭。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与现代大学精神背道而驰。可以预言,如果这种人事制度得不到改革和完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将只能是一场梦影。
改革高校人才观念和人才引进机制。厦大和北化的特聘教授事件给当下高校人才引进敲响了警钟。长江、湘江,黄山、井岗,楚天、芙蓉,等各种名目的特聘教授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一道亮丽风景。名目繁多的特聘教授确实已是世界之最。不容置否,这些各种名目的特聘教授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不应盲目乐观,更不值得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高校乐此不彼。
人才引进之所以出了问题,受到大家的诟病,最根本的原因是高校没有真正落实“岗”的定位。与其花大力气、花大成本引进人才,不如切切实实严把招聘进人关。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确定岗位,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是国际流行的做法。而当下很多高校的招聘太多地赋予“中国特色”,使招聘成为形式,成为走过场。“关系”大于“学习”,“背景”重于“水平”,“钱财”胜于“能力”的人才招聘,是无法招聘到真正有学习、有见识、有水平的人才的。这是很多高校人事部门的痼疾。改革开放30多年,国际通行的成功经验不去借鉴,不去学习采用,而要挖空心思地设计这样那样的特聘教授岗位,来“满足”高校很多并不需要的需要。其实就是以金钱为诱饵,让拜金成为人才流动的驱动力,在制度不完善、风气不佳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中,势必鱼龙混杂。值得深刻反思和大力改革。
改革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评选。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合格的人才,输送给社会。为把握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关,教育部推行了“全国百优博士论文”的评选活动。论文做得好,需要肯定,值得奖励。但对当下我国许多高校而言,采取严格的淘汰机制来严把人才培养质量之关,比评选“百优博士论文”显得更为重要和急迫。因为,博士论文做得好,是高校应尽的职责,是高校的本分。过份的奖励,是对高校应尽职责的漠视。相反,低劣的博士论文如果获得通过,则是高校对学术的犯罪,是不可容忍和触及的底线。奖励高校应尽的职责,而忽视对高校学术道德水准的把关,是本末倒置。高校不应是文凭的制造工厂,把本不合格的博士、硕士输送到社会,是对社会的危害,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是对国家未来的不负责。更是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违抗。
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全国范围内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之后,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评估。一浪接一浪,一波接一波。都是形式重于实质地走过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直在滑坡。波及全国的“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评选并没有在这个大“滑坡”上起到应有的拉引作用。继续推行还有什么意义和实际价值?改革这个吧!既然我们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那么就按照国际的做法来做。“闭门造车,自得其乐”,不利于我国的高校向世界一流迈进。
世界在变,时代在前进。我并不懂教育,但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有自己深深的感受和体会。谨此,呼唤充满魁力的中国高教改革。
2012年8月16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