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Ha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Haifei

博文

依稀犹闻《采莲曲》 精选

已有 6263 次阅读 2013-10-25 12:41 |个人分类:古道诗词|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采莲曲

依稀犹闻《采莲曲》

鲍海飞 2013-10-25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独特魅力,尤其是那些历久不衰而保留下来的一些大家的经典之作,比如那些短小精悍的五言七句,字字珠玑,恰到好处, 越品越觉其精彩。昨晚和女儿一起阅读欣赏了她要背诵的一首唐诗,王昌龄先生的《采莲曲---其二》就是这样一首诗,那诗只有四句: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初读这首诗,很顺口,没有生僻拗口的字词,也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更没有觉得所描绘的场景很奇特和与众不同,只觉得很流畅。这首诗是从人们最常见的一池绿荷和那正在盛开的荷花说起,而除了构成这荷叶、荷花的美丽风景之外,却是那与一碧绿荷浑然一体的、穿着罗裙的采莲女,该诗由此娓娓道来。然而,细读之下,却是越品越有味,有一种“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意境,更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妙处。

 

但见天地间,那一碧池水清澈迷人,有风吹过,碧波荡漾,荷花摇曳,正是灿烂时节。而这时,波光鳞鳞,有桨声徐徐而来,一叶轻舟翩翩而至,那分明是采莲女的身影,她那绿色的罗裙和那绿色的荷叶,形影相随,这何尝不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一幅画----“荷叶罗裙一色裁”,写意着宁静、流畅、自然而又和谐,到处都是真、善、美的化身。在这碧波荡漾中,在这晴朗的天空下,小船儿徐徐向前,而那硕大的荷叶、荷花迎面而来,正是“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难道不是那一朵一朵的荷花(荷花,又称水芙蓉)欲前来和采莲女竞着妖娆,真是个“人面芙蓉相映红”;然后,那些荷花又擦面而去,难道是它们看见了采莲女后便含羞而去?那一碧的池塘,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的美,动态的美,美不胜收。这一刻,或许还有“山河都从肩上过,日月尽向掌中看(唐唐宣宗)”之意境,亦或那“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 李白)”之妙境。

这所有的一切,都映入了我的眼帘,然而,在这一望无际的碧荷间,我又哪里能够分得出哪个是荷叶的碧绿,哪个又是采莲女罗裙的柔绿呢?我又哪里能够分得出哪个是荷花的粉红,哪个又是采莲女的腮红呢?天地间,在这一刻,凝固了!这里呈现出自然与人最和谐一副画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又同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这里却更加流露出一种真情实意,更加平常自然:“乱入池中看不见”。

这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想要离去吗?舍得离去吗?那高大伫立的荷叶,放眼望去,一望无际,哪里看得见人,哪里又能看得见船。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自然,只有深情的目光在注视着这一切,只有一颗宁静的心沉浸在这美妙的世界里!而这时,突然,有歌声从湖水中远远传来,打破了空气的宁静。那歌声荡漾着湖水,瞬间,你便发现那青天绿水之间,在那一刻都在颤动着,并伴着阵阵荷香,涌上人的心田,沁入人的心扉,那歌声似乎就是要把所有沉睡的生命都慢慢地唤醒。那就是采莲女的歌声!这一刻,又让人遥想起李白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那感人的场景,谁还忍心离去。这里,没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代诗人陶渊明)的那种失落感、顿悟感和恬静感,因为这里所有的一切,“闻歌始觉有人来”,都融入那美妙的大自然的和谐音符之中。

诗歌出于自然而见性情。王昌龄先生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因擅长七言绝句,号称“七绝圣手”。这首诗,丝毫没有造作之笔,恰是信手拈来、妙手天成之作,将那南方之夏荷花盛开的季节和那采莲女描绘得生动形象。该诗歌首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有天人合一之境;次句,芙蓉向脸两边开,有船儿徐徐开来的动态之美,又有荷花羞涩之意。末尾两句更使人感觉如在一美美的睡梦中,而歌声却悠悠地传来,似将人轻轻唤醒,给自然带来生机。整首诗似一副水墨画,而又从中渐渐透露出油彩,收笔之句更让人回味无穷,让人不觉精神为之一振。

有一天,或许我们有机会,来到王昌龄先生曾经所到之地,我们还能看到那满天的荷叶、荷花、还有那驾着小舟的采莲女吗?我们还能听到那动人的采莲曲吗?

正是:寻人不见人,但见舞罗裙;绝色芙蓉立,本来天地新。

又是:采莲碧水间,仰面青天宽;晓燕轻盈过,白云自在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905-735984.html

上一篇:逻辑与想象力---究竟有多少个等式?
下一篇:那时青春
收藏 IP: 202.127.23.*| 热度|

24 李学宽 武夷山 钟炳 曹聪 王春艳 赵序茅 柏舟 马德义 张忆文 廖晓琳 罗帆 徐晓 余昕 李泳 应行仁 陈小润 卫军英 陈湘明 柳林涛 葛素红 贾伟 anran123 lily201307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