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陈国达与“中国丹霞地貌” 精选

已有 9673 次阅读 2012-3-10 19:3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

陈国达与“中国丹霞地貌”

——纪念陈国达先生诞辰100周年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410081)

 

201082日,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湖南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通过了大会审议,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如果说阐明地壳演化规律,提出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大地构造理论是陈国达对地质学的杰出学术贡献,那么“丹霞地貌,国之愧宝”[1]则是陈先生对国家、对社会、对地貌学彪炳史册的奉献。值得我们永久地纪念。

1. 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

1934年,22岁的陈国达自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其毕业论文《广东之红色岩系》就初步论述了丹霞地貌的概念[2]。该文后刊于《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补充版刊于《国立中山大学自然科学季刊》。1939年,在完成1:20万的(江西)崇仁-宜黄地质矿产图的同时,陈国达对以宜黄“石拱”为中心的丹霞地貌作了专门阐述[2]。同年,在对广东曲江丹霞山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丹霞地貌”的概念[1]。在1940发表的《江西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3]一文中,进一步确立了“丹霞地貌”的概念。丹霞地貌即是:“由铁、钙、粉砂质、泥质等胶结的不均匀厚层、巨厚层、层理平缓、节理裂隙发育的紫红色陆相砂砾岩,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发生流水侵蚀、化学溶蚀、风化剥落、重力崩塌等所形成的方山状、塔状、柱状、峰柱状、洞穴、穿洞等形态的地貌景观”[1]

2. 阐明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

构成“丹霞地貌”的岩石地层是地洼学说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丹霞地貌”概念提出后,陈先生一方面从地质理论的角度,详细阐明了“丹霞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动力机制等地貌成因问题。另一方面,又以诗的形式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理用科普的语言,介绍给广大民众。

在陈先生发表的《红色岩层中白点成因一解》、《粤北坪石地貌风景的地质因素》、《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初论中国的地台活化现象》、《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地洼区的第三构造层:地洼沉积层》等一系列论文[4-9]中,直接或间接地分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机制。

上世纪90年代初,陈先生赋诗阐述丹霞地貌的成因。将他自己的科学研究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献给广大民众。如1992年写的七绝《崀山胜景成因》[11]

崀山盆地展红层,造就峭壁与陡峻;

借问谁家施技巧,坚岩水蚀顺裂崩。

又如在《丹霞地貌成因并贺研究开发》的诗[11]中,不但进一步详尽描述了“丹霞地貌”的特征,而且对其发育的地质时代、与地壳演化的关系、与风化作用的关系等作了生动的阐述。为“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指明了方向。

3. 评定并弘扬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

1992年,80高龄的陈国达应邀考察湖南崀山,并就崀山景区旅游开发作评估和指导。写下了《八旬考察崀山丹霞地貌》[11]等一系列诗篇:

半生长誉丹霞美,

方识崀山比丹霞。

胜地有缘何恨晚?

并赞南北双奇花。

又如《崀山红盆地素描》[11]

累累瑰宝盛朱盘,

朵朵彩云镶绿间;

锦带一根穿众壁,

化为奇石竞流丹。

再如《丹霞地貌成因并贺研究开发》[11]

丹霞地貌,神州奇葩:

峰林如画,誉满东亚。

中生代初,地台活化;

造山运动,诞生地洼。

盆地气热,沉积氧化;

三价铁艳,朱赛彩霞。

红层平叠,节理垂挂;

风化水蚀,雕就秀岜。

寨高峡险,赤壁绛崖;

金鸡奔马,石拱双塔。

众士科研,果硕章华;

发展旅游,功报国家。

 

全面肯定“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价值,大力倡导并鼓励开发利用“丹霞地貌”资源。为“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能勇, 曹湘潭, 童潜明, 肖欣. 走进崀山国家地质公园.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2008, 1-87.

2 龙淑贞. 大地之子:陈国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198.

3 陈国达. 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 江西省地质调查所汇刊,第4号:71-128.

4. 陈国达. 江西名胜漫记. 大地月刊, 1939, 1(10): 58-65.

5. 陈国达. 红色岩层中白点成因一解. 地质论评, 1941, 6(5-6): 395-398.

6. 陈国达. 粤北坪石地貌风景的地质因素. 中华文化学术专刊, 1946, 1(1): 27-29.

7. 陈国达. 中国地台“活化区”的实例并着重讨论“华夏古陆”问题. 地质学报, 1956, 36(3): 239-272.

8. 陈国达. 初论中国的地台活化现象.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1957, 2(2): 67-80.

9. 陈国达. 地壳的第三基本构造单元:地洼区. 科学通报, 1959, 3: 94-95.

10. 陈国达. 地洼区的第三构造层:地洼沉积层. 科学通报, 1959, 5: 173-174.

11. 陈国达. 陈国达诗选.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1-11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096-546267.html

上一篇:学术反腐不能“只刮风、不下雨”
下一篇:领导为何抢着要带研究生?
收藏 IP: 202.197.112.*| 热度|

13 曹聪 李学宽 陈儒军 张玉秀 陈小斌 王随继 苏德辰 鲍博 毛宁波 刘继顺 陈湘明 zhangcz07 dunkelbla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